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造詞
「袍」字的造詞
- 袍帔
錦袍霞帔。
- 袍帶
1.錦袍腰帶。古代君王和貴官的常服。 2.泛指長袍衣帶。
- 袍襕
泛指袍服。襕,襕衫。
- 袍皮老
方言。對袍哥的蔑稱。
- 袍褂黨
指民國初年穿長袍馬褂以示反對共和的豪紳階層。
- 袍襺
見「袍繭」。
- 袍鞾
袍服和靴。
- 袍鎧
戰袍與鎧甲。
- 袍绔
袍子和套褲。
- 袍褂
1.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組成部分。 2.舊時男子所穿的長袍馬褂。
- 袍服
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為長袍的通稱。 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為長袍的通稱
- 袍澤
1.亦作「袍襗」。 2.戰袍和襯衣。澤,通「襗」。《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箋:「襗,褻衣,近污垢。」孔穎達疏:「襗是袍類,故《論語》注云:‘褻衣,袍襗也。’」后遂稱軍隊中同事為「袍澤」。
- 袍段
制袍用的料子。
- 袍杖
戰袍和兵器。
- 袍魚
錦袍魚袋。古代帝王常用作賞賜臣下的禮物。
- 袍哥
1.舊時活動於西南各省的幫會名。成員多數為城鄉流氓無產者,成分復雜。 2.指袍哥幫會成員。
- 袍子
有夾層的一種長衣。
- 袍套
補服的別稱。亦名外褂﹑外套。
- 袍仗
1.戰袍和兵器。借指軍容。
- 袍袖
袍子的袖管。
- 袍表
錦袍的面料。
- 袍帶丑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指穿蟒袍官服的丑角。京劇文丑的一種。扮演正反面角色的文武官員,大都說京白,也有說韻白的。一般講究口齒伶俐,念白清脆。如《昭君出塞》中的王龍﹑《斬黃袍》中的韓龍等。
- 袍界
指袍哥團體。
- 袍領
袍子的領口。
- 袍鉀
戰袍和鎧甲。鉀,同「甲」。
- 袍澤之情
指戰友之情,患難之情,生死與共。
- 袍絝
袍子和套褲。《后漢書·李忠傳》「時 世祖 自解所佩綬以帶 忠」李賢 注引《東觀記》:「上初至不脫衣帶,衣服垢薄,使 忠 解澣長襦,忠 更作新袍絝鮮支小單衣韤而上之。」
- 緇袍
僧衣。借謳之侶。
- 紫袍
1.紫色朝服。高官所服。 2.草名。
- 豸袍
古代監察﹑執法等官員所穿的袍服,因其上繡有獬豸,故稱。
- 沾袍
沾襟。
- 征袍
1.出征將士穿的戰袍。 2.旅人穿的長衣。
- 柘黃袍
赤黃色的袍。隋文帝始服,后泛指皇袍。
- 皂袍
1.亦作「皁袍」。 2.黑色長衣。
- 褞袍
以亂麻襯於其中的袍子。古貧者無力具絲絮,僅能以麻著於衣內,故稱。褞,通「缊」。語本《論語.子罕》:「衣弊缊袍。」
- 羽袍
指粗衣。
- 缊袍
以亂麻為絮的袍子。古為貧者所服。
- 郁金袍
帝王的黃袍。
- 衣袍
1.袍子,長外衣。 2.泛指衣服。 3.古代指覆蓋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 靴袍
1.亦作「鞾袍」。 2.宋時天子祭祀禮服的一種。
- 猩袍
紅袍。
- 枲袍
泛指粗布長衣。
- 韋袍
皮袍,皮衣。
- 同袍
1.語出《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后軍人用以互稱。 2.猶同衾。古用於夫妻間的互稱。 3.謂兄弟。 4.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學等。
- 綈袍
1.厚繒制成之袍。
- 素袍
白袍。古代平民或尚未取得功名的讀書人穿白袍。
- 睡袍
專供睡覺時穿的寬松長袍。
- 蜀襭袍
蜀錦制成的插衽於帶的袍子。
- 田袍
即田衣。
- 白袍
舊指未做官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為入試士子的代稱。
- 長袍
男子穿的中式長衣。
- 禪袍
僧衣。
- 襯道袍
指明代宮廷內臣所穿二色衣的第二層直裰。
- 赤霜袍
傳說中神仙穿的長袍。
- 春袍
春衣。
- 毳袍
1.毛制的長衣。 2.毛制的僧袍。 3.借謳之人。
- 大紅袍
全稱《海公大紅袍全傳》。清代長篇小說。作者不詳。六十回。寫明代嘉靖朝清官海瑞與嚴嵩父子的斗爭。塑造了一個清廉耿介、鋤強除暴的清官形象。多為后世戲曲所取材。
- 貂袍
用貂皮制成的長袍。
- 短褐袍
粗布的短衣。
- 緋袍
紅色官服。
- 方袍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攤為方形﹐故稱。 2.借謳之人。
- 宮袍
古代官員的禮服。
- 鵠袍
白袍。古代應試士子所服。
- 袞龍袍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龍紋,故稱。 2.借指皇帝。
- 鶴袍
繡有仙鶴的官服。
- 黃袍
1.黃色長衣。初,官民可同服黃袍,隋以后,皇帝常服黃袍,唐高祖武德初,禁士庶不得服,黃袍遂為皇帝之專服。 2.借指天子。 3.僧服。僧眾中職位較高者作佛事時穿黃袍。 4.鳥名。
- 絳紗袍
深紅色紗袍。古代常用為朝服。
- 錦袍
見「錦袍仙」。
- 開氣袍
清代官吏﹑貴族男子禮服的俗稱。一種前后身當中都開衩的長袍。
- 襕袍
古代的一種公服。因其於袍下施橫襕為裳,故稱。其制始於北周。
- 藍袍
即藍衫。
- 衲袍
1.用碎布料縫綴的袍服。 2.指縫補過的舊衣。
- 皮袍
毛皮制的長袍。 用毛皮做里兒的中式長衣
- 旗袍
一種女式長袍。原指滿族一種代表性的服裝。因滿人別稱「旗人」,故名。款式和結構簡單,圓領,捻襟(大襟),緊身袖,四面開衩,帶扣襻。隨著社會的發展,款式也在不斷演變,現今的款式一般為:立領右開大襟,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叉,并有長短袖或無袖之分。旗袍穿著爽身合體,輕盈秀美,端莊大方。
- 麒麟袍
繡有麒麟的官服。
- 青袍
1.青色的袍子。 2.比喻包圍在樹幹上的苔蘚。 3.學子所穿之服。亦借指學子。 4.漢以后賤者穿青色衣服。因指賤者之服。 5.借指寒士。 6.唐貞觀三年﹐規定八品﹑九品官服青色﹐顯慶元年﹐規定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 7.泛指品位低級的官吏。 8.借指出仕。 9.唐時幕府官居六品﹐六品服深綠﹐故稱。
- 缺襟袍
右襟短缺一塊的袍服﹐原為便於騎馬而制。
- 鵲袍
繡有喜鵲的錦袍。
- 襦袍
襯里袍子。
- 衫袍
1.宋代皇帝上朝時所穿的禮服之一。 2.衫和袍。亦泛指衣服。
- 夾袍
夾袍,雙層無絮的長袍。
- 袿袍
漢代婦女的上等袍服。
- 與子同袍
原指戰士之間相親相愛。 多以「同袍」為戰友,又有袍澤一稱。
- 割須斷袍
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
- 現代旗袍
現代旗袍在滿清以及民國旗袍的基礎上加強了展示女性身材線條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
- 法官袍
法官在法庭審判時穿的袍子。我國的法官袍為散袖口式黑色長袍,紅色前襟配有4顆金黃色的領扣。
- 四衩袍
清代皇帝、宗室所穿的長袍。 接部以下開有四權:前后各·長幾尺余。左右各一,長一尺余。
- 越式旗袍
長襖。
- 皂羅袍
昆曲曲牌名。
- 絁袍
用粗質絲織物做的袍子。
- 紫袍金帶
1.石硯名。 2.菊花名。 3.古代高官的朝服。
- 罽袍公子
猶言紈袴子弟。
- 緑袍槐簡
指古代低級官員所服用的綠色官服和槐木手版。
- 棉袍子
絮了棉花的中式長衣。也叫「棉袍兒」。 絮了棉花的中式長衣。也叫「棉袍兒」
- 青袍白馬
1.《南史.賊臣傳.侯景》﹕「大同中童謡曰﹕‘青絲白馬壽陽來。’景渦陽之敗﹐求錦﹐朝廷所給青布﹐及是皆用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馬﹐青絲為轡﹐欲以應謡。」后因以「青袍白馬」指亂臣賊子。 2.喻閑官﹑卑位。
- 青袍烏帢
借指儒生。
- 青袍角帶
青色袍服﹐角飾腰帶。明代未授職進士服式。借指未授職進士。
- 青袍布襪
同「青鞋布襪」。
- 割袍斷義
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 長袍兒
男子穿的中式長衣。
- 綠袍槐簡
古代官員的綠色官服和槐木手版。
- 麤袍糲食
同「麤衣惡食」。《后漢書·袁京傳》:「﹝ 袁彭 ﹞行至清,為吏麤袍糲食,終於議郎。」
- 紫袍玉帶
穿紫袍,系玉帶。比喻高官。
- 脫袍退位
比喻去職。
- 同袍同澤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 綈袍之義
綈袍:粗綈做的袍子。比喻不忘舊日的交情。
- 綈袍戀戀
綈袍:粗絲絹袍子;戀戀:留戀。指不忘舊情。
- 綈袍之贈
綈袍:粗綈做的袍子。比喻不忘舊日的交情。
- 詩成得袍
奪錦:相傳武則天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賞錦袍。指科舉及第或競賽優勝者。也用以稱贊文才出眾或被寵賜。
- 秉笏披袍
秉: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手板;披袍:身穿朝服。比喻作官。
- 方巾長袍
方形頭巾,長袍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 葛巾布袍
葛巾:用葛布做的頭巾。戴葛布頭巾穿粗布衣服。指隱士或道士的服飾。
- 割須換袍
須:胡須。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
- 割須棄袍
割掉胡須,丟掉外袍。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
- 冠袍帶履
帽子、袍子、帶子、鞋子。原指舊時帝王官宦上朝時或聚會時穿的服裝。現泛指隨身的必須用品。
- 黃袍加身
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部下給他披上黃袍,推擁為皇帝。后用「黃袍加身」指政變后奪得政權 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止。——清. 陳忱《水滸后傳》
- 擐甲披袍
擐:套;披:穿。套上鎧甲,穿上戰袍。指做好戰斗準備。
- 寬袍大袖
指舊時人們穿的各式肥大服裝或傳統戲曲服裝。
- 蟒袍玉帶
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
- 袍笏登場
笏: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現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 袍,古代官服;笏,古代大臣上朝所執手板。袍笏登場,就是扮演大臣的演員登臺演戲,現在常用來比喻壞人上臺,有貶義;或比喻新官上任,有諷刺意 袍笏登場也等閑。——清. 趙翼《甌北詩
- 袍澤之誼
袍澤:長袍與內衣,泛指軍隊中的同事。指軍隊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 披袍擐甲
披:穿;擐:套。穿上戰袍,套上鎧甲。指做好戰斗準備。
- 缊袍不恥
缊袍:以亂麻、亂棉絮成的袍子,指古代貧者之衣;恥:丟臉。雖然穿得很破,而不認為丟臉。形容人窮志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