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造詞
「濡」字的造詞
- 濡養
猶滋養。
- 濡渥
濕潤。
- 濡寫
因水濕阻於腸胃,脾虛不能制水導致的腹瀉。
- 濡泄
濡瀉。
- 濡跡
亦作「濡跡」。1.謂滯留。2.駐足。喻出仕。
- 濡沫
用唾沫來濕潤。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語出《莊子.天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 濡忍
和順忍讓:濡忍之志|濡忍不決。
- 濡霈
雨盛貌。喻帝王恩澤。
- 濡濡
1.濕潤貌。 2.猶沉湎。 3.融洽貌。
- 濡肉
煮爛的肉。
- 濡褐
指沾濕馬衣。語出《左傳.定公八年》:「主人焚沖,或濡馬褐以救之。」
- 濡沒
淹沒。
- 濡墨
蘸潤墨汁。謂用墨書寫。
- 濡泃
1.亦作「濡煦」。 2.比喻人在困境中以微力相救助。
- 濡潤
1.沾濕;滋潤。 2.猶潤筆。撰寫文稿的酬金。 沾濕;滋潤
- 濡翰
謂蘸筆書寫或繪畫。
- 濡洽
猶沾潤,施惠。
- 濡化
滋潤化育。
- 濡如
雨露潤澤貌。
- 濡縷
沾濕一縷。形容沾濕范圍極小。引申指力量微弱。
- 濡愞
軟弱。
- 濡筆
謂蘸筆書寫或繪畫。
- 濡漬
浸泡。
- 濡煦
見「濡泃」。
- 濡濯
古代給死人洗過頭的臟水。
- 濡須
1.水名。今稱運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東流至今蕪湖市裕溪口入長江。古代當江淮間交通要道,魏晉南北朝時,這里是兵爭要地。 2.堡塢名。東漢末年孫權於濡須口筑以備曹操。
- 濡須塢
堡塢名。
- 濡滯
停留;遲延;遲滯。 遲延;猶豫不決將軍欲通媒妁,呼吸可行,何必如此濡滯。——《禪真后史》
- 濡頭
1.濡首。 2.謂頭浸水墨中。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張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張顛。」后因以「濡頭」為典。
- 濡需
茍安一時。
- 濡鵜
語出《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鄭玄箋:「鵜在梁,當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后以「濡鵜」比喻享受高官厚祿﹑不理朝政﹑不稱職的人。
- 滋濡
滋潤濡染。
- 沾濡
浸濕。多指恩澤普及。
- 呴濡
1.猶呴沫。喻慰藉;救助。 2.指吹泡吐沫。
- 溫濡
溫和柔潤。
- 澍濡
雨水滋潤萬物。多用於比喻承受恩澤。
- 灌濡
澆灌潤澤。
- 涵濡
滋潤;沉浸。
- 函濡
沾濡潤澤。
- 濟濡
沾濕,使透濕。
- 漸濡
浸染,熏染。
- 遼濡
遼河。
- 磨濡
研磨浸漬。
- 漂濡
飄灑沾濕。
- 洽濡
滋潤。
- 染濡
染筆潤紙。指作詩﹑寫字﹑繪畫等。
- 柔濡
柔順,含忍。
- 霑濡
1.沾濕。
- 呴呴濡沫
用《莊子》典。比喻身處困境。
- 相濡沫
見「相濡以沫」。
- 耳目濡染
濡:沾濕;染:沾染。 形容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 呴濕濡沫
呴,慢慢呼氣。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
- 相濡以沫
濡:沾濕;沫:唾沫。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 相濡相呴
濡:濕潤;呴:吐口水。互相吐口水,濕潤對方。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 豕虱濡濡
豕:豬;濡濡:茍且偷安。豬身上的虱子,茍且偷安。比喻在個人小天地里茍且偷安,自我陶醉。
- 耳濡目染
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形容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終日耳濡目染,不學自會三分
- 磨墨濡毫
濡:濕;毫:毛筆。磨好墨,把毛筆潤濕。指動手寫文章。
- 濡沫涸轍
濡:沾濕。本指泉水幹竭,魚兒相互吐沫濕潤。后比喻在困難的處境中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
- 咸遂濡澤
咸:都;濡澤:沾濕,比喻恩澤。比喻都沾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