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造詞


「藩」字的造詞


  • 藩字在開頭的詞語
  1. 藩羅
      猶藩籬。
  2. 藩羝
      比喻進退兩難,陷於窘境。語本《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
  3. 藩鎮割據
      唐代安史之亂后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余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4. 藩邦
      1.即藩國。 2.舊稱外族或外國。藩,通「番」。
  5. 藩邸
      藩王之第宅。
  6. 藩杝
      猶藩籬。比喻約束。
  7. 藩翼
      1.藩國。 2.捍衛。
  8. 藩屬
      封建王朝的屬地或屬國。
  9. 藩衍
      繁育滋生。
  10. 藩捍
      1.亦作「藩捍」。 2.守御,保衛。 3.指衛國之臣。
  11. 藩臬
      藩司和臬司。明清兩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稱。
  12. 藩援
      謂屏衛之助。
  13. 藩司
      1.官名。南北朝時州刺史的別稱。 2.官名。明清時布政使的別稱。主管一省民政與財務的官員。
  14. 藩房
      猶藩邸。
  15. 藩墻
      1.籬落,垣墻。 2.比喻藝術境界或學術門徑。
  16. 藩岳
      1.指諸侯或總領一方的地方長官。 2.指邊防重鎮。
  17. 藩衛
      1.屏障。 2.捍衛。 3.指諸侯。
  18. 藩飾
      裝飾;文飾。
  19. 藩捍
      見「藩捍」。
  20. 藩服
      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為九服。其封國區域離王畿最遠的稱「藩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又其(鎮服)外方五百里曰藩服。」賈公彥疏:「言藩者,以其最在外為藩籬,故以藩為稱。」章炳麟《封建考》:「八纮者鎮服,八極者藩服,服皆五百里,兩面則為千里。」后用以指藩國或藩臣。
  21. 藩籬
      籬笆。比喻門戶或屏障。籬笆羝羊觸藩。——《易.大壯》。疏:「藩,藩籬也。」
  22. 藩維
      1.《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后以「藩維」指藩國。 2.邊防要地。
  23. 藩屏
      1.屏障。語本《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2.捍衛。 3.比喻衛國的重臣。 4.比喻邊防重鎮。
  24. 藩國
      封建時代作為宗主國藩屬的國家。 古代王朝的屬國;諸侯國
  25. 藩盾
      用大盾臨時構筑的屏藩。帝王出行時,用來護衛住所。
  26. 藩蔽
      1.古代用施漆的葦席制成的車蔽。 2.屏障。
  27. 藩柴
      籬笆。
  28. 藩翰
      1.《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藩,屏也;翰,幹也。」后因以「藩翰」喻捍衛王室的重臣。 2.喻指藩國。 3.指布政使。 4.猶藩籬。比喻界域。
  29. 藩車
      有帷遮蔽的車子。
  30. 藩王
      藩國之王。
  31. 藩鎮
      唐代中期在邊境和重要地區設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政,后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形成軍人割據,常與朝廷對抗,歷史上叫做藩鎮。
  32. 藩籬草
      木槿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木槿》。
  33. 藩輔
      1.捍衛;輔佐。 2.比喻衛國的重臣。 3.喻指藩國﹑藩鎮。 4.喻指諸侯;藩王。
  34. 藩宣
      1.比喻衛國重臣。語本《詩.大雅.崧高》:「四國於蕃,四方於宣。」馬瑞辰通釋:「‘宣’,當為‘垣’之叚借……‘四國於蕃,四方於宣’猶《板》之詩:‘價人維藩,大師維垣’也。」 2.用以指藩國﹑藩鎮。
  35. 藩侯
      藩王。
  36. 藩戚
      稱天子親戚中封為侯王或出任一方重臣的人。
  37. 藩封
      中國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的制度。
  • 藩字在結尾的詞語
  1. 重藩
      軍事上占重要地位的藩鎮。
  2. 游藩
      1.謂游學於某人門下。語出《莊子.大宗師》:「意而子曰:‘雖然,吾愿游於其藩。’」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言雖不能遵途,詭宙其藩籬。」 2.謂仕於諸侯王府。
  3. 杝藩
      藩籬。
  4. 偃藩
      1.指地方長官安臥撫治之地。 2.指臥治,無為而治。
  5. 削藩
      削奪藩王封地。漢晁錯有《削藩策》。
  6. 西藩
      見「西蕃」。
  7. 惟藩
      《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維,一本作「惟」。王莽時仿古代六服,以「惟城」﹑「惟寧」﹑「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稱九州內外區域。
  8. 維藩
      《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毛傳:「藩,屏也。」后以「維藩」喻保衛疆土的重任。
  9. 下藩
      1.亦作「下蕃」。 2.王公的封地。 3.指州郡。
  10. 韋藩
      皮制的車篷。古代無爵祿者所用。
  11. 外藩
      原指有封地的諸侯,后泛指地方上的高級官吏:起自外藩,入繼大統。
  12. 推恩削藩
      漢武帝削弱諸侯王國勢力的措施。漢初諸侯王國勢力強大。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於公元前127年采納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準許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子弟,建立侯國。一個王國分出許多小侯國,直屬領地小了,就無力再與中央對抗了。
  13. 四藩
      見「四番」。
  14. 殊藩
      邊遠的屬國或屬地。
  15. 戎藩
      軍府,幕府。
  16. 三藩
      1.指漢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陽頃王昞﹑濟陰悼王長。 2.指南朝齊之會稽﹑南徐州和南兗州。 3.清稱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為三藩。參閱清楊陸榮《三藩紀事本末》。 4.清初封明降將吳三桂為平西王,鎮云南;耿繼茂為靖南王(后子精忠嗣),鎮福建;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廣東,并稱三藩。《清史稿.吳三桂傳》:「是時可喜鎮廣東,繼茂子精忠鎮福建,與三桂并稱‘三藩’,而三桂驕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吳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繼反清﹐均被平定。史稱「三藩之亂」。
  17. 邊藩
      1.亦作「邊蕃」。 2.靠近邊境的藩國﹑藩鎮。
  18. 車藩
      見「車轓」。
  19. 稱藩
      1.亦作「稱蕃」。 2.自稱藩屬。向大國或宗主國承認自己的附庸地位。
  20. 莐藩
      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21. 道藩
      指銓選人才和考察官吏的機構。
  22. 羝觸藩
      見「羚羊觸藩」。
  23. 典藩
      鎮守偏遠地方。
  24. 棘藩
      棘刺的藩籬。
  25. 溷藩
      廁所。
  26. 價藩
      謂大德之人是國家安全的屏藩。語出《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
  27. 款藩
      猶款塞。
  28. 開藩
      1.封建時代王侯在封地上建國。 2.清代指到外省任高級官職。
  29. 巨藩
      重要的屏障。
  30. 列藩
      諸藩鎮。
  31. 鄰藩
      謂封地相鄰接。
  32. 籠藩
      牢籠。
  33. 名藩
      指地方重鎮。
  34. 蘆藩
      用蘆葦編制的籬笆。
  35. 門藩
      指門庭;門下。宋 邵博《聞見后錄》卷十五:「故足跡不至於門藩,書問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
  36. 南藩
      1.亦作「南蕃」。 2.猶南疆。 3.南方的屏障。
  37. 逆藩
      1.亦作「逆蕃」。 2.叛逆的藩邦﹑藩臣。
  38. 啟藩
      見「啟蕃」。
  39. 潛藩
      1.謳中未即位的帝王。 2.指帝王為王侯時的封地。
  40. 墻藩
      1.圍墻和籬笆。 2.喻邊境重臣。
  41. 強藩
      強大有力的藩鎮。
  42. 鉅藩
      重要的屏障。
  43. 臬藩
      藩司和臬司。
  • 藩字在中間的詞語
  1. 觸藩羝
      語本《易.大壯》:「羝羊觸藩。」后因以「觸藩羝」比喻處於困境的人。
  2. 飄藩墜混
      同「飄茵墮混」。
  3. 三藩之亂
      清初南方三藩的反清叛亂。三藩是清政府封的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繼茂。1673年,吳三桂首先反叛,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繼茂子)繼而響應。清廷采取剿撫并用方針,至1681年平定叛亂。
  4. 削藩策
      晚削藩不如早削藩。
  5. 削藩政策
      收回諸侯部分或全部權力。
  • 包含藩字的成語
  1. 羊觸藩籬
      羊角勾掛在籬笆上。形容既不能進,也不能退。
  2. 羝羊觸藩
      羝羊:公羊;觸:抵撞;藩:籬笆。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