駮造詞
「駮」字的造詞
- 八百里駮
牛名。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駮,常瑩其蹄角。王武子(濟)語 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君夫 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武子 一起便破的,卻據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駿馬之稱。八百里,狀其善於奔馳。《晉書·王濟傳》作「駁」,古字同。后用為氣概豪邁的典實。宋 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宋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
- 議駮
見「議駁」。
- 訟駮
爭論、喧嘩。 《墨子·號令》:「圍城之重禁……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斬。」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曰:「《説文》云‘駮,獸如馬。’‘駁,馬色不純。’據此義當為‘駁’。」
- 反駮
見「反駁」。
- 蕪駮
龐雜不純。宋 范仲淹《述夢詩序》:「《唐書》蕪駮,因其成敗而書之,無所裁正。」
- 驀駮
傳說中一種跑得極快的猛獸。 唐 牛僧孺《玄怪錄·古元之》:「及無虎、狼、豺、豹、狐貍、驀駮之獸,又無貓、鼠、豬、犬擾害之類。」
- 封駮
亦作「封駁」。 封還并對詔敕之不當者加以駁正。此制 漢 時已有,但無專職掌管。如 西漢 哀帝 益封 董賢,丞相 王嘉「封還詔書,因奏封事」,見《漢書·王嘉傳》。東漢 明帝 時,鍾離意 為尚書仆射,亦「獨敢諫爭,數封還詔書」,見《后漢書·鍾離意傳》。至 唐 始由門下省掌管,對有失宜詔敕可以封還,有錯誤者則由給事中駁正。五代 廢。宋 太宗 時復 唐 舊制。明 罷門下省長官,詔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給事中駁正。清 代給事中與御史職掌合并,此制遂廢。唐 白居易《鄭覃可給事中制》:「給事中之職,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
- 句駮
見「句剝」。
- 舛駮
見「舛駁」。
- 貶駮
見「貶駁」。
- 攻駮
見「攻駁」。
- 斑駮
見「斑駁」。
- 忽雷駮
唐 初將領 秦叔寶 所乘馬名。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秦叔寳 所乘馬號‘忽雷駮’,常飲以酒,每於月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 胡公 卒,嘶鳴不食而死。」后用為駿馬名。明 高明《琵琶記·杏園春宴》:「俺這里在先有一萬匹好馬……一丈烏、九花虬、望云騅、忽雷駮、卷毛騧。」
- 惷駮
雜亂。 清 錢謙益《復吳江潘力田書》:「大意耑為刊削 有宋 諸人偽注、繆解、煩仍、惷駮之文,冀少存 杜陵 面目。」
- 翠駮
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常用以指駿馬。唐 杜甫《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之三:「紫燕自超詣,翠駮誰剪剔。」仇兆鰲 注:「此云翠駮,即翠黃、翠龍之意。」
- 踳駮
見「踳駁」。
- 非駮
見「非駁」。
- 論駮
見「論駁」。
- 烏駮
毛色青白相雜。《晉書·王獻之傳》:「﹝ 獻之 ﹞工草隸,善丹青…… 桓溫 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駮牸牛,甚妙。」
- 六駮
1.獸名。亦省稱「駮」。《爾雅·釋畜》:「駮,如馬,倨牙,食虎豹。」晉 左思《吳都賦》:「驀六駮,追飛生。」《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先是州境數有猛獸為暴,自 華原 臨州,忽有六駮食之,咸以化感所致。」
- 指駮
見「指駁」。
- 糾駮
見「糾駁」。
- 班駮陸離
亦作「班駁陸離」。 同「斑駮陸離」。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古瓶》:「器大可合抱,重數十斤,側有雙環,不知何用,班駮陸離。」班,一本作「斑」。清 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此鈴金質堅鍊,制度渾樸,班駁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