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造詞


“荼”字的造詞



  • 荼字在開頭的詞語
  1. 荼錦
      猶言繁花如錦。形容燦爛美好。荼茅草的白花。
  2. 荼白
      如荼之白色。
  3. 荼薺
      荼﹑薺皆菜名。荼味苦,薺味甘,因以“荼薺”喻小人與君子。
  4. 荼蘼
      見“荼?”。
  5. 荼緩
      遲鈍;緩慢。
  6. 荼毗
      同“茶毗”。 佛教用語;謳之人死后火化
  7. 荼酷
      慘重的苦難。
  8. 荼苦
      艱苦;苦楚。
  9. 荼蓼
      1.荼和蓼。泛指田野沼澤間的雜草。 2.荼味苦,蓼味辛,因比喻艱難困苦。
  10. 荼炭
      涂炭。比喻極困苦的境地:生人陷荼炭之艱。
  11. 荼首
      白頭。指老人。
  12. 荼毒
      荼,一種苦菜:毒,螫人之蟲。吃苦菜,受傷害。比喻毒害,殘害。 荼,一種苦菜;毒,螫人之蟲。吃苦菜,受傷害。比喻毒害,殘害罹其兇害,弗忍荼毒。——《書.湯誥》
  13. 荼毘
      火葬之意。
  14. 荼扉
      認為荼蘼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
  15. 荼害
      比喻毒害,殘害。
  16. 荼?
      落葉灌木,攀緣莖,莖有棱,并有鉤狀的刺,羽狀復葉,小葉橢圓形,花白色,有香氣。 供觀賞。也作酴醿。
  17. 荼蘼花開
      荼靡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荼蘼是一種薔薇科的草本植物,春天之后,往往直到盛夏才會開花。荼蘼花開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過去。荼蘼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
  • 荼字在結尾的詞語
  1. 吁荼
      謂散發出溫暖之氣。
  2. 遭荼
      猶受苦,遭難。
  3. 香荼
      苦菜的一種。
  4. 神荼
      1.傳說中能制伏惡鬼的神人。常與另一神人郁壘并稱。 2.神荼又名荼或荼與。參見“神荼郁壘”。
  5. 殘荼
      猶殘害。
  6. 伽荼
      象聲詞。
  7. 桂荼
      傳說中的草名。
  8. 菫荼
      植物名。菫和荼。《詩.大雅.綿》:“周原膴膴,菫荼如飴。”唐劉禹錫《天論上》:“霆震於畜木,未嘗在罪;春滋乎菫荼,未嘗擇善。”清唐孫華《次韻酬宮恕堂》:“兩窮因依并臭味,菫荼二草偏相點。”一說,菫,“堇”之訛,黏土;荼,“涂”之訛,泥。參閱清王夫之《詩經稗疏》。
  9. 苦荼
      1.指茶。 2.苦菜。
  10. 捋荼
      《詩.豳風.鴟鸮》:“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孔穎達疏:“予手口盡病,乃得成此室巢。”后以“捋荼”喻辛苦勞碌。
  11. 青荼
      青蓼。蔬類食物。味苦﹐食之明目。
  12. 茹荼
      比喻受盡苦難。荼,苦菜。
  13. 秋荼
      1.荼至秋而繁茂﹐因以喻繁多。 2.指繁多的刑罰。
  14. 鼽荼
      受窒塞不通之苦。
  15. 靡荼
      靡荼是末夏最后盛開的一種花。
  16. 鳩槃荼
      梵語音譯詞。也譯作鳩盤荼。惡神的名字。后用以形容老丑的婦女。
  • 荼字在中間的詞語
  1. 旃荼羅
      梵語。義譯嚴熾惡業。古印度種姓制度下社會地位最卑微的受壓迫最深的階層。
  2. 胡荼辣國
      古國名。故地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KathiawarPen.)。國境甚大﹐物產富饒﹐沿海港口為古代東西方商舶所經。宋趙汝適《諸蕃志》有專條記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於1292年離中國西行后﹐曾到此。
  3. 曼荼羅
      梵文的譯音。佛教語。意為平等周遍十法界,輪圓具足。指佛教密宗按一定儀制建立的修法的壇場。參閱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
  4. 開到荼靡
      佛家典故指荼靡花開過之后,人間再無芬芳。
  5. 羯荼國
      古國名。
  6. 花開荼蘼
      荼蘼是春天里最后的一種花。通常用作比喻意,大概是說(女性)青春不再來的意思。
  • 包含荼字的成語
  1. 郁壘神荼
      二神名,傳說能治二鬼,后世奉為門神。指門神。
  2. 荼毒生靈
      荼毒:毒害、殘害;生靈:指百姓。指殘害人民。
  3. 食荼臥棘
      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艱苦。
  4. 含荼茹毒
      荼:苦菜;茹:吃。比喻歷盡辛苦。
  5. 秋荼密網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網眼細密的魚網。比喻刑罰繁苛。
  6. 如荼如火
      荼:茅草的白花。象荼那樣白,象火那樣紅。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7. 如火如荼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樣紅,象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