騣造詞
「騣」字的造詞
- 騣工
舊時謂修補磁窯器皿的工匠。因其所持工具主要以馬鬃制成,故名。明 徐渭《修拄杖首修發網膠漏磁壺及哥窯甌某亦病只耳聾次前韻》:「握粟付騣工,寧減朝食饋。」
- 三騣
指駿馬鬃毛經修剪而成的三辮式樣。 唐 御馬多以此為飾。唐 岑參《衛節度赤驃馬歌》:「紫髯胡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騣高。」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東坡一》:「《東坡筆記》謂:‘李將軍 思訓 作《明皇摘瓜圖》:嘉陵 山川,帝乘赤驃,起三騣……不知三騣謂何,今乃見 岑參 詩有《衛尚書赤驃馬歌》云:赤髯胡雛金剪刀,平時剪出三騣高。乃知 唐 御馬多剪治,而三騣其飾也。’」后以「三騣馬」指御馬。清 朱彝尊《癸亥除日侍宴乾清宮夜歸賦》詩:「歸鞍笑逐三騣馬,守歲歡迎五尺童。」
- 金騣
同「金鋄」。 漢 蔡邕《獨斷》:「金騣者,馬冠也。高廣各四寸,如玉華形,在馬騣前;方釳者,鐵廣數寸,在騣后,有孔,插翟尾其中。」
- 香騣
指駿馬的頸上長毛。唐 李白 《代贈遠》詩:「胡馬西北馳,香騣搖緑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