氂造詞
「氂」字的造詞
- 氂蔮
氂,同「牦」;蔮,同「幗」。
- 氂纓
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漢書·賈誼傳》:「﹝大臣﹞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顏師古 註引 鄭氏 曰:「以毛作纓。白冠,喪服也。」《晉書·束晳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氂纓之請。」唐 陳鴻《長恨歌傳》:「國忠 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
- 氂虱
喻極細微之物。語本《列子·湯問》:「昌(紀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清 錢謙益《眼鏡篇》:「蠅頭躉尾如兒拳,氂虱豈必非輪懸。」
- 氂牛
即牦牛。 體矮身健,毛長,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飼。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漢書·郊祀誌上》:「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氂牛以為俎豆牢具。」顏師古 註:「西南夷長尾髦之牛也。」唐 杜甫《錦樹行》:「青草萋萋盡枯死,天馬跛足隨氂牛。」
- 絲氂
猶毫厘。形容微細。氂,通「釐」。《三國誌·吳誌·華覈傳》:「毖挹清露,沐浴凱風,效無絲氂,負闕山崇。」
- 結氂
見「結毦」。
- 長氂
旄牛身上的長毛。
- 馬氂
馬尾。 《淮南子·說山訓》:「割而舍之,鏌邪不斷肉;執而不釋,馬氂截玉。」高誘 註:「氂,馬尾也。」
- 毛氂
1.獸毛。《爾雅·釋言》「氂,罽也」晉 郭璞 註:「毛氂所以為罽(氈)。」
- 翦氂簂
古代貴族婦女的一種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