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造詞


「閲」字的造詞


  • 閲字在開頭的詞語
  1. 閲具
      謂考察、檢閱其事,看其是否準備充足。《書·多方》「克閲於乃邑謀介」孔 傳:「汝能使我閲具於汝邑,而以汝所謀為大。」孔穎達 疏:「閲為簡閲其事,觀其具足以否,故言閲具於汝邑。」《宋史·天文志二》:「郎將一星,在郎位北,主閲具,以為武備也。」
  2. 閲歷
      1.經歷。 《舊唐書·吐蕃傳下》:「﹝ 吐蕃 軍﹞十五萬眾,圍我 鹽州 數重……閲歷三旬,賦以飛梯、鵝車、木驢等四面齊攻,城欲陷者數四。」
  3. 閲讀
      看(書、報、文件等),并領會其內容。宋 曾鞏《徐禧給事中制》:「惟精敏不懈,可以周閲讀;惟忠實不撓,可以司論駮。」郭小川《他們下山開會去了》詩:「是誰在它的行間,記下了閱讀時的感想。」
  4. 閲定
      校閱審定。 《后漢書·張衡傳》:「劉向 父子領校祕書,閲定九流,亦無讖録。」
  5. 閲貨
      唐 宋 時,外國商船入港,政府派員檢查其輸入的貨物。唐 韓愈《唐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始至有閲貨之燕,犀珠磊落,賄及僕隸,公皆罷之。」
  6. 閲覽
      看(文字、圖表等)。 唐 元稹《進西北邊圖經狀》:「右,臣今月二日進《京西京北圖》一面,山川險易,細大無遺。猶慮幅尺高低,閲覽有煩於睿鑒。」《宋史·盧多遜傳》:「太祖 好讀書,每取書史館,多遜 預戒吏令白己,知所取書,必通夕閲覽,及 太祖 問書中事,多遜 應答無滯。」柯巖《奇異的書簡·她愛--祖國的明天》:「她盡量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與興趣愛好,廣泛地閱覽文學作品。」
  7. 閲改
      審閱修改。《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此后作文便用朝考卷子謄正,對策便用殿試卷子謄正,待我給你閲改。」
  8. 閲日
      1.度日;過日子。 《太平廣記》卷二六七引 唐 韓琬《御史臺記·來俊臣》:「由是,告密之徒紛然道路。名流僶勉閲日而已。」宋 陶穀《清異錄·婆娑兒》:「鄭遨 隱居,有高士問:‘何以閲日?’」清 王夫之《殷浴日時藝序》:「甲午避兵入 宜江 山中,有姪子之慟,浴日 拂拭而慰之。少閒,無以閲日,浴日 始以帖括見示。」
  9. 閲月
      經一月。《新唐書·李景儉傳》:「及 延英 奉辭,景儉 自陳見抑遠,穆宗 憐之,追詔為倉部員外郎,不遣。閲月,拜諫議大夫。」明 李贄《又與從吾書》:「無念 來歸,得尊教,今三閲月矣,絶無音使,豈科場事忙不暇作字乎?」郭沫若《月蝕》:「我們回到 上海 來不覺已五閱月了。」
  10. 閲稼
      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新唐書·陸贄傳》:「四賦曰:閲稼以奠稅,度產以衰征,料丁壯以計庸,占商賈以均利。」
  11. 閲實
      審查核實。《書·呂刑》:「閲實其罪。」孔穎達 疏:「閲實其罪,檢閲核實其所犯之罪,使與罰名相當。」《新唐書·韋倫傳》:「玄宗 晚節盛營宮室,吏介以為欺,倫 閲實工員,省費倍。」宋 周密《齊東野語·俞侍郎執法》:「澂 白其長曰:‘朝廷有憲部而郡國無憲臺,可乎?’力爭之,因命閲實。」
  12. 閲視
      1.查看。《漢書·游俠傳·原涉》:「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涉 親閲視已,謂主人:‘愿受賜矣。’」唐 趙璘《因話錄·商上》:「﹝ 柳家行 ﹞嫁其孤女,雖箱篋刀尺微物,悉手自閲視以付之。」《傳記文學》1990年第2期:「他留有遺囑,其內容據閱視者回憶:存折有500元錢,欠工友×××、×××多少多少,要還人家。」
  13. 閲習
      訓練演習。宋 范仲淹《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狀》之二:「臣等夙夜議論,思有報効,奏選將佐,促治城寨,閲習軍馬,完補器械,為向秋之備。」宋 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農事餘暇,委頭目常切提舉閲習武藝,務令精熟齊整。」宋 李綱《與宰相論捍賊札子》:「召募水軍,統以將佐,逐時閲習,可以為長久之利,非特應一時之急而已。」
  14. 閲城
      檢查城防事務。《文明小史》第六回:「又過兩天,傅祝登 行抵府城,發出紅諭,定了吉日接印,一切點卯、盤庫、閲城、閲獄,照例的官樣文章,不必細述。」
  15. 閲馬
      檢查軍馬的牧養事務。《北齊書·薛孤延傳》:「高祖 嘗閲馬於北牧,道逢暴雨,大雷震地。」
  16. 閲市
      1.《后漢書·王充傳》:「家貧無書,常游 洛陽 市肆,閲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后以「閲市」為勤奮好學的典故。五代 李瀚《蒙求》詩:「王充 閲市,董生 下帷。」元 辛文房《唐才子傳·汪遵》:「﹝ 汪遵 ﹞家貧借書,以夜繼日,古人閲市偷光,殆不過此。」
  • 閲字在結尾的詞語
  1. 訂閲
      指報紙、期刊預先付款,定時送閱。冰心《我的童年》:「而且學校圖書室訂閱的,都是《民呼報》之類。」《解放日報》1983.10.2:「仍訂閱各種報紙,關心時局動向。」
  2. 討閲
      討究檢核。《隋書·王劭傳》:「時 祖孝徵、魏收、陽休之 等嘗論古事,有所遺忘,討閲不能得,因呼 劭 問之。」唐 韋表微《翰林學士院新樓記》:「積其典墳,藏於扃鑰,因討閲之際,資登眺之娛。」宋 趙令畤《侯鯖錄》卷五:「僕性喜討論,考合同異,每聞一事隱而未見,或可見而事不同,如瓦礫之在懷,必欲討閲歸於一説而后已。」
  3. 訓閲
      訓練檢閱。《宋史·儒林傳七·劉清之》:「為閲武塲,凡禁軍役於他所,隱於百工者,悉按軍籍俾詣訓閲。」
  4. 蒐閲
      1.檢閱。 《新唐書·王沛傳》:「是時新建府,俗獷驁,沛 明示法制,蒐閲以時,軍政大治。」《東周列國志》第五一回:「四時蒐閲,各有常典,三軍嚴肅,百姓無擾。」
  5. 送閲
      送交審閱。明 吳炳《綠牡丹·假報》:「門生拙卷,偶然忘了,不曾送閲。」清 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堂規式》:「即將原被告狀訴稟詞匯齊粘連卷宗送閲。」
  6. 大閲
      大規模地檢閱軍隊。 《左傳·桓公六年》:「秋,大閲,簡車馬也。」漢 張衡《東京賦》:「歲惟仲冬,大閲 西園。」唐 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嘗大閲於 并城 東,種落畢會,旗幟滿野,周迴七十里不絶。」《清史稿·禮志九》:「天聰 七年,太宗 率貝勒等督厲眾軍,練習行陣,是為大閲之始。順治 十三年,定三歲一舉,著為令。」
  7. 批閲
      閱后加的評語或批示;閱讀并加以批改或批示。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論文下·文章圈點》:「《結隣集》陳石莊 與 張天生 云:古人之批閲,皆能與其書并傳。宋 之 謝疊山、樓迂齋,近時之 唐荊川、茅鹿門,皆以著書之精神,而為批閲。其批閲,亦即其著書之一種也。」清 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二:「有黠士不禮於學師,屢戒飭之,佯作驚懼悅服狀,且呈文,請批閲……不意所呈皆御製文。」聞捷《海燕》:「他正批閱什么文件,看見我,立即迎上來和我握手。」
  8. 折閲
      1.謂商品減價銷售。《荀子·修身》:「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閲不市。」楊倞 注:「折,損也,閲,賣也。謂損所閲賣之物價也。」《宋大詔令集·政事·置市易物詔》:「天下商旅貨物至京,多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閲失業。」梁啟超《托辣斯·托辣斯之利》:「或遇物價驟落,小資本者,不能不忍折閲而急求售,以為通轉之資。」
  9. 披閲
      展卷閱讀;翻看。《北史·韋孝寬傳》:「雖在軍中,篤意文史,政事之餘,每自披閲。」唐 白居易《東林寺白氏文集記》:「昔余為 江州 司馬時,常與 廬山 長老於 東林寺 經藏中披閲 遠大師 與諸文士唱和集卷。」明 李贄《與焦弱侯書》:「山中寂寞無侶,時時取史冊披閲,得與其人會覿,亦自快樂。」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一:「所得如《俄羅斯共產主義黨綱》,如第三國際之雜志《共產國際》,《社會主義史》等,披閱一過,才稍稍知道 俄 共產黨的理論。」
  10. 揀閲
      1.挑選兵士,裁汰老病。《宋史·兵志八》:「昔 太祖 亦嘗患此,遂盡行揀閲,當時人情深以為懼,其后果成精兵。」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十》:「其所募之兵,皆要本地人,憑里長開報,必須海防府官與把總指揮公同揀閲。令其夏秋務農,冬春講武。」
  11. 備閲
      1.盡閱。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通變》:「雖古今備閲,然近附而遠疎矣。」
  12. 考閲
      查閱考證。《宋史·文苑傳六·黃庭堅》:「蔡卞 與其黨論《實録》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餘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閲,悉有據依,所餘才三十二事。」
  13. 省閲
      審視;閱覽。《周禮·春官·肆師》「大祭祀,展犧牲」漢 鄭玄 注:「展,省閲也。」《三國志·魏志·倉慈傳》:「慈 躬往省閲,料簡輕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遺之,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宋 陸游《上二府論都邑札子》:「自顧賤愚不肖,無尺寸可以上補聰明,而徒以無益之事上勤省閲,實有罪焉。」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鄭氏 藝文一略該括甚鉅,核剖彌精,良堪省閲。」
  14. 翻閲
      翻看書畫文件等。明 馮夢禎《題王右丞<江山雪霽卷>》:「余初未深信,翻閲再三,不覺神王。」《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隨手拿了一本 李義山 的詩翻閲。」劉大白《舊夢》詩之三六:「少年是藝術的,一件一件地創作;壯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歷史的,一葉一葉地翻閱。」
  15. 貌閲
      驗看人的面貌,以核實戶籍冊上登記的人數和年齡。這是 隋 唐 時為防止民間漏報戶口、隱瞞年齡以逃避賦役所采取的措施。《北史·裴蘊傳》:「時猶承 文帝 和平后,禁網疏闊,戶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於老,已免租賦。藴 歷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條奏,皆令貌閲。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資治通鑒·陳長城公至德三年》:「隋 主命州縣大索貌閲。」胡三省 注:「貌閲者,閲其貌以驗老小之實。」
  16. 門閲
      門第閥閱。 《新唐書·張九齡傳》:「帝怒曰:‘豈以 仙客(牛仙客)寒士嫌之邪?卿固素有門閲哉?’」《太平廣記》卷三五一引 唐 高彥休《唐闕史·韋氏子》:「京兆 韋氏 子舉進士,門閲甚盛。」
  17. 察閲
      審閱。清 林則徐《批新安大鵬營為英國三板在大嶼洋面被盜稟》:「惟察閲夷帖情節,失事之夷商等,何以俱無姓名?」
  18. 涉閲
      1.謂經歷。宋 蘇軾《真一酒歌》:「涉閲四氣更六陽,森然不受螟與蝗。」
  19. 展閲
      展讀,觀覽。 清 沉初《西清筆記》卷二:「上最賞 黃子久《富春山居圖》,每展閲,即題數語,細字綴於卷中空處幾滿。」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已於昨日取得三十八部,重新展閱,覺得實也不惡。」
  20. 傳閲
      傳遞著看。清 程偉元、高鶚《紅樓夢引言》:「是書前八十回,藏書家抄録傳閲幾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柯巖《奇異的書簡·天涯何處無芳草》:「兒子的朋友聞聲也都搶著來傳閱,我應付著疾風暴雨式的提問。」
  21. 監閲
      察看。 《北史·尒朱兆傳》:「停 洛 旬餘,先令衛送 莊帝 於 晉陽,兆 后於 河梁 監閲財貨。」《舊唐書·職官志三》:「太府寺……凡天下賦調,先於輸場簡其合尺度觔兩者,卿及御史監閲,然后納於庫藏。」
  22. 閥閲
      1.功績和經歷。漢 王充《論衡·程材》:「儒生無閥閲,所能不能任劇,故陋於選舉,佚於朝庭。」《晉書·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閲,碌碌然以取世資。」宋 葉適《上孝宗皇帝札子》:「以奔趨官簿為閥閲,以勾校朱墨為詳陳。」王闿運《武提督碑》:「緣 江 轉戰,曾不半載,收 安慶、廬江、無為、巢、和、含山,上功皆最,積閥閲,記名總兵,褒號‘振勇’。」
  23. 贊閲
      明察歷練。《墨子·尚同中》:「是故選擇天下贊閲、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張純一 集解:「贊,明也;閲,經歷也。」
  24. 選閲
      揀選;挑選。《荀子·王制》:「案謹募選閲材伎之士。」楊倞 注:「選閲,揀擇也。」老舍《月牙兒》二五:「最后,我去和一排年輕的姑娘們在小飯館受選閱。」
  • 閲字在中間的詞語
  1. 巡閲使
      1.官名。北洋軍閥政府對擁有兩省以上的軍閥給予巡閱使官銜。石三友《金陵野史·朱狀元巷與英威街》:「原來北洋軍閥 蘇 浙 皖 巡閱使、江蘇 督軍 李純,被當時北洋政府封為英威將軍。」
  • 包含閲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