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造詞
「衣」字的造詞
- 衣柜
1.存放衣服用的立式柜。2.存放或收藏衣服的壁櫥。
- 衣食飯
見「衣食飯碗」。
- 衣袍
1.袍子,長外衣。 2.泛指衣服。 3.古代指覆蓋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 衣架
掛置衣服的架子。 用以掛放衣服的架子
- 衣裝
1.衣服及行囊。 2.衣著,裝束。
- 衣食
1.衣服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資料。 2.借指俸祿。 3.謳助計。 4.猶行當;職業。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種基本生活資料
- 衣帽間
1.專設有存物柜的房間;尤指設有供運動員個人單獨存放衣服和專用設備的柜櫥并供更換運動服的房間。2.供客人臨時存放衣帽的房間。
- 衣幘
衣服與頭巾。
- 衣袂
1.衣袖。 2.借指衣衫。
- 衣袪
衣服的袖口。亦泛指衣袖。
- 衣衫
單衣。亦泛指衣服。 單衣;衣服
- 衣廩
見「衣稟」。
- 衣襂
衣衫。
- 衣貌
衣著外貌。
- 衣車
1.古代貴族婦女所乘的一種前面開門后面用帷幕遮蔽的車子。可臥息,亦兼載衣服。《釋名.釋車》:「衣車,前戶。所以載衣服之車也。」王先謙疏證補引孫詒讓曰:「衣車前戶者,對輜車后戶也。《說文.車部》云:‘輜,軿車,前衣車后也。’漢時輜車﹑軿車﹑衣車三者制度蓋略相類,故《蒼頡篇》云:‘軿,衣車也。’明其形大同,惟以前后衣蔽及開戶,微有區別。蓋軿車四面有衣蔽,故此下文云:‘軿車,軿,屏也。四面屏蔽,婦人所乘牛車也。’衣車則后有衣蔽而前開戶,可以啟閉。輜車則前有衣蔽,后開戶。故劉云:‘衣車,前戶。’而許君又以‘軿車,
- 衣熏籠
熏衣服的竹籠。
- 衣工
制衣工匠。
- 衣褶
衣服的褶裥。
- 衣黃人
指皇帝。
- 衣書車
古代帝王外出時用以裝載衣服﹑書籍的從車。
- 衣帢
便衣與便帽。
- 衣飾
衣服首飾。 衣著和裝飾她很樸實,從不在衣飾上用心思
- 衣章
袞衣上的花紋。
- 衣囊
盛衣服的包裹或口袋。
- 衣衽
指衣裳前幅的下邊。
- 衣奩
衣箱。
- 衣裙
下裳。泛指衣和裙。
- 衣饟
衣服糧餉。
- 衣著
衣裳服飾: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衣履
衣服和鞋,泛指衣著。如:衣履不整。
- 衣牌
舊時上海錢業市場用語。銀元一元兌換銅元的行市。因最初由估衣業掛牌開岀,故稱。
- 衣庫
貯藏衣物的府庫;堆存大批衣物的處所。
- 衣靠
指武俠所穿的密扣緊袖束腰衣裝。
- 衣祿
1.猶俸祿。 2.衣食福分。
- 衣簪
衣冠簪纓。古代官宦服飾。喻指官宦或富貴人家:衣簪華麗奪人。
- 衣箱
藏衣服的箱篋。 盛衣服的箱子
- 衣圭
古代的一種衣飾。在裳之右旁,另用一幅布帛對角裁開,綴於右后衽之上,使之鉤而向前,謂之「衣圭」。
- 衣物
衣服與日用器物。 指衣服和器物搜索衣物。——《廣東軍務記》
- 衣裓
1.衣襟。亦謳之衣。 2.佛教徒掛在肩上的長方形布袋,用作拭手和盛物。 3.一種盛花之器。
- 衣綬
朝服與佩綬。
- 衣魚
1.即蠹魚。 2.紫服和魚袋。唐制,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緋。官位不及者,帝命賜紫服,同時賜魚袋,以為恩寵。
- 衣巾
1.衣服和佩巾。語本《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 2.衣服和頭巾。 3.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 4.指青領衣和方巾。明清時的秀才服式。 5.借指秀才的資格和待遇。
- 衣彩
相傳老萊子行年七十,父母猶在,常身穿「五色彩褊襕衣,弄鶵鳥於親側」。事見《初學記》卷十七引《孝子傳》。后遂用作典故,稱孝養父母為「衣彩」。
- 衣冠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 2.泛指衣著,穿戴。 3.專指禮服。 4.代稱縉紳﹑士大夫。 5.借指文明禮教。
- 衣繡
穿錦繡衣裳。謂顯貴。
- 衣分
子棉上纖維的重量與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來表示,是評定棉花品種優劣的一條重要標準。 子棉上纖維的重量與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來表示,是評定棉花品種優劣的一條重要標準
- 衣篝
即衣熏籠。
- 衣馬
見「衣馬輕肥」。
- 衣櫥
存放或收藏衣服的櫥柜或壁櫥。 存放或收藏衣服的櫥柜或壁櫥
- 衣棱
衣角。
- 衣后穿
漢鄧通以濯船為黃頭郎。文帝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從后推之上天,「顧見其衣裻(衫襦的橫腰)帶后穿」。覺后求推者郎,「即見鄧通,其衣后穿」,如夢中所見,遂寵幸之。事見《史記.佞幸列傳》。后遂以「衣后穿」為謹身媚上,拍馬奉迎的典故。
- 衣折
衣服的褶裥。
- 衣衿
見「衣襟」。
- 衣絳
衣帶。
- 衣兜
1.提起衣服前襟以盛物。亦指提起衣服前襟后所形成的兜子。 2.指衣襟。 3.衣袋。
- 衣領
連在衣服上或分開的帶形物,它有各種形狀和大小,用以裝飾衣服的領口。 連在衣服上或分開的帶形物,它有各種形狀和大小,用以裝飾衣服的領口
- 衣纓
1.衣冠簪纓。古代仕宦的服裝。 2.借指官宦世家。
- 衣裳槅子
即衣裳格子。
- 衣鉤
金屬或其他堅韌材料做成或彎成的曲線形或彎角,用以鉤住衣服。 金屬或其他堅韌材料做成或彎成的曲線形或彎角,用以鉤住衣服
- 衣格
見「衣裳格子」。
- 衣稟
1.亦作「衣廩」。 2.指朝廷或官府所賜給的衣服糧食。亦泛謳助活供給。
- 衣帶詔
藏在衣帶里面的密詔。語出《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藏在衣帶間的秘密詔書。漢獻帝時,曹操擅權,將篡奪帝位,獻帝將秘密詔書縫在衣帶里,托國舅董承帶出宮外,這就是「衣帶詔」的由來遂賜衣帶詔。——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 衣裾
衣襟。 衣服的前后襟裊裊身輕約畫圖,輕風習習衣裾。——《梼杌閑評——明珠緣》
- 衣缽
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僧尼受具足戒和到寺院暫住,必以衣缽齊備為條件,這兩樣也代表僧尼的一切所有。中國禪宗師徒之間的道法授受,常付衣缽為信,稱為衣缽相傳。后泛指思想、學術、技能上的繼承。
- 衣帶書
即衣帶詔。
- 衣飯碗
見「衣食飯碗」。
- 衣冠南渡
1.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唐劉知幾《史通.邑里》:「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亂」后,中原士庶避亂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遷之事。
- 衣單
袈裟和度牒。
- 衣紐
衣扣。
- 衣胞
即胞衣。 在分娩胎兒之后,由子宮排出的胎盤和胎膜
- 衣包
1.盛衣的包裹,多為行旅時所用。 2.指衣袋。 舊時祭奠時燒給死者的用紙做的衣服和裝著紙錢的紙袋
- 衣帶中贊
贊:文體。人們用「衣帶中贊」表示盡忠報國的遺書等。
- 衣原體
微生物的一類,球狀或鏈狀,只能在細胞內繁殖,能引起人、鳥類及家畜的多種疾病,如沙眼、性病等。
- 衣匳
衣箱。
- 衣冠不整
形容詞,指人穿戴不夠整齊。
- 衣著
衣裳服飾。
- 衣帛
指精美的絲綢服裝。
- 衣帶翩躚
輕快地跳舞時衣服彩帶上下翻飛的美好樣子。
- 衣食無憂
衣物食物應有盡有,不用擔心。
- 衣冠整齊
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齊漂亮。
- 衣薰籠
薰衣服的竹籠。宋 高承《事物紀原·舟車帷幄·薰籠》:「晉《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衣薰籠。當亦 秦 漢 之制也。」
- 衣襆
衣裳包裹。 《南史·王華傳》:「華 時年十三,在軍中,與 廞 相失,隨沙門 釋曇冰 逃,使提衣襆從后,津邏咸疑焉。」唐 谷神子《博異志·崔無隱》:「須臾,白刃夫攜一衣襆入廳,續有女人從之,乃計會逃逝者也。」
- 衣缽
見「衣鉢」。
- 衣食無虞
無虞:沒有憂患,太平無事。衣食無虞即不用擔心吃穿,形容生活地很安逸。
- 衣袋
衣兜。
- 祖衣
佛教語。謳之人的禮服。
- 坐馬衣
古代一種套在外面的無袖戎衣。因便於騎射,故名。
- 著衣
穿衣。
- 足衣
襪子的別名。
- 卓衣
桌帷。
- 綴衣
1.帳幄。古君王臨終所用。 2.借指帝王臨終之際。 3.周代官名。掌管衣服,為天子近臣。
- 椶衣
1.棕皮。 2.用棕絲編織的蓑衣。
- 緇衣
1.亦作「?衣」。 2.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3.泛指黑色衣服。 4.《詩.鄭風》篇名。《詩序》謂系贊美鄭武公父子之詩;一說為贊美武公好賢之詩。 5.僧尼的服裝。 6.引申指佛教。 7.借謳之人。
- 子衣
1.古代天子對諸侯臣下賜服,以明封爵等。后稱天子所賜衣服為「子衣」。 2.即胞衣。也叫胎衣或衣胞。
- 赭衣
1.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稱。 2.指囚犯,罪人。
- 十二衣
十二個月里所穿的不同衣服。
- 紫衣
1.紫色衣服。 2.古代公服。春秋戰國時國君服用紫。南北朝以后,紫衣為貴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稱。見《新唐書.車服志》﹑《宋史.輿服志五》。 3.借指貴官。 4.紫色袈裟。唐武則天賜僧人法朗等九人紫袈裟﹑銀魚袋,為僧人賜紫之始。
- 竹疏衣
用竹疏布做的衣服。
- 柱衣
飾楹柱的織物。
- 衷里衣
貼身內衣。
- 衷衣
見「衷里衣」。
- 朱衣
1.大紅色的公服。 2.唐宋四﹑五品官員所著的緋服。 3.穿著朱衣的職官。 4.穿朱衣。指入仕﹑升官。 5.指朱衣使者。
- 鵫衣
以鵫羽為飾的衣服。
- 忠靜衣
見「忠靜服」。
- 銖衣
傳說神仙穿的衣服。重量只有數銖甚至半銖。因用以形容極輕的衣服﹐如舞衫之類。
- 中衣
1.古時穿在祭服﹑朝服內的里衣。《禮記.郊特牲》:「繡黼丹朱中衣。」孔穎達疏:「中衣﹐謂以素為冕服之里衣。」《后漢書.輿服志上》:「大夫臺門旅樹反坫﹐繡黼丹朱中衣。」劉昭注引鄭玄曰:「繡黼丹朱以為中衣領緣也。」一說﹐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參閱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四。 2.貼身的衣服。
- 重衣
1.衣上加衣。 2.謂重復多馀的衣服。
- 執衣
皂隸的別稱。
- 紙衣
1.紙制的衣服。 2.古代的一種紙制的簡樸殮服。 3.迷信用品。舊俗為死者焚化之紙制衣服。
- 枕頭衣
枕巾的俗稱。
- 赭黃衣
即赭黃袍。
- 罩衣
也名罩褂。穿在短襖或長袍外面的單褂。
- 褶衣
夾衣。
- 翟衣
古代貴婦用翟羽為飾或織以翟羽紋樣的衣服。
- 征衣
1.旅人之衣。 2.出征將士之衣。 3.泛指軍服。
- 展衣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色白。又為世婦及卿大夫妻之命服。展,通「襢」。《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鄭玄注:「鄭司農云:‘展衣,白衣也。’……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一說展衣色赤。
- 旃衣
以毛氈等制成的衣服。
- 月經衣
即月經布。
- 御衣
帝王所著的衣服。
- 玉衣
1.玉飾之衣,泛指美衣。 2.古代帝王﹑后妃﹑王侯之玉制葬服。 3.陵寢便殿中所藏的御衣。
- 熨衣
燙平衣服。
- 魚衣
水苔。
- 余衣
1.別的衣服。 2.謂剩下來的衣片。
- 羽衣
1.以羽毛織成的衣服。 2.常稱道士或神仙所著衣為羽衣。 3.道士的代稱。 4.指輕盈的衣衫。 5.指《霓裳羽衣曲》。
- 云山衣
指出家人的衣裳。
- 浴衣
專供洗澡穿的衣服。 只在洗澡前后穿的衣服,一般為長袍形
- 油衣
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 〈方〉∶用油布做的雨衣
- 遺衣
指死者的衣服。
- 衵衣
內衣。
- 眼衣
即眼罩。
- 玄衣
1.古代祭祀穿的一種赤黑色禮服,天子祭群小祀時服之。 2.為卿大夫的命服。
- 熊衣
用熊皮制的衣服。
- 胸衣
貼身的內衣。
- 信衣
佛教禪宗師徒傳法,以法衣為憑信,因稱法衣為「信衣」。
- 孝衣
居喪時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舊俗在尊長死后一段時間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 行衣
1.出行所穿的服裝。 2.指穿行衣的人。
- 象衣
皇帝所穿的一種儀服。用於納后﹑朝諸侯。
- 脅衣
女人的內衣。或稱襪。
- 血衣
沾血的衣服。 沾滿血跡的衣衫
- 閑氣布衣
1.亦作「間氣布衣」。 2.唐皮日休的別號。
- 閑衣
1.亦作「間衣」。 2.指染成雜色的衣服。
- 襲衣
1.尸衣。 2.古代行禮時,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 3.成套衣服。
- 下衣
指下身的穿著,如褲﹑裙。
- 霞衣
1.以云霞為衣。南朝梁沈約《和劉中書仙詩》之二﹕「殊庭不可及﹐風熛多異色﹔霞衣不待縫﹐云錦不須織。」南朝梁江淹《惜晚春應劉秘書》詩﹕「霞衣已具帶﹐仙冠不持簪。」后用以指仙道所穿的衣服。 2.喻輕柔艷麗的衣服。 3.指云霧﹑煙霞。云能遮﹐霧能障﹐故稱。 4.指輕柔美麗的外表。
- 蝦蟆衣
1.青苔的別名。2.藥草車前子的別名。
- 鮮衣
美服。
- 五色衣
指曲中霉類菌絲體和孢子囊混合物,因其表面呈五顏六色,故稱。
- 五銖衣
1.亦稱「五銖服」。亦稱「五銑衣」。 2.傳說古代神仙穿的一種衣服,輕而薄。
- 無衣
《詩.秦風》篇名。寫士兵在戰斗前的相互幫助和同仇敵愾之情。春秋時楚國郢都被吳軍攻破,楚臣申包胥向秦國請求援兵,秦哀公曾賦《無衣》以示同情,并隨即出兵援楚。
- 五彩衣
五色彩衣。亦特指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娛親所穿的彩衣。
- 五銑衣
見「五銖衣」。
- 文衣
華美的服裝。
- 烏衣
1.黑色衣。古代貧賤者之服。 2.指穿黑衣的差役。 3.指烏衣巷。參見「烏衣巷」﹑「烏衣諸郞」。 4.指燕子。
- 衛生衣
方言。即絨衣。一種線織而表面起絨的較厚的上衣。
- 戲萊衣
原謂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色斑斕之衣,扮小兒之狀以娛雙親。后作為孝養父母之典。
- 戲衣
戲曲演員演戲時穿的服裝。 戲曲演員演出時穿的衣服
- 戲斑衣
見「戲萊衣」。
- 瓦衣
生長在屋瓦陰處的苔蘚類植物。中藥屋游的別名。
- 鼃蠙衣
青苔。《莊子.至樂》:「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之衣。」成玄英疏:「青苔也。在水中若張綿,俗謂之蝦蟆衣也。」一說指車前草。見郭象注。亦作「蠅蠙衣」。
- 蛙蠙衣
青苔。又稱苔衣。
- 頭衣
古代稱小孩和少數民族的帽子。
- 鐵衣
1.古代戰士用鐵片制成的戰衣。 2.借指戰士。 3.指巡捕﹐獄卒。 4.指鐵銹。 用鐵甲編成的戰衣。寒光照鐵衣。——《樂府詩集.木蘭詩》都護鐵衣冷難看。——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脫衣
1.脫掉衣服。 2.《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使武涉往說韓王信﹐﹞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后因以「脫衣」喻慷慨施惠。
- 天衣
1.佛教謂諸天人所著之衣。 2.泛指仙神所著之衣。 3.帝王所著之衣。 4.喻指天空中飄浮的云。
- 陶衣
俗稱護胎釉。涂抹在陶器胎釉之間的薄層泥漿。作用是保護陶胎﹐美化陶面。
- 裼衣
古行禮時覆加在裘外之衣。也稱中衣。
- 糖衣
1.包在某些苦味藥物表面的糖質層。作用是使服藥者易於吞服。 2.比喻騙人的偽裝或美好的外表。 包在苦味藥品外面的糖皮兒
- 綈衣
厚繒制成之衣。《史記.孝文本紀》:「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克己備於禮容,威風總於戎政;加以卑宮菲食,皂帳綈衣,百姓為心,四海為念。」一說皂衣。
- 筍衣
筍殼。
- 田相衣
見「田衣」。
- 素衣
1.白色絲絹中衣。 2.白色喪服。 3.泛指白色衣服。 4.比喻清白的操守。
- 田衣
1.袈裟的別名。亦稱「田相衣」。袈裟多方格形圖案,類水田畦畔縱橫,故名。 2.謳之人。
- 蓑衣
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
- 蛻衣
謂肉體仙去留下衣服。
- 肅衣
整衣。
- 稅衣
脫衣﹐解衣。稅﹐通「捝」﹑「脫」。
- 四布衣
清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詞科,以籠絡士人,布衣李因篤﹑朱彝尊﹑潘耒﹑嚴繩孫皆舉授編修。見朱彝尊《承德郎嚴君墓志銘》。又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布衣邵晉涵﹑余集﹑周永年三人授編修,戴震授庶吉士,監修《四庫全書》。皆有四布衣之稱。
- 水衣
稱指潮濕的地方生長的青苔:屋后青石旁長滿了水衣。
- 睡衣
睡眠時所穿的寬松衣服。 睡覺或在室內休閑時穿的服裝
- 刷毛衣
鳥類以喙剔抉羽毛使整潔。
- 胎衣
中醫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胎衣。用作中藥時叫紫河車﹐是治療勞傷和虛弱的滋補劑。
- 壽衣
老年人生前做好備用的殮衣。 裝殮死者的衣服壽衣都置備好了嗎?
- 水田衣
1.袈裟的別名。因用多塊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畫,故名。也叫百衲衣。 2.指用各色布塊拼合而成的衣服。
- 暑衣
夏衣。
- 熟衣
煮煉過的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 試衣
試穿衣服樣子。如:給她試衣,發現需要作些更改。
- 松衣
松樹上的苔。
- 時衣
四時的衣服。
- 設衣
出席宴會穿的衣服。《荀子.大略》﹕「寢不逾廟﹐設衣不逾祭服﹐禮也。」楊倞注﹕「設﹐宴也。」一說﹐「設」乃「燕」字之訛。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設當為燕字之誤也﹐故楊注云﹕‘燕﹐宴也。’寢對廟而言﹐燕衣對祭服而言。《王制》‘燕衣不逾祭服﹐寢不逾廟’是其證。」
- 裳衣
裳與衣。亦泛指衣服。
- 攝衣
1.整飭衣裝。 2.提起衣襟。
- 沙衣
紗衣。指用稀疏而薄的織物制成的衣服。
- 山衣
1.謂以山為衣。 2.隱居者所穿的衣服。
- 私衣
猶便服。與公服相對。
- 莎衣
蓑衣。莎,通「蓑」。
- 三教布衣
南唐詩人陳陶自號。陶通釋﹑老,善天文歷數,隱居修煉,后不知所終。
- 神衣
謳竹像穿的衣服。
- 色衣
彩色的衣服。對「素服」(孝服)而言。
- 案衣
鋪在桌皫窒面做裝飾和保護用的布帛。
- 白練衣
白絹裁制的衣服。
- 寶衣
1.貴重的衣服。 2.僧﹑道的衣服。
- 包衣
1.滿語「包衣阿哈」的簡稱。亦簡稱「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隸」。為滿族貴族所占有﹐沒有人身自由﹐被迫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和生產勞動。來源有戰俘﹑罪犯﹑負債破產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清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治后﹐有因戰功等而置身顯貴的﹐但對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2.藥劑學術語。指包裹丸劑的一層糖質或膠質外皮。
- 百家衣
1.舊俗為使嬰兒長壽向各家乞取零碎布帛縫成的衣。亦指多補綴的衣。 2.喻集句詩及拼湊而成的文章。
- 百衲衣
和尚的袈裟。因由許多小布片拼接縫成,故稱:卻愛山僧百衲衣。
- 百鳥衣
廣西壯族民間故事。貧苦農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搶掠。古卡遵照妻子的囑咐,射殺百鳥,用羽毛制成神奇的百鳥衣,歷盡艱險,如約在百天內與妻相會,趁獻衣的機會殺死土司,奪取駿馬,夫婦奔馳而去。
- 敗衣
1.衣裳破舊。 2.使衣衫不整。
- 班衣
即斑衣。指相傳老萊子為戲娛其親所穿的彩衣。
- 半衣
古代婦女穿的一種短上衣。
- 裨衣
天子六服中,大裘為上,其馀為裨衣。
- 胞衣
中醫把胎盤和胎膜統稱為胞衣,也叫衣胞或胎衣。用做中藥時叫紫河車。
- 鷩衣
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饗射所用之服。亦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為畫飾,故稱。其制始於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獻繭時亦服此衣,唐代為二品官服,宋以后廢。
- 被衣
1.把衣服披在肩背上。 2.人名。相傳為堯時高士。
- 薜荔衣
用薜荔的葉子制成的衣裳。原謳竹仙鬼怪所披的衣飾,后借以稱隱士的服裝。
- 薜衣
「薜荔衣」的簡稱。
- 邊衣
指戍邊人員穿的衣服。
- 褊衣
緊身衣。
- 便衣
①平常人的服裝(區別於軍警制服)。②(便衣兒)身著便衣執行任務的軍人、警察等。
- 裁衣
1.裁剪衣料縫制衣服。 2.即裁縫。
- 布衣
粗布衣服。舊常稱平民:布衣之交|臣本布衣。
- 襜衣
遮至膝前的短衣。即圍裙。
- 不老衣
道袍。
- 蔀落衣
粗劣的衣服。
- 成衣
1.裁制衣服。 2.稱裁制衣服的工人。 3.制成后出售的衣服。 縫制好了的衣服
- 不解衣
謂一上任來不及換裝休息,立即投入工作。
- 采衣
指彩色之衣。亦指未冠者之服。
- 蠶衣
1.蠶繭的別稱。 2.古時皇后等親蠶時所穿的衣服。 3.絲織品所制的衣服。
- 衩衣
兩側開衩的長衣。古人用以稱男子便服,始於唐。
- 操衣
制服。
- 襯衣
穿在外衣里面的單上衣。 貼身穿在里面的單衣。也用指襯衫
- 禪衣
僧衣。
- 氅衣
古代罩於衣服外的大衣﹐可以遮風寒﹐其形制不一。
- 長衣
古代貴族居喪所穿的純素布衣。
- 車衣
遮蓋在車輿上的帷幔。
- 赤衣
1.紅色衣服。古代顯貴者所穿。 2.赭衣。古代罪犯所穿。因亦借指犯人。
- 螭衣
古代王侯﹑貴官所穿的蟒服。
- 毳衣
1.古代天子﹑大夫的禮服之一。用毛布制成。天子祀四望山川﹑子男爵及大夫朝聘天子﹑助祭或巡行決訟皆服之。其制上衣下裳。衣玄色﹐以五彩繪繡虎蜼﹑藻﹑粉米;裳纁色﹐上繡黼黻。 2.毛皮所制衣。 3.僧服的一種。
- 程子衣
古代士大夫家常閑居所穿的一種服裝。制如道袍而稍異。
- 絺衣
1.細葛布衣。
- 初衣
謂入仕前的衣著。
- 傳衣
謂傳授師法或繼承師業。
- 翠衣
1.綠色的衣服。 2.翠鳥的羽毛。 3.借指翠鳥。
- 鶉衣
破爛的衣服。鶉尾禿,故稱。語本《荀子.大略》:「子夏貧,衣若縣鶉。」 補綴的破舊衣衫鶉衣寸寸針。——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鶉衣蔽體
- 丹陽布衣
陶弘景,南朝齊梁時丹陽人。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后以「丹陽布衣」指退隱不仕者。
- 搗衣
洗衣時用木杵在砧上捶擊衣服,使之幹凈。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 大衣
1.婦人的禮服。 2.會客穿的長衣。亦稱大衣服。 3.較長的西式外套。 4.佛教徒以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成的法衣﹐稱「僧伽梨」﹐譯名「大衣」。見《釋氏要覽.法衣》。亦泛指袈裟。
- 打毛衣
編織毛衣。 編織毛衣
- 道衣
僧道所穿之服。
- 丹徒布衣
1.借指平民。晉 諸葛長民,有武功,歷官顯要。曾督 青 揚 二州諸軍事,領 青州 刺史,又領 晉陵 太守,鎮 丹徒。長民 驕縱貪侈,不恤政事,所在殘虐,為百姓所苦。常懼 劉裕 繩之以法,乃嘆曰:「貧賤常思富貴,富貴必履機危。今日欲為 丹徒 布衣,豈可得也!」后果為 劉裕 所殺。見《晉書·諸葛長民傳》。
- 地衣
1.即地毯。 2.低等植物的一類。植物體是菌和藻的共生體,種類很多,生長在地面﹑樹皮或巖石上,特別能耐幹﹑寒。 3.車前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車前》。 地衣門的許多復雜葉狀體植物的任何一種,這是一種藻和一種菌在各種固體表面(如巖石、樹皮表面上)的共生體,由一個分枝的葉狀體組成
- 端衣
古代一種禮服。多用於喪祭場合。
- 蝶衣
1.蝶翅。 2.喻輕盈的花瓣。
- 耳衣
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 倒衣
1.《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孔穎達疏:「群臣當以失晩,復恐后期,故於東方未明之時,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顛倒著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謂忙於公務。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熱情迎客。
- 奉裳衣
猶奉巾櫛。
- 貂衣
用貂皮制的衣服。
- 短后衣
后幅較短的上衣,便於活動,多為武士之衣。語出《莊子.說劍》:「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郭象注:「短后之衣,為便於事也。」
- 短衣
短裝。古代為平民﹑士兵等所服。 指帶短下擺或短后擺的緊身上衣
- 短上衣
1.穿在身體上半部的類似外套的短外衣,通常有前開門、領、翻領(卜頭)、袖子及口袋,長度從腰部至臀部不等,有時單獨穿,有時作為一套衣服的一部分穿。2.女子穿的合體茄克,長及腰部或更短些。
- 定衣
僧衣。
- 杜陵布衣
唐杜甫的自稱。
- 冬衣
冬季穿的御寒的衣服。 人們在冬天穿的、用來防寒的服裝
- 犢衣
牛衣。
- 葛衣
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 反衣
反穿衣服。
- 奪衣
奪袍。喻在詩文競賽中獲勝。
- 惡衣
破舊或粗劣之衣。
- 法衣
和尚、道士等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的衣服。
- 奮衣
1.振衣去塵。 2.將身上的衣服抖伸﹐表示遠行。 3.猶拂袖。表示氣憤。
- 豐衣
1.寬大的衣服。古時儒生所穿。 2.謂衣服足夠穿用。
- 風衣
一種擋風的外衣。 遮風、擋雨、御寒的長衣
- 風雨衣
即風衣。 兼作遮擋風、雨兩用的外衣
- 摓衣
袖子寬大的衣服。古代儒者所服。
- 佛衣
即袈裟。佛教禪宗六祖以前皆用為傳法的信物之一。
- 鳳衣
道教稱仙人的衣服。
- 黻衣
古代禮服名。繡有青黑色花紋。
- 高衣
白色男服。借指穿貴服的人。高,通「縞」。
- 拂衣
1.提起或撩起衣襟。 2.揮動衣服。形容激動或憤激。 3.振衣而去。謂歸隱。
- 鳳凰衣
對小雞孵化出殼后殼內白色薄膜的美稱。中醫入藥,有清肺﹑止咳等作用。 小雞從蛋中孵出后留下的白膜。可入藥
- 逢衣
一種袖子寬大的衣服,古代儒者所穿。
- 富貴衣
傳統戲中扮演貧士﹑乞丐一類人物的衣飾。俗稱海青,又名道袍。全身黑色,破褶,上綴很多雜色小三尖塊﹑方塊和圓塊,表示破蔽不堪。劇中人穿著此衣,預示后必貴顯,故稱富貴衣。如《鴻鸞禧》中的莫稽﹑《打侄上墳》中的陳大官等所服均是。
- 覆衣
猶覆被。謂以衣加惠。
- 縞衣
1.白絹衣裳。 2.用以比喻潔白的梅花或羽毛。 3.舊時居喪或遭其他兇事時所著的白色衣服。
- 弓衣
裝弓的袋。
- 羹污朝衣
指漢劉寬妻試寬性情與氣度的故事。
- 汗衣
即汗衫。
- 鵠衣
白衣。
- 故衣
1.平素穿的衣服。 2.舊衣。
- 官衣
戲曲傳統服裝。劇中古代一般官員的官服。圓領大襟,有水袖,式樣與蟒袍同,但不繡花。顏色按人物身分而分紫﹑紅﹑藍﹑黑等色。
- 袞衣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 2.借指帝王或上公。
- 黑衣
1.黑色衣服。 2.戰國趙王宮宿衛常穿黑衣,故用以指宮廷侍衛。 3.謳之。因僧徒常衣黑袈裟,故稱。
- 護衣
梳洗時披在衣服上的外罩。
- 翚衣
皇后服之一種,素質、五色、以翚雉為領褾。《隋書·禮儀志六》:「從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后,則服翬衣。」原注:「素質,五色。」《舊五代史·唐書·昭懿皇后傳》:「有鵲巢之高,無翬衣之貴,貞魂永逝,懿范常存。」
- 號衣
舊時兵士、差役等所穿的帶記號的衣服。
- 鶴衣
鶴毛。喻指雪。
- 橫衣
指袈裟。
- 紅衣
1.紅色衣裳。 2.喻指紅色羽毛。 3.荷花瓣的別稱。
- 合衣
謂睡不解衣。
- 褐衣
1.粗布衣服。古代貧賤者所穿。 2.借指貧賤者。
- 狐尾單衣
古代一種后裾曳地的衣服。
- 化衣
謂衣著變色。形容仕途奔波之苦。
- 花衣
1.彩色的衣服。 2.指像彩色服裝一樣的東西。 3.方言。去籽的棉花。 4.清代官員於喜慶大典或節日穿著的官服補褂。
- 畫衣
1.彩繡的衣服。 2.謂著彩繡衣服。 3.古時罪犯的衣服畫有五刑之象,以示警戒。
- 湔衣
古代的一種風俗。
- 壞衣
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種正色和五種間色,故僧衣皆以壞色染成,因名壞衣。
- 卉衣
1.即卉服。 2.泛指粗布衣。
- 諢衣
寫上淫詞穢語的衣服。
- 嫁衣
出嫁時的衣裳。
- 甲衣
1.盛鎧甲的袋。 2.皮革制的上身戰袍。
- 戟衣
戟套。
- 蟣衣
生滿虱的衣服。
- 縑衣
縑制之衣。縑,雙絲織,較致密。
- 夾衣
有里有面的雙層衣服。
- 箭衣
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種緊袖服裝。袖端上半長可覆手﹐下半特短﹐便於射箭。
- 祭衣
某些教會的神職人員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按其教會的規定應穿的服裝。 某些教會的神職人員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按其教會的規定應穿的服裝
- 節衣
指符節的外套。
- 簡衣
指簡褻而非隆重的服裝。
- 蕉衣
麻布制的衣服。
- 轎衣
轎子的外罩。
- 金衣
1.指柑橘等金黃色的果皮。 2.指古時華美的縷金之衣。為貴官所服。 3.指黃色的鳥羽。 4.曲名。《金縷衣》的省稱。
- 酒衣
1.以鐫鏤金銀為飾的酒盞。唐 司空圖 《長亭》詩:「梅雨和鄉淚,終年共酒衣。」
- 金縷衣
1.以金絲編織的衣服。 2.曲調名。
- 錦衣
1.精美華麗的衣服。舊指顯貴者的服裝。 2.指禁衛軍士卒。 3.指錦衣衛。亦指錦衣衛的官員。
- 鞠衣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九嬪及卿妻亦服之。其色如桑葉始生。
- 靚衣
艷麗的服裝。
- 褧衣
用枲麻類植物纖維織布制成的單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時在途中所穿,以蔽塵土。
- 浄衣
潔浄的衣服。
- 酒次青衣
據《晉書.孝懷帝紀》載:孝懷帝為前趙劉聰所俘。劉聰舉行盛大宴會,令孝懷帝穿青衣,給賓客斟酒。后用「酒次青衣」指受人擺布﹑侮辱。
- 開花衣
拆開棉包。 拆開棉包
- 客衣
指客行者的衣著。
- 九章衣
指帝王的禮服。上繡龍等九種圖案,故名。《資治通鑒·后唐明宗長興四年》:「知祥 自作九旒冕,九章衣。」參見「九章」。
- 鎧衣
中世紀穿在鎧甲里面的短上衣,亦指一種有鋼甲的衣服。 中世紀穿在鎧甲里面的短上衣,亦指一種有鋼甲的衣服
- 寬衣
敬辭,用於請人脫衣:屋里熱,請寬衣。
- 郎衣
宋時稱貧家男子娶妻時所穿的絹衣。
- 軍衣
軍服。 軍人穿的衣服
- 纊衣
充以綿絮之衣。
- 里衣
貼身上衣;內衣。
- 龍工衣
古代疏浚河流時穿著的工作服。
- 隆中布衣
指諸葛亮。
- 老衣
殮衣的俗稱。
- 練衣
1.用經過煮練加工的布所制之衣。古禮,親喪小祥可著練布衣冠。 2.白色布衣。
- 簾衣
《南史.夏侯亶傳》:「﹝亶﹞晩年頗好音樂﹐有妓妾十數人﹐并無被服姿容﹐每有客﹐常隔簾奏之﹐時謂簾為夏侯妓衣。」后因謂簾幕為簾衣。
- 蟒衣
即蟒袍。
- 林衣
指樹葉。
- 連衣
猶和衣。
- 涼衣
貼身的內衣。
- 撩衣
掀起衣襟。
- 領衣
清代禮服例無衣領,另於袍上加以硬領,連結於硬領之下的前后兩長片,叫做領衣。俗稱「牛舌頭」。
- 靈衣
1.神靈的衣裳。 2.死者生前常穿的衣裳。
- 良衣
即裩衣。古代平民百姓穿的一種短褲。
- 六衣
指王后的六種禮服。
- 龍火衣
即龍袞。皇帝之服。因上繡山龍藻火,故稱。
- 柳衣
出殯時柩車上覆棺的布帷。
- 緑云衣
指新進士所穿的綠袍。
- 鹿霓衣
鹿皮制的衣服。隱士或術士往往著之。
- 羅衣
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 旅衣
行裝;旅途中穿的服裝。
- 縷衣
破爛的衣服。
- 縷金衣
即金縷衣。
- 棉大衣
絮了棉花的大衣。
- 麻衣
1.即深衣。古代諸侯﹑大夫﹑士家居時穿的常服。 2.古時喪服。 3.麻布衣。古時平民所穿。 4.舊時舉子所穿的麻織物衣服。 5.借指應試舉子。 6.見「麻衣相法」。 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 毛衣
1.禽鳥的羽毛。 2.比喻人的容顏或衣服。 3.獸的皮毛。 4.毛線織成的上衣。 機器或手工編織的毛線上衣
- 冥衣
舊俗為死者焚化的紙衣。 給死人燒的紙衣(迷信)
- 蒙衣
1.以巾蒙頭。 2.猶披戴。
- 棉衣
絮了棉花的衣服。 為了御寒,中間絮上了棉花等保溫材料的衣服
- 霓衣
即霓裳。
- 內衣
1.佛教三衣的一種。 2.指襯衣﹑襯衫等貼身穿的衣服。
- 暖衣
1.指冬衣。 2.舊時婚禮中,男家送與新娘在結婚日穿著的衣服。
- 抹衣
圍裙式樣的工作服。
- 面衣
1.古人服飾,用以遮蔽臉面。 2.指死者的蓋面布。
- 墨衣
1.黑衣。指喪服。 2.謳之服。
- 墨慘衣
見「墨慘」。
- 墓衣
遮蓋墳墓頂端的一種飾物。
- 納衣
1.貧民所穿的粗布衣。納,通「衲」。 2.即衲衣。取人棄去之布帛縫衲之僧衣。也稱百衲衣。納,通「衲」。
- 衲衣
1.僧衣。 2.代稱僧人。 3.道袍。 4.補綴過的衣服。泛指破舊衣服。
- 牛衣
1.供牛御寒用的披蓋物。如蓑衣之類。 2.喻貧寒。亦指貧寒之士。 用麻或草織的給牛保暖的護被牛衣古柳賣黃瓜。——宋. 蘇軾《浣溪沙》
- 披衣
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 配衣
指古代禁軍。
- 皮衣
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 用毛皮或皮革制成的衣服
- 偏衣
兩色合成之衣。
- 軿羅衣
謂無縫的羅衣。
- 品色衣
北周侍衛官的禮服。
- 曝衣
曬衣服。
- 蒲衣
1.用蒲草編的衣服。 2.傳說中的上古賢人。
- 求衣
1.索衣。謂起床。 2.乞求衣著。意謂依附別人生活。
- 槍衣
罩在重型槍械外起保護作用的帆布外套。 罩在重型槍械外起保護作用的帆布外套
- 牽衣
見「牽裾」。
- 衾衣
被子和衣服。
- 寢衣
1.猶被子。 2.睡衣。
- 戎衣
1.軍服,戰衣。 2.指軍旅之事;兵事。 軍服、戰衣
- 儒衣
1.猶儒服。 2.指穿儒服。 3.借指儒生。
- 囚衣
特制供罪犯穿的服裝。 特制供罪犯穿的服裝
- 秋衣
1.秋日所穿的衣服。 2.特指征戍軍士的寒衣。
- 鵲衣
黑色衣服。傳說中為鬼役所穿,亦指鬼役。
- 鹙子衣
舍利弗所穿之衣。泛指袈裟。
- 宂衣
粗劣的衣服。
- 善衣
1.指朝祭時穿的禮服。 2.泛指好衣服。
- 全衣
完整的衣著。
- 襦衣
短衣;短襖。亦泛指衣服。
- 忍衣
即忍辱鎧。
- 氄衣
細軟的毛皮衣服。
- 袿衣
古代婦女的上等長袍。
- 夏衣
夏季穿的衣服。 夏季穿的衣服
- 襃衣
1.亦作「褒衣」。亦作「裒衣」。 2.賞賜的禮服。 3.寬大之衣。
- 臥牛衣
指貧士生活凄涼。 《漢書·王章傳》:「為諸生學長安,獨與妻居。
- 綠云衣
指新進士所穿的綠袍。
- 隱形衣
隱形衣是由一種元素材料制成的裝備。這種材料是金屬和像陶瓷、特氟綸以及光纖合成材料一樣的線路板材料的混合物。
- 軍大衣
軍隊士兵的保暖服裝。
- 戎夷解衣
戎夷心憂天下,舍己為人的精神。
- 帷衣
帷衣帷取《離騷》中「蘇熏壤以充帷分」之帷,為香囊之意。帷衣則是唯一的諧音,舍我其誰的意思。
- 闊衣
闊衣屬於漢服系統,是中國漢族所穿的衣著,也被稱為褙子,分為男式和女式。
- 宴衣
即讌服。
- 麻屣鶉衣
麻鞋破衣。
- 懶扎衣
陳式太極拳基本拳式之一,明戚繼光《拳經》列為所創三十式中的第一式。
- 披羅衣
披著鮮麗璀璨的綾羅做的衣服,戴著耀眼華美的碧玉耳墜。
- 泳衣
泳裝。
- 線衣
用粗棉線織成的上衣。
- 細麻衣
個比喻,它的原料是亞麻。
- 緣衣
一、王后的禮服。
- 縮水戰衣
賜予了灰太郎無限的力量,但一接觸到水就會立刻縮水。
- 夜行衣
夜行衣一般以黑色為主,主要是在晚上行動時不易被發現。
- 惜衣有衣
原句為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指愛惜衣服,才有衣服穿;愛惜糧食,才有糧食吃。比喻珍惜財物。
- 毬衣
古代玩毬戲時所穿服裝。
- 齊桓紫衣
齊桓紫衣齊桓公歷來喜歡穿紫色衣服,他當上國君之后,紫色就成了齊國的流行色,全國的紫色綢緞都貴了起來,連紫布都脫銷了。
- 竊衣
為傘形科植物竊衣TorilisscabraDC.和小竊衣TorilisjaponicaDC.的果實或全草。竊衣分布於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小竊衣分布幾遍全國。具有殺蟲止瀉,收濕止癢之功效。常用於蟲積腹痛,泄痢,瘡瘍潰爛,陰癢帶下,風濕疹。
- 袷衣
夾衣。
- 金蟬衣
蟬蛻。
- 撙衣
節省衣物。
- 翬衣
皇后服之一種,素質、五色、以翚雉為領褾。 《隋書·禮儀志六》:「從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后,則服翬衣。」原注:「素質,五色。」《舊五代史·唐書·昭懿皇后傳》:「有鵲巢之高,無翬衣之貴,貞魂永逝,懿范常存。」
- 樣衣
服裝的實際樣品。
- 擣衣
古時衣服常由紈素一類織物制作,質地較為硬挺,須先置石上以杵反復舂搗,使之柔軟,稱為「擣衣」。后亦泛指捶洗。南朝 齊 謝朓《秋夜》詩:「秋夜促織鳴,南鄰擣衣急。」唐 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 一片月,萬戶擣衣聲。」宋 葛天民《春懷》詩:「夜雨漲波高一尺,失卻擣衣平正石。」清 陳維崧《瑤花·秋雨新晴登遠閣眺望》詞:「金閨瑟瑟,正青砧隔院擣衣纔罷。」
- 風雨衣
1.:「一個身材高大的外國男子穿著件風雨衣,打把洋布傘,從公園內走了出來。 」參見「風衣」。
- 朱衣郎
指年輕的官員。
- 朱衣鳥
鳥名。
- 脂衣柰
蘋果的一種。
- 御衣黃
牡丹花名。因其色如君王袍服之色,故稱。
- 小衣襟
見「小襟」。
- 纈衣簾
結彩之簾。
- 繡衣使者
即繡衣直指。
- 繡衣執法
即繡衣直指。
- 繡衣御史
即繡衣直指。
- 壓衣刀
護身刀;匕首。
- 繡衣吏
見「繡衣直指」。
- 洗衣店
替人洗衣的商店。 替人洗衣的商店
- 洗衣機
利用電能產生機械作用來洗滌織物的電氣器具。按結構原理,分攪拌式、滾筒式和波輪式等。洗滌容量在6千克以下的為家用洗衣機,主要由箱體、洗滌脫水桶(有的洗滌和脫水桶分開)、傳動和控制系統等組成,有的還裝有加熱烘幹裝置。
- 烏衣巷
詩篇名。唐代劉禹錫作。烏衣巷,在今江蘇南京,是東晉士族名門的聚居區。全文為:「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借燕子棲息處的變遷,寫出昔日豪門世族的衰落,是唐代詠史懷古詩中的名篇。
- 鐵衣郎
指戰士。
- 隨身衣服
平常著的衣服。
- 蓑衣裙
草編的下衣。
- 授衣假
唐國學每年九月的假期。
- 包衣種子
在其表面通過人工方法加一層膠囊包裹起來的種子。在這層膠囊中加入了農藥、肥料、除草劑以及植物生長調節物質及弱毒病毒等,以保護和催進發芽及發育,大大提高種子的萌發率。 在其表面通過人工方法加一層膠囊包裹起來的種子。在這層膠囊中加入了農藥、肥料、除草劑以及植物生長調節物質及弱毒病毒等,以保護和催進發芽及發育,大大提高種子的萌發率
- 白衣大士
見「白衣仙人」。
- 白衣道
清代民間秘密社團之一。也名在理教。為白蓮教支派。相傳為明遺民楊來如在山東創立﹐奉南海大師觀世音菩薩為教祖。入教者須穿白衣以供奉白衣大士﹐故稱。
- 白衣觀音
見「白衣仙人」。
- 白衣會
1.昴星為著名之星團。其星氣如云非云﹐似煙非煙﹐望之如白氣﹐故稱。后世星象家附會成為有兇災之征兆。 2.謂帝室有喪﹐公卿素服而朝。 3.指民間集會。
- 白衣酒
白衣人所送之酒。
- 白衣民族
朝鮮民族的代稱。朝鮮人常穿白衣﹐故稱。
- 白衣人
1.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恭帝》:「王宏為江州刺史﹐陶潛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歸。」后因以為重陽故事。亦用作朋友贈酒或飲酒﹑詠菊等典故。 2.舊指平民。
- 白衣尚書
東漢鄭均的稱號。《東觀漢記.鄭均傳》:「均屢辟不詣,公車特征,拜侍御史,月余遷尚書,肅宗敬重之,后以病告歸……帝東邊過任城,乃幸均舍,勑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故時人號為‘白衣尚書’。」唐李白《任城縣廳壁記》:「青衣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里。」后亦用以指辭官歸里仍享受尚書官爵俸祿的大臣。
- 白衣士
謳中未做官的讀書人。
- 白衣仙人
指觀世音菩薩。因常著白衣﹑坐白蓮中﹐故稱。
- 白衣戰士
指醫務人員。 指醫務人員
- 胞衣地
埋胞衣的地方。猶言出生地。
- 碧衣女子
唐劉燾《樹萱錄》:「張確嘗游霅上,於白蘋溪見二碧衣女子,攜手吟詠……確逐之,化為翡翠飛去。」后因以為水鳥翡翠的別名。見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翡翠》。
- 裁衣日
指適宜於裁制衣服的黃道吉日。舊時迷信,以為兇日制衣則有禍,吉日制衣則有福。
- 布衣交
謂不拘身分地位高低的朋友。因布衣一般為平民所服,亦指貧賤之交。
- 草衣士
指隱遁不仕之人。
- 成衣鋪
縫制衣服的店鋪。
- 垂衣裳
謂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禮。后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 吃衣飯
謂營業,做買賣。
- 赤衣使者
見「赤卒」。
- 穿衣鏡
可以照見全身的大鏡子。用於穿衣﹐故稱。用來修整衣冠、端正儀表的大鏡子
- 傳衣缽
謂傳授佛法。衣,袈裟;缽,食具。佛教禪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缽相傳,作為傳法的信證,六祖以后不再傳。后亦泛稱師徒傳授繼承。
- 大衣服
古代會客時穿的長衣。
- 地衣植物
真菌和藻類共生的一類特殊植物。無根、莖、葉的分化,能生活在各種環境中,被稱為「植物界的拓荒先鋒」。共生的真菌大多是子囊菌,少數是擔子菌,能吸收水和無機鹽,并包被藻體;共生的藻類主要是藍藻和綠藻,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 奉衣巾
猶奉巾櫛。
- 縫衣工人
把服裝剪裁片縫接在一起的工人。 把服裝剪裁片縫接在一起的工人
- 縞衣白冠
白色衣冠。兇服。
- 更衣曲
唐新樂府名,劉禹錫作。以漢平陽公主家歌者衛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於元朔元年立為皇后事為題材。參閱《樂府詩集.新樂府辭五.更衣曲》。
- 浣衣里
晉嵇紹安葬處。
- 浣衣局
明代犯罪女子服役洗衣處。
- 紅衣大炮
我國明末清初仿照荷蘭大炮所造的炮。用鐵鑄成,也稱紅衣鐵炮。紅衣,紅夷的轉稱。參見「紅衣大將」。
- 黃衣夫
宮廷仆役。衣黃,故稱。
- 金玦衣厖
比喻君父離棄其子。語本《左傳.閔公二年》﹕「衣之尨服﹐遠其躬也﹔佩以金玦﹐棄其衷也。服以遠之﹐時以閟之﹔尨﹐涼﹔冬﹐殺﹔金﹐寒﹔玦﹐離。」
- 錦衣衛
官署名。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明代於1382年設。原是護衛皇宮、掌皇帝出入儀仗的親軍。后明太祖特令其兼管刑獄,給予巡察緝捕權。明中葉后成為與東西廠并稱的特務組織。 明代護衛皇宮親軍。明太祖時始設,權力極廣、兼理偵察、逮捕、審訊之事。也是明代的一個特務機構
- 連衣裙
上衣和裙子連在一起的女裝。
- 緑衣郎
1.古代低級官員官服為綠色。后泛指地位卑微的官員。
- 麻衣仙
即麻衣道者。
- 麻衣道者
宋時善相術者。
- 麻衣道士
見「麻衣道者」。
- 麻衣道人
見「麻衣道者」。
- 麻衣相法
相書﹑相術名。后人假托傳說中的麻衣道者作。
- 曝衣樓
皇宮中帝后於七月七日曝衣之處。
- 青衣神
即蠶叢氏。教民蠶桑﹐民尊之為神。
- 青衣行酒
指晉懷帝被俘受辱事。
- 青衣人
差役﹐皂隸。
- 青衣魚
妾魚的異名。又稱鳑魮魚。游江河間﹐常一﹑二相隨﹐猶如青衣婢女﹐故稱。
- 洗衣粉
用於洗滌衣物的粉狀或顆粒狀化學洗滌劑。 用於洗滌衣物的粉狀或顆粒狀化學洗滌劑
- 烏衣半摻
指黑色的衣服半掖著,顯示人慵懶沒心情。
- 三衣名義
三衣名義 一僧伽梨梵語僧伽梨。
- 包衣昂邦
內務府總管。
- 正衣冠
主要是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勇於正視缺點和不足,嚴明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敢於觸及思想、正視矛盾和問題,從自己做起,從現在改起,端正行為,自覺把黨性修養正一正、把黨員義務理一理、把黨紀國法緊一緊,保持共產黨人良好形象。
- 傳衣鉢
謂傳授佛法。衣,袈裟;缽,食具。佛教禪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缽相傳,作為傳法的信證,六祖以后不再傳。后亦泛稱師徒傳授繼承。《宋史·范質傳》:「﹝ 質 ﹞舉進士時,和凝 以翰林學士典貢部,覽 質 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鉢’。」宋 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引 馮當世《贈彭器資詩》:「當時已自傳衣鉢,羞媿猶為食肉僧。」
- 食衣住行
人類生活維持所必需的飲食、穿衣、起居和出行,屬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質條件之一,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特征。
- 估衣行
出售舊衣或做工粗糙的店鋪。
- 青衣侑酒
穿著那種不和身份的衣服去拜酒,羞辱人用的。
- 褫衣廷杖
是古代的一種刑法,即脫掉犯人的衣服,用一個一頭扁的一頭圓的棍子,在大廳之下責打,主要針對朝中大臣。
- 布衣將相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
- 紅衣大礮
我國 明 末 清 初仿照 荷蘭 大炮所造的炮。用鐵鑄成,也稱紅衣鐵炮。紅衣,紅夷的轉稱。參見「紅衣大將」。
- 引衣容直
本則。
- 寬衣解帶
寬,使松弛;衣,衣服;解,把系著的東西打開;帶,腰帶。 意為脫掉衣褲。也特指休息或睡覺。
- 拂衣而起
意指一甩衣袖就走了。形容因生氣、不滿或避忌而離開。
- 純衣纁袡
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為周禮昏禮禮制中新婦的禮服描述。
- 地衣門
屬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低等植物中的地衣類 地衣門:是植物界中最特殊的類型,具有獨特的形態、結構、生理、遺傳等特征。 固把地衣看成獨立的門,約2萬5千余種。
- 地衣癭
地衣體上的一種粒狀物。
- 脫衣舞
也稱艷舞,用來形容各種包含情色和性意味的舞蹈。
- 小衣裳
貼身穿的單衣單褲。
- 牽衣棘手
樹木稠密,長著很多小刺。
- 搗衣砧
- 穿衣指數
是根據自然環境對人體感覺溫度影響最主要的天空狀況、氣溫、濕度及風等氣象條件,對人們適宜穿著的服裝進行分級,以提醒人們根據天氣變化適當著裝。
- 睡衣褲
兩件式配套或連體式穿著的睡衣。
- 破衣拉褂
破舊損壞的爛衣服。
- 褐衣疏食
穿粗布衣,吃粗糙的食物。比喻生活清苦。
- 麤衣糲食
亦作「麄衣糲食」。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唐 李翱《左仆射傅公碑》:「夫人麤衣糲食,與兵士妻女均好惡,用助公事。」《云笈七籤》卷一一五:「麤衣糲食之外,所得施諸貧病。」元 柯丹丘《荊釵記·分別》:「麄衣糲食心無歉,為親老常懷悽慘。」
- 擣衣石
1.捶洗衣服時用的石頭。 唐 王建《搗衣曲》:「月明庭中擣衣石,掩帷下堂來擣帛。」
- 黑衣郎
1.據唐張讀《宣室志》卷八載:洛陽崇讓里李氏宅有怪異,無人居。
- 釋衣服
「晰名物之殊,辨典禮之異」:大千世界,萬物紛呈,其名各異。 百姓大眾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
- 撙衣節食
泛指沒錢的時候過得生活,什么都是節儉的。
- 牛衣夜泣
指因家境貧寒而傷心落淚。
- 錦衣玉帛
給你錦衣玉食,讓你享受榮華富貴。
- 足衣足食
衣食豐足。謳助活富裕。
- 椎髻布衣
椎形發髻,布制衣服。指婦女樸素的服飾。
- 天衣無縫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計劃周密,不露形跡,無隙可尋;亦用以稱詩文之自然渾成,無斧鑿痕跡
- 朱衣使者
指科舉考試官。
- 朱衣點頭
舊稱被考試官看中。
- 振衣濯足
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 整衣斂容
整理衣裳,端正儀容。
- 赭衣塞路
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作嫁衣裳
指白白替別人操勞,自己卻一無所得。
- 褕衣甘食
褕衣:美衣。穿漂亮衣服,吃美味食品。
- 優孟衣冠
優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
- 衣食不周
周:齊備。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 衣無二彩
身上沒有第二件彩衣。形容衣著樸素。
- 衣食所安
安:養;所安:養生的東西。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 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安,養。所安,養生的東西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莊公十年》
- 衣錦褧衣
錦衣外面再加上麻紗單罩衣,以掩蓋其華麗。比喻不炫耀於人。
- 衣食住行
泛指穿衣、吃飯、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穿衣,吃飯,住宿,行路。泛謳助活上的基本需求
- 衣衫襤褸
襤褸:破爛。衣服破破爛爛。
- 衣香人影
衣服上的香氣,人的影子。寫女性的氣息形體。
- 衣錦榮歸
衣:衣服。錦:有多彩圖案的絲織品。還鄉:回家、探親。古時指做官以后,穿了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向親友夸耀。也說衣錦還鄉。 穿著錦繡衣服回鄉,形容富貴后榮耀鄉里
- 衣食之謀
維持生活的謀劃。
- 衣香鬢影
形容婦女的衣著穿戴十分華麗(多指人多的場合)。借指婦女。
- 衣不布體
布:鋪開。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 衣取刮寒
取:選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衣服只求抵御寒冷。取,選取,采用。蔽,遮往平生衣取刮寒,食取充腹。——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 衣裳之會
與「兵車之會」相對而言,指春秋時代諸國之間和好的會議。
- 衣衫藍縷
衣服破爛。
- 衣狐坐熊
衣:穿。穿著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 衣冠楚楚
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服裝整齊漂亮那送客的只穿了一件斗紋布灰布袍子,并沒穿馬褂,那客人倒是衣冠楚楚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衣食父母
踏入社會都靠父母提供。謳助活所依賴的人。 指供給衣食的人。也比喻仰賴以生活的人你不知道,但來告狀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元曲選.竇娥冤》
- 衣冠土梟
猶衣冠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卑劣的人。
- 衣不曳地
曳:拖。衣衫短小,不拖在地上。比喻衣著樸素。
- 衣架飯囊
裝飯的口袋,掛衣的架子。比喻沒有能力,幹不了什么事的人。
- 衣冠掃地
指舊時士大夫寡廉鮮恥,喪盡名節。
- 衣敝履空
衣服破爛,鞋子穿孔。形容貧窮。
- 衣冠禮樂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 衣不解帶
解帶:解開衣帶,指脫衣。因事過度操勞,以致不能脫衣安睡。也形容看護病人十分辛勞(多指對長輩)。
- 衣錦還鄉
衣:衣服。錦:有多彩圖案的絲織品。還鄉:回家、探親。古時指做官以后,穿了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向親友夸耀。也說衣錦榮歸。 穿著錦繡衣服回鄉,形容富貴后榮耀鄉里
- 衣冠緒余
緒余:殘余。比喻名門之家的后裔。
- 衣錦之榮
顯貴后回歸故鄉的榮耀。
- 一衣帶水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原指像衣帶那樣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帶,極其相近
- 衣裳楚楚
楚楚:鮮明的樣子。形容服裝整齊漂亮。
- 衣冠赫奕
赫奕:顯耀盛大的樣子。服飾顯耀華麗。引申指達官貴人的顯赫氣勢。
- 衣冠梟獍
相傳梟是吃母的惡鳥,獍是吃父的惡獸。舊時比喻不孝的人。
- 衣不重采
重:重疊;彩:通「彩」。不穿多件色彩鮮艷的衣服。形容衣著樸素。
- 衣冠禽獸
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象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穿衣戴帽的畜生,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卑劣的人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清. 李汝珍《鏡花緣》
- 衣冠藍縷
形容衣帽破爛。
- 衣食飯碗
比喻賴以生存的職業或技能等。
- 衣不蔽體
蔽:遮。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 衣帶一江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 衣弊履穿
弊:壞;履:鞋。衣服穿破了,鞋子磨漏了。形容人很貧窮。
- 衣缽相傳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 衣豐食足
豐:豐富;足:足夠。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腰金衣紫
腰中掛著金印,身上穿著紫袍。指做了大官。
- 荀令衣香
形容官吏美名遠揚,為人所敬仰。也形容獨具風采,風度優雅的官吏。
- 鮮衣怒馬
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
- 宵衣旰食
宵:夜間;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來,時間晚了才吃飯。形容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飯,形容工作繁忙而勤勉 宵衣旰食,憂六宮之未安;寒心銷志,懼一物之失所。——唐. 李世民《命皇太子監國詔》
- 襲衣兼食
成套衣服,多盤菜肴。謳助活優裕。
- 烏衣門第
指世家望族。
- 無衣之賦
以之為出師相援、同仇敵愾之典。
- 烏衣子弟
烏衣:烏衣巷,東晉時王導、謝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王謝那樣的望族子弟。后泛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 烏衣之游
指親屬間文酒賞會。
- 烏衣門巷
烏衣巷:六朝時王謝兩大望族的居住地。形容豪門望族的居住地。常含對世事興亡盛衰的感嘆之意。
- 未明求衣
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於政事。
- 糖衣炮彈
用糖衣裹著的炮彈;比喻用腐蝕、拉攏、誘惑等手段去牟取自己的利益。 裹著糖衣的炮彈,比喻對人拉攏、腐蝕的手段
- 蔬食布衣
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 圣主垂衣
形容天下太平,無為而治。
- 豕食丐衣
吃豬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極其貧困。
- 弱不勝衣
勝: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連衣服都承受不起。 身體瘦弱,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近因入侍,櫛風沐雨,病勢日增,弱不勝衣。——《新編五代史平話.晉史》
- 褒衣博帶
褒、博:形容寬大。著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 褒衣危冠
褒衣:寬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 暴衣露冠
日曬衣裳,露濕冠冕。形容奔波勞碌。暴,曬。
- 白衣公卿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 白衣卿相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 白衣送酒
身穿白衣的人前來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東西朋友正好送來,遂心所愿。
- 白衣天使
指護士。 指護士
- 白衣秀士
指未曾獲得功名的書生。
- 白衣宰相
指宰相家屬中身無名位而仗勢擅權的人。
- 班衣戲彩
謳豬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后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 敝衣枵腹
衣破肚饑。形容生活困頓。
- 鬢影衣香
鬢:耳邊的頭發。形容女人的美麗和香艷。
- 博帶褒衣
博:寬大;褒:闊。寬衣大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 布衣芒屩
布衣:麻布衣服;芒屩:草鞋。穿布衣和草鞋。指平民百姓。
- 布衣韋帶
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后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韋: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韋皮做的帶子,古代未仕或隱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裝。借指貧賤之士布衣韋帶之士,修身於內,成名於外。——《漢書.賈山傳》
-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舊指貧寒老友。
- 布衣黔首
布衣:封建時代平民的別稱;黔首:戰國及秦代對人民的稱謂。古代指一般百姓。
- 布衣疏食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 彩衣娛親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后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 不解衣帶
解:脫去,解下。不脫衣服就休息,形容非常忙碌和辛勞。
- 草衣木食
編草為衣,以樹木果實為食。形容生活清苦。
- 稱體裁衣
稱:適合。按照身材來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根據身材裁剪衣服。比喻做事要依據具體情況。也作量體裁衣
- 稱體載衣
稱:適合。按照身材剪載衣服。比喻根據實際情況辦事。
- 朝衣東市
指大臣等待被殺。
- 吃衣著飯
著:穿。指貧家賣米制衣,又典衣買米做飯。形容生活貧苦或安排不當。也比喻怪異的醫療方法。
- 鶉衣鵠面
破爛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窮苦落魄之狀。
- 鶉衣百結
鶉:鵪鶉鳥;結:懸掛連綴。鵪鶉的尾巴短而禿,象打滿補丁一樣。形容衣服非常破爛。
- 彈冠振衣
整潔衣冠。后多以比喻將欲出仕。
- 顛倒衣裳
顛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時上為衣,下為裳。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
- 顛衣到裳
到,通「倒」。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同「顛倒衣裳」。
- 短衣窄袖
古代指北方少數民族服飾。
- 短衣匹馬
短衣:短裝。古代為平民、士兵等服裝。穿著短衣,騎一匹駿馬。形容士兵英姿矯健的樣子。
- 黼衣方領
華貴的服飾。借指王公顯貴。
- 惡衣薄食
衣:衣服;薄:淡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 惡衣惡食
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菲衣惡食
菲:微,薄。簡單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 菲食薄衣
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儉樸。 菲:微;薄。簡單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其中有可以率先卿士,菲食薄衣,請自孤始。——《梁書.武帝紀上》
- 縫衣淺帶
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
- 豐衣足食
足:夠。穿的吃的都很豐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服飾豐厚,食物充足。形容生活寬裕
- 和衣而臥
和:連著;臥:躺下。穿著衣服躺下睡覺。
- 袞衣西歸
謂功勛卓著,位拜三公而歸。
- 袞衣繡裳
古代天子祭祀時所穿的繡有龍的禮服,形容衣著華麗奢華。
- 褐衣不完
褐:粗布衣服。連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 鴻衣羽裳
以羽毛為衣裳。謳竹仙的衣著。
- 節衣縮食
節、縮:節省。省吃省穿。形容節約。
- 節食縮衣
節、縮:節省。省吃省穿。形容節約。 省吃省穿,泛指極度儉縮情愿節衣縮食,把省下的錢請一位老夫子。——鄒韜奮《經歷》
- 解衣衣人
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 解衣推食
推:讓。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別人穿,把自己的食物給別人吃,形容對別人極為關懷在艱苦環境里,大家解衣推食,互相照顧
- 解衣卸甲
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 解衣抱火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同「解衣包火」。
- 解衣包火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 解衣般礴
脫衣箕坐。謳竹閑意定,不拘形跡。后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束。
- 錦衣玉食
錦衣:鮮艷華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 華美的衣服,珍異的食品。形容豪奢的生活
- 摳衣趨隅
摳:提;隅:角落。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古時指見到尊長時應有的禮貌。
- 量體裁衣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比喻根據實際情況辦事我們應該量體裁衣,各家的經濟基礎不同,我們應該從我們的實際出發
- 裂裳衣瘡
撕下自己的衣服,裹扎農民的瘡傷。
- 綠衣使者
原指鸚鵡。近代稱郵遞員。
- 綠衣黃里
綠、黃:古時以黃色為正色,綠為閑色。以綠色為衣,用黃色為里。舊喻尊卑反置,貴賤顛倒。
- 美衣玉食
形容衣食奢華。
- 覓衣求食
尋找吃的和穿的。指謀生。
- 靡衣偷食
靡:華麗;偷:茍且。美衣甘食,茍且偷生。
- 暖衣飽食
形容生活寬裕,衣食豐足。
- 牛衣病臥
形容貧病交迫。
- 牛衣歲月
指貧困的生活。
- 牛衣對泣
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 牛衣夜哭
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同「牛衣對泣」。
- 竊衣取溫
竊:偷取。比喻用不當的手段謀取利益。
- 牽衣投轄
指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車轄於井。形容殷勤留客。轄,古代車上固定車輪的零件。
- 牽衣肘見
指牽動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體。
- 青衣烏帽
青衣:自漢以后即為卑賤者之服;烏帽:烏紗帽,本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於民間。平民的衣著。 平民的衣著。青衣自漢以后即為卑賤者之服。烏帽即烏紗帽,本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於民間忠烈青衣烏帽。——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 祛衣請業
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見,虛心請教。
- 祛衣受業
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見,虛心請教。
- 缺衣少食
衣食不足。指貧窮。亦作「缺食無衣」。 缺乏衣食。喻貧困則缺衣少食之煩惱不言而知也。——明. 李贄《復李漸老書》
- 錦衣繡襖
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指華麗的衣服。
- 削衣貶食
削:削減;貶:降低。削減衣服,降低飲食水準。比喻省吃儉用,節衣縮食。
- 削衣貶石
削:減輕;貶:降低。削減衣服,降低飲食標準。比喻省吃儉用。
- 和衣而睡
和:連著。穿著衣服睡覺。
- 玄裳縞衣
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用以指鶴。
- 赭衣半道
赭衣:古代囚犯穿的衣服,赤褐色。穿囚服的人很多。形容犯罪的人多。
- 赭衣滿道
赭衣:古代囚犯穿的衣服,赤褐色。穿囚服的人很多,充滿了道路。形容犯罪的人多。
- 少衣缺食
缺乏衣食。比喻貧困。
- 振衣提領
振:提起。要提起一件衣服,必須拎住衣領。比喻做事情要抓住關鍵。
- 衣缽之傳
原指佛教徒師父把袈裟和食缽傳授給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學問、技能的傳授和繼承。
- 衣單食缺
衣裳單薄,食物缺少。形容生活困苦。
- 衣冠輻輳
衣冠:古代士人階層以上戴冠;輻輳:車輻聚集。指聚集一處。比喻達官顯宦匯聚一處。
- 衣冠文物
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這里借喻文人眾多。比喻太平盛世,文人眾多,文化興盛。
- 衣不解結
解結:解開衣結,指脫衣。因事過度操勞,以致不能脫衣安睡。也形容看護病人十分辛勞。
- 衣不蓋體
蓋:遮蓋。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 衣帶寬松
衣服肥了,腰帶松了。形容人消瘦了。
- 衣帶之水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 朱衣象笏
朱衣:指主考官;笏:古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拿的手板,用作記事。 身著紅袍,手執牙笏。形容儀態端莊肅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