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造詞
「譯」字的造詞
- 譯意風
英語earphone的音譯。在語言不通的集會上﹐供出席人同時選聽所需譯語的電聲設備。也稱同聲傳譯。 翻譯裝置。翻譯在隔音室內將講演人或影片里的對白隨時譯成各種語言,聽者可在座位上的耳機中選擇能聽懂的語言,多用於國際會議、電影院
- 譯電
1.把文字譯成電碼。2.把電碼譯成文字。
- 譯界
翻譯界。
- 譯筆
指譯文的風格或質量。 指譯文的文筆譯筆流暢
- 譯名
翻譯過來的名稱。 翻譯過來的名稱
- 譯品
翻譯的作品。
- 譯詩
經過翻譯的詩歌。
- 譯居
選擇居處。譯﹐通「擇」。
- 譯換
一種語言的語詞用另一種語言的語詞去替換。
- 譯書
1.古指異域向朝廷修好朝貢時的呈書。因需翻譯﹐故稱。 2.翻譯書籍。
- 譯家
翻譯家。
- 譯語官
古代從事翻譯的官員。
- 譯籍
經翻譯的典籍。
- 譯介
翻譯介紹。
- 譯導
1.亦作「譯道」。 2.翻譯和導送。亦指負責翻譯和導送的人。
- 譯法
翻譯的方法。
- 譯人
做翻譯工作的人。
- 譯校
翻譯并校勘。
- 譯注
亦作「譯註」。翻譯并注解。 通常指對古代文獻的翻譯和注釋古文譯注
- 譯刻
翻譯并刻印。
- 譯場
古代翻譯佛教經籍的機構。有由私人和團體組織者﹐有以國家之力設立者。分工甚為細密﹐有譯主﹑筆受﹑度語﹑證梵﹑潤文﹑證義﹑校勘﹑監護等項。
- 譯使
負責傳譯的使者。
- 譯通
通好﹐交往。
- 譯作
1.翻譯的作品。 2.翻譯和寫作。 翻譯的作品;譯著
- 譯胥
譯官。
- 譯語
1.異域的語言。 2.經翻譯的語言。
- 譯經
翻譯經典。多指翻譯佛經。
- 譯學
翻譯之學。
- 譯制片
又稱「翻譯片」。即把原版影片中的語言(包括對白和解說詞),通過譯制演員的配音和錄制聲帶,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影片。 配有新聲帶的外國影片
- 譯署
清政府於1861年設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譯問
翻譯和詢問。
- 譯士
翻譯工作者。
- 譯著
將用某種語言寫成的著作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的著作。 將用某種語言寫成的著作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的著作
- 譯象
《禮記.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后因以「譯象」指翻譯人員。
- 譯貝
翻譯的佛經。
- 譯道
見「譯導」。
- 譯述
翻譯述說。 指不嚴格按照原文翻譯,而對原文的內容加以敘述
- 譯者
把一種語言或體系譯成另一種的人。 把一種語言或體系譯成另一種的人
- 譯義
猶意譯。
- 譯譜
根據數字,低音寫出或在鍵盤樂器上視奏出它的帶有復雜裝飾或不帶復雜裝飾的全部和聲。 根據數字,低音寫出或在鍵盤樂器上視奏出它的帶有復雜裝飾或不帶復雜裝飾的全部和聲
- 譯形借聲
漢字演變過程中的現象。謂改易字形﹐同聲假借。
- 譯官
古代掌通翻譯的官。
- 譯話
1.閑話。 2.由古漢語譯成的現代語體。
- 譯字生
從事文字翻譯的人員。
- 譯匠
翻譯者。
- 譯審
尋繹細察﹐弄明白。譯﹐通「繹」。
- 譯師
翻譯佛經的僧侶。
- 譯載
翻譯并刊載。
- 譯文
翻譯成的文字。 翻譯成的文字
- 轉譯
又稱「翻譯」。蛋白質生物合成的主要過程。核糖核酸轉錄得到脫氧核糖核酸上的遺傳信息后,進入細胞質與核糖體相結合,把其核苷酸排列順序轉換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列順序,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將(如文學課文的)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 重九譯
語言經過輾轉翻譯才能聽懂。借指邊遠之地。
- 重三譯
指將一種語言輾轉譯成另一種語言。
- 直譯
1.謂翻譯外國文字時,盡量按照原文直接譯出。
- 摘譯
摘選主要內容譯出;摘要的譯文。如:本刊將壓縮摘譯篇幅,擴大綜述版面。
- 硬譯
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譯。
- 意譯
1.根據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區別於「直譯」。 2.根據某種語言詞語的意義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詞語。區別於「音譯」 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區別於「直譯」)
- 演譯
本詞不規范,「譯」應為「繹」,演繹。
- 移譯
翻譯。 翻譯
- 選譯
選擇整體中的一部分加以翻譯。
- 胥譯
翻譯﹐互譯。
- 新譯
新的譯本。佛教徒稱唐代以下的漢譯經典。亦有將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的譯經稱作新譯者。
- 誤譯
錯誤地翻譯。
- 同聲翻譯
會場或劇場中用來進行翻譯的電聲系統。譯員們將演講詞或臺詞同步譯成不同語種,通過電聲系統傳送。席位上聽眾可自由選擇語種進行收聽。
- 雙譯
謂佛經重譯。
- 司譯
早期希伯來會堂中的神職人員,把希伯來經典譯成當地口語。 早期希伯來會堂中的神職人員,把希伯來經典譯成當地口語
- 死譯
完全拘泥於原文字面的翻譯。
- 使譯
傳譯的信使。
- 八譯
謂輾轉多次翻譯。
- 編譯
①編輯或翻譯。②做編譯工作的人。
- 筆譯
用文字翻譯(區別於‘口譯’)。
- 標譯
譯述。
- 傳譯
轉譯,翻譯。
- 導譯
1.亦作「導繹」。 向導兼翻譯。《史記·大宛列傳》:「烏孫 發導譯送 騫 還。」《史記·大宛列傳》:「﹝ 大宛 ﹞遣 騫,為發導繹,抵 康居。」《資治通鑒·漢武帝元朔三年》:「為發導譯。」胡三省 注:「導者,引路之人;譯者,傳言之人也。」
- 翻譯
①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之間一種用另一種表達);把代表語言文字的符號或數碼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翻譯外國小說ㄧ把密碼翻譯出來。②做翻譯工作的人:他當過三年翻譯。
- 梵譯
梵文佛經的翻譯。
- 貢譯
貢品和使者。
- 機器翻譯
利用電子計算機一類的裝置把一種語言文字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
- 輯譯
輯集翻譯。
- 今譯
古代文獻的現代語譯文:古籍今譯。
- 口譯
口頭翻譯(區別於‘筆譯’)。 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口頭翻譯
- 累譯
幾經轉譯。
- 偏譯
邊遠之地。因言語不同,須譯而能通,故稱。
- 破譯
1.識破(代碼或密碼電報的)要點。2.解決(難題)和解答,揭發或揭開秘密。如:破譯敵方密碼。
- 詮譯
解釋疏通。
- 曲譯
歪曲原意的翻譯。
- 鳀譯
古代的譯官。
- 迻譯
翻譯。也作移譯。
- 舊譯
佛學術語,指舊時的翻譯,和‘新譯’對稱。
- 文化翻譯
指翻譯中把不同的文化意識翻譯出來的職業。
- 編譯程序
一種翻譯程序。能把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翻譯后的目標程序并不一定馬上送入計算機中執行。需用多條語句才能對應一句源程序的語句。
- 翻譯官
專司翻譯的官員。
- 鞮譯象寄
《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后因以「鞮譯象寄」借指四方少數民族。
- 樂譯通
世界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對外開發程度不斷深入,各行業對外交流與合作愈發頻繁,翻譯和信息本地化需求日益增加,產業化成為翻譯行業的一個重要命題。
- 代譯服務
情報術語,常用於情報部門,情報機構將用戶所需文獻翻譯成其所需文種的工作。
- 翻譯四例
一翻字不翻音翻字不翻音者。
- 翻譯員
- 翻譯師
翻譯行業內人員水平等級的稱謂。
- 重譯獻雉
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