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造詞
“焉”字的造詞
- 焉耆明屋
古代寺院遺址。位于新疆庫爾勒與焉耆之間,地名七格星。“明屋”是維吾爾語“千佛”之意。遺址規模很大,分南北兩個大寺,在北大寺西北還有十個石窟。寺院創建于兩晉,現存遺址是唐至元代的建筑物。出土的壁畫﹑塑像殘塊和建筑裝飾等,都是研究當時佛教美術的重要資料。
- 焉酸
草名。
- 焉爾
1.亦作“焉耳”。 2.于是,而已。
- 焉烏
“焉”“烏”二字形似,因泛指字形相似而易混淆的漢字。
- 焉逢
十干紀年法,太歲在甲之名。
- 焉支
1.山名。一稱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省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勢險要,歷代駐兵防守。漢將霍去病曾越此山大破匈奴。 2.一種紅色的顏料,多用以涂臉頰或嘴唇。也寫作“胭脂”。
- 焉耆
古西域國名。又作烏耆﹑烏纏﹑阿耆尼。國都在員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居民務農﹑捕魚﹑畜牧。有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屬漢西域都護府。西漢末又屬匈奴。東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破匈奴,又內屬。唐初附西突厥。
- 焉乃
連詞。于是。
- 焉耳
見“焉爾”。
- 焉廼
見“焉乃”。
- 焉得虎子
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
- 焉知
“怎么知道”或者“怎么才能知道”。
- 焉能
怎么能?
- 焉知非福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 斬焉
因喪哀痛貌。
- 于是焉
猶于是乎。
- 厭焉
猶安然。
- 烏焉
烏﹑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誤。泛指文字訛誤。
- 颯焉
1.形容風聲。 2.衰颯貌。 3.迅疾貌。
- 惻焉
猶惻然。
- 蟬焉
1.亦作“蟬嫣”。 2.歲陰名。卯年的別稱。又稱“單閼”。
- 儳焉
1.輕賤貌;不莊重貌。 2.引申為放縱恣肆貌。 3.不安寧貌。 4.輕率,不慎重。
- 忽焉
快速貌。
- 介焉
1.細微貌。介,通“芥”。 2.耿介孤高貌。
- 眷焉
回視貌。焉,詞尾。
- 喟焉
感嘆貌。
- 飄焉
飄然;輕捷貌。
- 闕焉
1.缺少;不完備。 2.間斷;延擱。
- 少焉
少刻﹐一會兒。
- 荅焉
相忘貌。
- 欻焉
1.亦作“歘焉”。 2.猶忽然。
- 下必甚焉
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
- 化物出焉
“化物出焉”指小腸的生理功能而言,小腸接受來自于胃腐熟的食糜,進一步消化吸收食物精華,去其糟粕。
- 天地位焉
“天地位焉”出自《禮記·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南宋葉適及一些現代學者對其的解釋為“天地各得其位”。而學者聶文濤將其意思延伸為得道多助,是”天地賦予其位“的意思。
- 語焉
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 善莫大焉
常用做: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犯錯誤而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
- 有同嗜焉
一個漢語名句,原文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 終焉
臨終,最后,末期。
- 毛將焉附
毛往哪里依附呢。
- 人焉廋哉
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經過上述三個方面的考察,也就沒有什么能被隱藏和掩飾的了,那么就可以給此人下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判了。
- 眇焉悠邈
年代久遠。眇、悠、邈,都是久遠的意思。
- 習焉不察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于是”的意思;察:仔細看,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 罪莫大焉
指罪惡之重無過于此。
- 終焉之志
在此安身終老的想法。
- 語焉不詳
指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粗略談及,沒有說得很詳細。焉,語助詞,韓愈《原道》:“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荀,荀子。揚,揚雄語焉不詳(說了但不詳細。“焉”字另有作兼詞“于之”講,“對烈士的事跡”,供參考)。——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有子存焉
焉:表示陳述的語氣詞。有兒子在。 (還)有兒子在。焉,表示陳述的語氣詞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湯問》
-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心里不在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 他心不在焉地聽他們講話
- 心焉如割
形容痛楚之甚。
- 烏焉成馬
烏、焉、馬三字字形相近,幾經傳抄而寫錯。指文字因形體相似而傳寫錯誤。
- 習焉不察
習慣于某種事物,因而覺察不到其中的問題。《孟子·盡心上》:“習矣而不察焉。”
- 嗒焉若喪
嗒焉:沮喪的樣子。原指形神解體,物我皆失。后多形容懊喪的神情。
- 嗒焉自喪
嗒焉:沮喪的樣子。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喪氣的心態。
- 狡焉思啟
指懷貪詐之心圖謀侵人之國。
- 輪焉奐焉
形容房屋高大眾多。
- 惄焉如搗
惄焉:憂思傷痛的樣子。憂思傷痛,心中像有東西撞擊。形容憂傷思念,痛苦難忍。
- 語焉既詳
焉:語助詞。說得很詳細。
- 擇焉不精
精:精華。雖然經過選擇,但卻不是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