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造詞
「銀」字的造詞
- 銀婚
西方風俗。稱結婚二十五周年:銀婚紀念|恭賀銀婚。
- 銀管
1.指飾銀的毛筆管或白色的筆管。 2.指以銀作字表示音調高低的管樂器。
- 銀官
主持采煉銀礦的官員。
- 銀勝
古時婦女所戴頭飾。一種剪銀箔為人形的彩花。
- 銀錢
1.銀質錢幣。 2.泛指錢財。 金錢、財富
- 銀瓶
1.銀質的瓶。常比喻男女情事。語出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絶。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2.指岳飛幼女安娘。世傳岳飛為秦檜所害﹐飛女年幼﹐抱銀瓶投井而死。后人覆井筑亭﹐題亭曰孝泉亭﹐名井曰銀瓶井﹐稱女曰銀瓶小姐﹑銀瓶娘子。
- 銀屏
1.鑲銀的屏風。 2.指銀幕或電視屏幕。
- 銀闕
1.道家謂天上有白玉京﹐為仙人或天帝所居。 2.指代明月。
- 銀輪
1.代指銀飾之車輿。 2.比喻圓月。
- 銀釭
銀白色的燈盞﹑燭臺。
- 銀球
乒乓球的美稱。
- 銀貨
銀質貨幣。
- 銀晃晃
形容像銀子一樣發亮的顏色。 像白銀一樣閃閃發亮
- 銀字
1.以銀粉書寫之文字。 2.笙笛類管樂器上用銀作字﹐以表示音調的高低。借指樂器。
- 銀缸
銀白色的燈盞﹑燭臺。
- 銀塘
清澈明凈的池塘。
- 銀蹄
白色的馬蹄。
- 銀黃
1.白銀和黃金。 2.銀印和金印或銀印黃綬。借指高官顯爵。
- 銀竹
銀白色的竹子。常比喻大雨。
- 銀紙
1.涂有銀粉的紙。 2.方言。鈔票。
- 銀素
銀白色的酒注子。
- 銀漢
天河﹐銀河。 見「銀河」銀漢橫空
- 銀臺省
即銀臺司。
- 銀針
1.指細筆劃的篆書。 2.指針灸用針。 指針灸用的毫針,今多用不銹鋼制成
- 銀字棨
古代出入宮闈﹑關津用的木制銀字符信。
- 銀子
白銀的通稱。亦指作為通貨的銀子或銀幣。
- 銀海
1.銀色的海洋。云﹑水﹑冰雪與日﹑月光華互相輝映產生的景色。 2.古代帝王陵墓中灌注水銀制造的人工湖。典出《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乃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3.道家﹑醫家稱人的眼睛。唐孫思邈撰眼科書《銀海精微》二卷。 4.古代一種容量很大的銀質飲器。
- 銀庫
保管和出納國家資金的機構。
- 銀艾
銀印和綠綬。漢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綠綬。泛指高官。
- 銀折
銀元寶或銀輔幣兌換銀元的貼補﹑折扣。
- 銀樸
含銀的礦石。
- 銀梭
銀質梭子。常用以比喻魚。
- 銀爐
1.白銀香爐。 2.舊中國鑄造寶銀的機構。清代有官設和私營之分。官設銀爐多附設於藩庫及關局等機關內。清末以后﹐私營銀爐盛行﹐在上海﹑漢口﹑天津等各大城市都有設立。銀爐在北方稱「爐房」。業務以受當地銀錢業委托代鑄寶銀為主﹔亦間有兼營銀錢業務者。
- 銀鉤
亦作「銀鉤」。1.銀質或銀色的鉤子。2.一種銀質的婦女飾物。3.比喻遒媚剛勁的書法。4.比喻彎月。
- 銀銀
閃光貌。
- 銀粉
銀的粉末。亦為鉛粉﹑鋁粉的通稱。
- 銀獐
亦作「銀麞」。指白鹿。古時以為祥瑞之物。
- 銀灣
指銀河。
- 銀灰
淺灰而略帶銀光的顏色。
- 銀庭
指佛寺。
- 銀鼠
哺乳動物﹐鼬科中最小的一種。尾短﹐夏季背部棕色﹐腹部白色﹐冬季全身純白色。捕食小鳥﹑小獸﹑昆蟲等。毛皮珍貴。產在我國東北一帶。亦指銀鼠皮。
- 銀白
白中略帶銀光的顏色。 帶銀光的白色
- 銀荷
指銀質荷形的燈盞或燭臺。
- 銀魚
1.魚名。俗稱面條魚。魚體細長﹐光滑﹐無鱗﹐白色﹐微透明。頭平扁﹐口大。棲息於近海﹑河口或淡水湖泊。 2.見「銀魚符」。 一種生活在海邊的魚,初夏成群上溯到河流產卵繁殖。體細長,微透明,口大,無鱗片
- 銀鱗
1.銀白的魚鱗。 2.常借指魚。
- 銀絲族
對老年人群體的一種含有敬意的說法。 對老年人群體的一種含有敬意的說法
- 銀丸
銀制的彈丸。
- 銀杖
錫杖的美稱。
- 銀章
銀印。其文曰章。漢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隋唐以后官不佩印﹐只有隨身魚袋。金銀魚袋等謂之章服﹐亦簡稱銀章。
- 銀紅
在粉紅色顏料里加銀朱調和而成的顏色。 銀朱和粉紅色顏料配成的顏色
- 銀鋪
1.銀飾鋪首。2.亦作「銀舖」。打造銀器首飾之類的鋪子。
- 銀詔
帝王詔書的美稱。
- 銀窟
銀礦。
- 銀兩
中國舊時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開始於漢代﹐盛行於明清兩代。清末有實銀兩和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其重量和成色各地不同。虛銀兩是一種記帳貨幣﹐有一定的含銀量﹐并無實物。
- 銀關
1.輝煌華美的門闕。 2.銀錢關子。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開始發行的一種區域性紙幣。初為匯票性質﹐后成流通貨幣。數年后因不能全部兌現﹐商人不愿使用而由地方政府加以抑配。
- 銀鞍
1.銀飾的馬鞍。 2.代指駿馬。
- 銀元
俗稱「大洋」。大型銀幣。16世紀末從外國流入。19世紀中葉中國開始自己鑄造。1910年被定為中國的主幣,名稱為「圓」,重七錢二分,成色九成。1933年改稱「元」。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
- 銀粟
1.比喻浮在茶水液面上的白色泡沫。 2.比喻人因受冷等皮膚上形成的小疙瘩。 3.比喻雪花。 4.比喻螢火。
- 銀夜
光明皎潔的良宵。
- 銀箭
1.指銀飾的標記時刻以計時的漏箭。 2.比喻白亮的箭形事物。
- 銀蒜
1.銀質蒜條形簾鉤﹐用以鉤簾。 2.銀質蒜頭形簾墜﹐用以壓簾幕。
- 銀象
見「銀像」。
- 銀杉
裸子植物門,松科。常綠喬木。高約20米。葉線形,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輪狀簇生。葉背有兩條銀白色氣孔帶,故名。產於廣西、重慶、貴州等地。1956年才發現,是中國特產的稀有樹種,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 銀蛇
1.蛇類之一種。 2.比喻蜿蜒的雪山。
- 銀苗菜
藕的嫩秧。
- 銀箏
用銀裝飾的箏或用銀字表示音調高低的箏。
- 銀粒
照片或底片上的黑白影像﹐是乳劑層中鹵化銀晶體感光后經過顯影還原成微小的銀的顆粒組成。這些微小的銀的顆粒稱為銀粒。銀粒的粗細對影像的質量有很大影響。其他條件相同時﹐銀粒細的影像比較清晰﹐影紋也較豐富。影像銀粒的粗細﹐主要決定於感光材料本身的性能及沖洗條件。
- 銀幢
舊時出殯時作為儀仗的白色旗幟。
- 銀根
商業用語。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供應情況。 市場上貨幣流轉的情況。市場需要貨幣量多而流通量小時銀根緊,反之銀根松
- 銀幕
供投映放大影片畫面用的屏幕。最初由白布制成。后多使用涂有硫酸鋇或金屬粉末的布坯或塑料制成的漫反射銀幕。也有用玻璃珠涂料制成的反射銀幕,和用半透明材料制成的蛶咒銀幕。
- 銀橋
傳說中仙杖變化而成的大橋。橋可通月宮。典出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玄宗於宮中玩月﹐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氣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
- 銀河
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是銀河系主體在天球上的投影。由無數恒星和星云組成。其輪廓不很規則,寬窄不一,最寬處達30度,最窄處只有10度,最亮的部分在人馬座附近天區。 完整地環繞天球伸展的一條寬而發亮的不規則光帶,看起來像一條河,銀河只在晴天夜晚可見,它是由無數暗星(恒星)的光引起的
- 銀會
清代官私錢莊銀號自行印竘的銀錢票。
- 銀牌
1.銀字牌。古代凡發兵﹑出使﹑乘驛用之。 2.銀質名牌。唐官妓所佩。 3.銀質獎牌。 體育比賽或其他評獎活動中銀制的獎牌,用於獎勵第二名。也泛指第二名、第二等
- 銀子錢
銀子與搭錢﹐為明清時流通的貨幣。后亦泛指錢財。
- 銀局
銀號﹔錢局。
- 銀柳
稱棉花柳。落葉灌木。花苞紅褐色﹐苞片脫落后顯出銀白色花蕾﹐形似毛筆頭。原產美洲﹐我國各地廣為栽培。扦插繁殖。供切花用﹐觀賞期長。
- 銀榜
以銀粉或銀飾紙﹑木牌書寫張貼的文告。
- 銀掠兒
婦女梳妝時的銀質攏鬢之物﹐系梳篦之屬。
- 銀冶
冶煉礦銀。
- 銀票
南宋以后﹐用以代替銀兩的紙幣﹐上面印有銀兩的數額。 舊時印有銀兩數額代替銀兩的紙幣竟有交了白卷,拿銀票夾在卷里,希翼學臺取進他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銀課
猶賦稅。
- 銀包
猶錢包。
- 銀窠
印文空白處以銀為之﹐稱「銀窠」。
- 銀鷗
鳥名。廣布於我國南北沿海和江河流域的一種旅鳥或冬候鳥。因頭和頸部羽毛為白色﹐復羽和飛羽尖端亦具白色﹐尾和下體皆白色而得名。
- 銀勒
銀飾的帶嚼口的馬絡頭。
- 銀條菜
銀苗的通稱。
- 銀欠
虧欠的銀錢。
- 銀絲
比喻白發。
- 銀絞絲
民間曲調名。始於明代﹐流傳時間較長。約四十八字﹐平仄通押﹐可加襯字。《萬花小曲》﹑《聊齋俚曲》﹑《籃橋會》等均收有此調。牌子曲中亦常用。亦稱「銀紐絲」或「銀紐線」。
- 銀幣
1.指白銀和其他財物。 2.銀制的貨幣。 銀制錢幣
- 銀龕
佛龕的美稱。
- 銀輝
銀白色的光輝。 銀白色的光輝
- 銀符
銀質符牌。
- 銀綬
猶銀青。銀印青綬。
- 銀青
見「銀印青綬」。
- 銀字笙
古笙的一種。笙管上標有表示音調高低的銀字。
- 銀樓
1.佛經中所說的銀造的樓。 2.制造和買賣金銀飾品的鋪子。早期的銀樓都由手工業者經營﹐邊制邊賣。以后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獨立作坊﹐另設鋪面出售產品﹐并兼營金銀兌換業務。
- 銀朱
1.銀印和朱綬。 2.即硫化汞。無機化合物﹐分子式Hgs﹐鮮紅色的粉末﹐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熱升華而得。用作顏料和藥品。
- 銀臺
1.傳說中王母所居處。 2.見「銀臺門」。 3.見「銀臺司」。 4.銀質或銀色的燭臺。
- 銀工
制作銀器的工匠。唐薛昭緯有《謝銀工》詩。
- 銀泥
1.一種用銀粉調成的顏料﹐用以涂飾衣物和面部。 2.借指銀泥涂飾的衣裙。
- 銀團
銀行業進行聯合放款的組織。
- 銀臺門
宮門名。唐時翰林院﹑學士院都在銀臺門附近﹐后因以銀臺門指代翰林院。
- 銀花
1.白色的忍冬花﹐供藥用。 2.鏤銀作的花。
- 銀礦
含銀的礦石﹔采銀的礦山。
- 銀沙
1.亦作「銀砂」。 2.銀白色的沙粒﹑沙灘。 3.比喻白雪。
- 銀紐絲
見「銀絞絲」。
- 銀盤
1.銀質或銀飾的盤子。 2.比喻明月。
- 銀錁
一種小型銀錠。重一﹑二兩到三﹑五兩不等。
- 銀宮
太子妃宮。
- 銀記
銀質印章。
- 銀行
經營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的金融機構。它通過所經營的各項業務,在全社會范圍內起融通資金的作用。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各種專業銀行。 辦理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的金融機構
- 銀苔
樹枝狀或纖維狀的銀。 樹枝狀或纖維狀的銀
- 銀浦
銀河。
- 銀坑
產銀或鉛﹑銻的礦坑。
- 銀洋
銀圓。
- 銀角
1.見「銀角桃枝」。 2.即銀角子。參見「銀角子」。
- 銀發
白發的美稱。
- 銀緋
銀印紅綬。
- 銀纏
1.亦作「銀纒」。 2.纏繞器物的銀質絲繩。
- 銀鷹
指飛機(多含喜愛意)。
- 銀丹
將硝酸銀熔融、稠化(如添加鹽酸或硝酸鉀),然后塑成棒狀或小圓錐形,用作醫療中的腐蝕劑。 將硝酸銀熔融、稠化(如添加鹽酸或硝酸鉀),然后塑成棒狀或小圓錐形,用作醫療中的腐蝕劑
- 銀編
書籍的美稱。
- 銀錠
熔制成一定形式的白銀。漢代以后歷代都有鑄造,至明清漸盛行,并作貨幣流通。形式不一。清代銀錠有元寶、中錠、錁子三種。元寶約重五十兩,中錠(形似秤錘)重十兩左右,錁子(饅頭形)重一二兩到三五兩不等。此外有一兩以下的碎銀,稱為「福珠」。
- 銀齒
古族名。
- 銀點
銀的熔化點,為961.93°C,用作國際實用溫標的一個固定點。銀的熔化點,為961.93°C,用作國際實用溫標的一個固定點
- 銀床
1.井欄。一說轆轤架。 2.銀飾之床。
- 銀帶
銀飾的腰帶。常借代高官顯宦。
- 銀鈔
銀幣﹔銀兩。
- 銀牒
指佛﹑道經典。
- 銀珰
1.漢代近侍之臣中常侍的冠飾。珰當冠前﹐以白銀為之。后以為宦者之代稱。 2.婦女的銀質耳飾。
- 銀箔
1.亦作「銀薄」。 2.白銀捶成的薄片。常用以貼飾器物。古代也用以入藥。
- 銀蚪
見「銀虬」。
- 銀耳
又稱「白木耳」。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銀耳科。生長在枯樹幹或倒木上。子實體形似菊花或雞冠花,白色,富含膠質。已大量人工培養。是中國傳統的滋補食品,也可入藥。 銀耳屬的一種真菌(Tremella fuciformis),子實體形狀類似菊花或雞冠,富含膠質,白色半透明,幹燥后呈白色或米黃色。俗稱「白木耳」
- 銀邊
即銀圓。
- 銀揲子
一種銀制的飾物。
- 銀刀軍
唐王智興所建衙兵名。
- 銀大頭
即銀元。民國初年所鑄銀元俗稱有大頭﹑小頭之分。大頭指銀元上鑄有袁世凱的頭像。
- 銀錯
謂用白銀涂飾或鑲嵌的器物上凹下去的文字或花紋。
- 銀貂
1.貂之一種。 2.指用銀貂毛皮制成的衣服。 3.銀珰與貂尾。
- 銀湯丸
是一種藥名,主治食癇發搐,及有驚積。
- 銀松丹
是一種藥名,主治膿泡瘡。
- 銀光
形容詞,形容物體閃爍著的銀光很耀眼。
- 銀元寶
- 銀發晶
銀發晶也叫白發晶,銀發晶內含銀白色金紅石發絲,產量不多,發絲多細柔綿密。
- 銀彈
比喻腐蝕、拉攏人的錢財:~攻勢。
- 銀星號
《裝甲惡鬼村正》中的人物之一。
- 銀桮
見「銀杯」。
- 銀甖
見「銀罌」。
- 銀笳
雙簧氣鳴樂器。
- 銀鑛
見「銀礦」。
- 銀溪
艾琳·亨特作品《貓武士》中河族族長鉤星的女兒。
- 銀麞
亦作「銀獐」。 指白鹿。古時以為祥瑞之物。
- 銀鈎
見「銀鉤」。
- 銀道面
銀道所在的主平面。
- 銀行椅
是一種座椅,主要用於公共場合。
- 銀皮子
一個人衣著光彩照人,但行為處事極其見不得人。
- 銀魚雷
Mylochromis屬。本種類名「ensatus」的原意是"兩面刃」的意思。
- 燭銀
精光閃耀的銀子。
- 養廉銀
清制,官吏於常俸之外,規定按職務等級每年另給銀錢,曰「養廉銀」。文職始於雍正五年,武職始於乾隆四十年。
- 雪花銀
即白銀。
- 鹽銀
見「鹽課銀」。
- 餉銀
舊時軍警等的薪金。
- 現銀
可以當時交付的銀子或銀元。
- 紋銀
清朝流通的貨幣銀子。馬蹄形,表面有皺紋,是成色最好的銀子:十足紋銀|紋銀百兩。
- 特銀
見「特勤」。
- 縮銀
舊時方士稱有縮銀法,謂能將鉛汞去除雜質,縮小體積,點化為白銀。亦比喻保存精華,化繁為簡。
- 碎銀
散碎的銀子,份量多少不一。與成錠的份量為整數的銀子相對。
- 算銀
謂折算銀兩。
- 水銀
即「汞」。 同「汞」
- 贖銀
用以贖罪的銀錢。
- 松江銀
舊時松江府所鑄的銀錢,質地較純,名噪海內。
- 生銀
未經冶煉的銀礦石。
- 賞銀
賞賜的銀錢。
- 身銀
指賣身錢。
- 燒銀
1.燃點銀燈。 2.指煉丹。
- 燒埋銀
1.亦稱「燒埋錢」。 2.辦理喪事﹑安葬死者的錢。
- 寶銀
銀元寶。
- 餅銀
餅狀的銀塊。
- 潮銀
成色不足﹑質量低劣的銀子。
- 純銀
純凈不含雜質的銀。
- 錯金銀
猶錯金。金屬絲鑲嵌工藝的一種。用金銀絲在器物的表面上鑲嵌成花紋或文字。
- 低銀
成色低的銀子。
- 頂銀
見「頂頭銀兩」。
- 丁銀
按人丁數目交納的稅銀。
- 額銀
規定(應征)的銀錢。
- 番銀
外國銀元。
- 飯銀
清代京官正薪之外的補貼。
- 賦銀
征收稅銀。
- 工銀
1.幹活的報酬。 2.工資。
- 鬼頭銀
1.亦省稱「鬼頭」。 2.舊指鑄有洋人頭像的銀元。
- 紅剝銀
清代專作漕運經費的賦銀。順治初定制:漕船至天津起剝,分運至通州,設紅剝船六百只,每船給田十頃,收租贍船,免其征科。康熙三十九年裁革,將原田按畝起科,歸入地丁奏銷;仍照原收租數,分派各省,於漕糧項下編征,解糧道庫支發,稱紅剝銀。凡置造垡船器具及夫役工食等項費用,於紅剝銀內動支,馀剩之銀,分給運軍,以備剝淺之用。參閱《清會典事例.戶部.剝船》。
- 花銀
通常指成色較純的銀子。
- 黃銀
指黃銅。
- 腳皮銀
方言。猶腳錢。
- 金花銀
指明清賦征米谷折價上繳的銀兩。
- 精銀
指亮晶晶的銀子。
- 課銀
1.稅金。 2.錁銀﹐銀錠。課﹐用同「錁」。
- 庫銀
1.國庫之銀。 2.舊時國家通用之銀,以庫平計其重量,故名。
- 爛銀
1.燦爛如銀。形容雪白閃亮。 2.純銀;白銀。
- 勞銀
勞金;工錢。
- 賃銀
勞動報酬,工錢。
- 廩銀
指在學生員向官府領取的折算成銀兩的膳食津貼。
- 忙銀
清代稱每年上忙﹑下忙所征收的稅銀。民國初年,沿襲舊名,稱田賦為忙銀。
- 馬價銀
見「馬價銀子」。
- 鏤銀
雕鏤物體﹐中間嵌銀。
- 泥銀
用銀箔和膠水制成的銀色顏料。用途與「泥金」相同。
- 烹銀
煉銀。
- 賠銀
舊時陋俗。指廣東一些地方,女子為不落夫家而為夫娶妾。
- 乞銀
鮮卑 語稱馬。
- 輕銀
極薄的銀粉泥。
- 賽銀
見「賽因」。
- 彭正銀
1952年生,湖南保靖人,土家族,中共黨員,教授。
- 槍銀
髹漆工藝的一種。在器物上作嵌銀的花紋。
- 收銀
收款:~員。 ~臺。
- 錯銀
特種工藝的一種,在器物上用銀絲鑲嵌成花紋或文字。
- 亮銀
帶有銀色耀目金屬光澤的色彩。
- 擺銀
江湖春點中的詞語、黑話,指的是「下雨」的意思。
- 藏銀
藏銀是白銅(銅鎳合金)的雅稱,傳統上的藏銀為百分之三十銀加上百分之七十的銅。
- 水銀粉
即汞粉。參見「汞粉」。
- 水銀古
古墓中殉葬的銅器,為灌入棺內的水銀浸漬,內外皆呈銀白色者,稱為「水銀古」。
- 綱銀法
明代中葉在南方所施行的代役歲費征收辦法。始於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行於福建。其法為將全縣代役歲費,分為正﹑雜兩綱(部分),照丁四糧六比例分派銀兩,全部繳於官府。后為「一條鞭」法所代替。
- 光銀子
白銀。
- 金銀花
忍冬的別名。
- 傾銀鋪
古代熔鑄銀錠的店鋪。
- 金銀臉
一般用於神、佛、鬼怪,象征虛幻之感。
- 秘銀錘
由純粹的密銀打造而成的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