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造詞
「撲」字的造詞
- 撲嗤
見「撲哧」。
- 撲桃
古代西域國名。參見「樸挑」。
- 撲撻
鞭打。
- 撲救
謂撲滅火災﹐搶救人和財物。
- 撲浣
猶洗刷。
- 撲楞楞
象聲詞。形容心跳﹑拍翅等聲音。
- 撲魚
宋元間魚販以賭博的方式招攬生意。
- 撲的
1.忽然。形容快速。 2.象聲詞。形容碰撞的聲音。
- 撲堆
滿堆。
- 撲棱
見「撲楞」。
- 撲簌簌
形容眼淚等輕輕而不斷地落下: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墻頭土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也形容物體不斷地抖動:眼皮兒撲簌簌跳。
- 撲赤
象聲詞。多形容笑聲。
- 撲買
宋元的一種包稅制度。宋代對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稅收﹐由官府核計應征數額﹐招商承包。承包者按定額向官府納稅﹐超額的歸承包人。元沿宋制﹐但包稅范圍更擴大。
- 撲奔
1.奔;投奔。如:嗓子閑了一年多了,這次是特意撲奔師父來的。2.直向目的地走去。如:一下火車,我就撲奔你這兒來了。3.把全部心力用到。如:他的心一盆火似地撲奔在改良品種上。
- 撲蚩
見「撲哧」。
- 撲通
1.亦作「撲」。 2.象聲詞。形容重物落水或落地之聲。
- 撲臉兒
∶撲面。如:熱氣撲臉兒。
- 撲梭梭
猶撲簌簌。淚水不斷地下落貌。
- 撲鼻
氣味沖鼻。 氣味沖鼻而來魚香撲鼻
- 撲冬
象聲詞。物體落水聲。 象聲詞,形容物體摔倒在地的聲音撲冬一聲絆倒在地
- 撲鄧鄧
氣盛貌。
- 撲粉
往臉上或身上拍擦香粉或爽身粉。
- 撲滅
撲打消滅。
- 撲天
猶沖天。
- 撲哧
擬聲詞:撲哧一笑|撲哧一聲,車胎的氣跑了。
- 撲騰
1.折騰。 2.騰躍;飛舞。 3.象聲詞。形容心跳﹑走動及東西落地等的聲音。 象聲詞,形容重物落地的聲音小王撲騰一聲從墻上跳下來
- 撲咚咚
見「撲冬冬」。
- 撲認
猶撲買。
- 撲城
攻城。
- 撲罰
謂以鞭撲來懲罰。周代市刑之重者。 笞打市刑,小刑憲罰,中刑徇罰,大刑撲罰。——《周禮.司市》
- 撲祭
殺馬而祭。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禮儀。
- 撲楞
1.亦作「撲棱」。 2.禽鳥張翅拍打貌。 3.引申指像翅膀般張開。 4.猶折騰﹐掙扎。
- 撲空
到目的地后未能找到所要找的對象:你要去的話先給他打個電話,免得撲空。
- 撲褫
猶宰割。
- 撲取
襲取。
- 撲責
拷打責罰。 責打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聊齋志異.促織》
- 撲撲
1.盛貌。 2.象聲詞。 3.塵土堆積或飛揚貌。形容奔走勞頓。
- 撲棗
擊落棗子。
- 撲地
1.擲地。 2.指跌倒於地。 3.遍地。 臉朝下倒在地上
- 撲碌
象聲詞。形容物體落地聲。
- 撲復
撲擊。
- 撲蝶會
舊時以農歷二月十五日為花朝﹐屆期士女相聚﹐撲蝶為戲﹐故又稱撲蝶會。
- 撲噠
形容眼淚向下掉的聲音。
- 撲扇
指眼睛眨動。 扇動或張開
- 撲斷
處理;決定。
- 撲蕩
猶掃蕩。
- 撲掩
猜測。
- 撲索索
1.猶撲簌簌。淚水不斷地下落貌。 2.猶撲簌簌。象聲詞。
- 撲冽
謂清香撲鼻。
- 撲揞
猜測。
- 撲棰
鞭笞。
- 撲破
摔破;摔壞。
- 撲面
迎面。 迎面而來香氣撲面
- 撲騰騰
1.氣盛貌。 2.揚鞭策馬貌。 3.象聲詞。形容擊鼓﹑落水等聲音。
- 撲拉
象聲詞。形容拍翅等聲音。
- 撲殺
摔死;擊殺。
- 撲朔
1.指雄兔腳毛蓬松。參見「撲朔迷離」。 2.兔的代稱。 模糊不清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古樂府《木蘭詩》
- 撲速
見「撲簌」。
- 撲挑
古代西域國名。其地望與對音所說不一﹐尚無定論。
- 撲跌
1.武術中的相撲﹑摔跌。 2.跌跌撞撞。 3.前傾跌落。 向前跌倒
- 撲亮
猶撲明。
- 撲手
1.撲擊的招數。 2.指相撲的好手。
- 撲斗
搏斗。如:以區區百人,投身大敵,與之撲斗,何異以孤羊投群狼。——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 撲鹿
1.亦作「撲漉」。 2.象聲詞。形容拍翅聲。
- 撲握
1.腳毛叢生貌。 2.兔的代稱。
- 撲簌
1.亦作「撲速」。 2.物體輕落貌。 3.象聲詞。多形容禽鳥拍翅聲。
- 撲花
指狎妓。
- 撲漉
見「撲鹿」。
- 撲曲
蠶箔。即曲簿。
- 撲肉
徒手搏斗。
- 撲殄
猶撲滅。
- 撲旗
亦作「撲旂」。古代百戲節目之一。
- 撲閃
1.指眼睛眨動。 2.拍翅疾飛。 3.晃動。 眨動紅孩兒撲閃著水靈靈的眼睛
- 撲倒
用來表達一種想要親近某人的想法。
- 撲臕
謂春天熊羆膘癢,登高木自墜。
- 撲箠
鞭笞。《東觀漢記·左雄傳》:「諫帝曰:‘九卿位亞三公,行則鳴玉。孝明 永平 始加撲罪,非古制也。’帝從之。卿於是始免撲箠。」
- 撲旂
見「撲旗」。
- 撲爬
指向前跌倒呈爬行狀。
- 撲鼕鼕
亦作「撲咚咚」。象聲詞。形容擊鼓等聲音。《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番身落水尋不見,則聽得採蓮船上鼓打撲鼕鼕。」元 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則聽的撲鼕鼕鼉皮鼓擂,韻悠悠鳳管笛吹。」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堦下升衙鼓,諕的我手忙腳亂,使不得膽大心粗。」明 徐渭《翠鄉夢》第一出:「若是想少情多呵,不好了少不得撲鼕鼕一交跌在那無岸無邊的黑酆都十八重阿鼻地獄。」巴波《康藏高原上的駕駛員--路超》:「他不能去想這個,他用極大的忍耐力壓下去撲咚咚的心跳。」
- 撲旗子
宋代舞隊中的撲旗子,是取戰爭和出行儀仗中以旗子作指揮的素材,采用持巾旋舞的舞蹈藝術形式,發展而成的一種傳統舞蹈。
- 撲盲子
就是沒準詞兒。
- 撲湯蹈火
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 撲面而來
顧名思義就是朝著你的方向過來,可以說風雨雪等撲面而來。它只是個短語,不是成語俗語歇后語。
- 阿撲
臉朝下仆倒。
- 拓撲
1.涉及從嚴格定量測量中抽象出來的各種對象之間的關系的。2.在同胚下不變性質的或在包含於同胚下不變性質的。
- 震撲
怒而攻打。
- 責撲
猶責打。
- 一撲
1.猶一朵,一片。 2.猶一頓。
- 小廝撲
相撲。
- 香撲撲
猶香噴噴。
- 相撲
摔跤運動的一種。兩人徒手較量,以把對方摔倒或推出界外為勝。技法有推、摔、捉、拉、閃、按、絆等。比賽無時間限制。如雙方已筋疲力盡仍不分勝負時,可休息后再賽,直至決出勝負。中國古代有相撲,現代相撲運動主要流行於日本。
- 跳撲
跳躍撲沖。
- 騰撲
謂拍著翅膀。
- 廝撲
即相撲。猶今之摔跤。
- 抶撲
撲打。
- 楚撲
1.古時教刑所用的木杖。 2.以杖拷打。
- 摧撲
摧毀撲滅。
- 打撲
1.用手或器物敲打。毆打;責打。 2.用手或器物敲打。撲滅;擊落。 3.振作。
- 迭撲
謂半掩半露。
- 跌撲
見「跌仆」。
- 滴留撲
同「滴溜撲」。
- 粉撲
敷粉時用來蘸粉拍臉之物。
- 滴流撲
翻墜貌。
- 滴溜撲
形容墜跌﹑摔翻﹑扔擲等情狀。
- 攧撲
1.跌打。 2.引申指挫折。
- 翻撲
猶翻騰。
- 反撲
(猛獸、敵人等)被打退后又撲過來。
- 鬼打撲
謂用假話打動人。
- 關撲
以商品為誘餌賭擲財物的博戲。
- 紅撲撲
(紅撲撲的)形容臉色紅:喝了幾杯酒,臉上紅撲撲的。
- 剪撲
猶伏誅。
- 渾塠自撲
見「渾捶自撲」。
- 渾捶自撲
1.亦作「渾塠自撲」。亦作「渾捶自武」。 2.捶擊全身,自投於地。
- 灰撲撲
1.土氣,不顯眼。 2.灰暗貌。
- 剿撲
猶剿除。
- 搢撲
插撲於帶間。示以軍法警戒誓眾之意。撲,教刑之具。
- 救撲
撲滅。
- 可撲撲
形容心跳。
- 磕撲撲
急促的腳步聲。
- 克答撲
象聲詞。
- 匹撲
象聲詞。
- 敲撲
鞭打的刑具,短曰敲,長曰撲。亦指敲打鞭笞。
- 熱撲撲
1.形容氣味強烈。 2.形容感情親熱。
- 揃撲
猶剪滅。
- 踾撲
象聲詞。
- 倒撲
對方提吃,仍可吃對方棋子。
- 爬撲
北方方言,特別是多見於陜西省,指向前摔跤的意思,類似於「狗吃屎」。 常與「拌」一同使用——拌個爬撲——也就是摔了一跤的意思。
- 一撲納心
方言。一心一意。
- 一撲心
見「一撲納心」。
- 相撲手
見「相撲人」。
- 相撲人
1.亦作「相樸人」。亦作「相撲手」。 2.以相撲為業的力士。
- 善撲營
清代所設,專為承應皇帝,演習摜跤﹑射箭﹑騙馬等技藝的軍營。每逢御試武進士則供執事,巡幸扈從則備宿衛,宴蒙古藩部則令承應獻技。設總統大臣,從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及副都統內簡擇。下設翼長﹑教習等職。參閱《續清會典》卷八八﹑《清史稿.職官志四》。
- 的溜撲碌
紛亂貌。
- 滴羞撲速
同「滴羞篤速」。
- 粉撲兒
撲粉的用具,多用棉質物制成。
- 胡撲搭
1.亦作「胡鋪搭」。 2.信口亂說。
- 胡撲掩
胡亂猜測。
- 可塔撲支
象聲詞。
- 木撲頭
箭的一種。
- 劈丟撲搭
象聲詞。
- 劈丟撲冬
象聲詞。
- 匹丟撲答
見「匹丟撲搭」。
- 匹力撲六
形容連續的聲音。
- 疋丟撲答
見「疋丟撲搭」。
- 芬芳撲鼻
芬芳:香;香氣。芬芳撲鼻:指香氣沖鼻而來,形容很香。
- 黃鶯撲蝶
是一個圍棋術語,又稱「黃鷹撲兔」,常用對付二線兩扳的手法。
- 飛娥撲火
比喻不清楚自身的能力或情況,而去做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事。飛蛾撲火的另一個詞義是,自取滅亡或不自量力。
- 拓撲學
數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幾何圖形在連續改變形狀時還能保持不變的一些特性,它只考慮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而不考慮它們的距離和大小。
- 疋丟撲搭
象聲詞。
- 香氣撲鼻
芬芳的氣味不待嗅而自入鼻中。 形容芬芳的氣味濃郁而四溢。
- 清香撲鼻
淡淡的香味朝鼻子撲過來,形容某種東西散發著香味。
- 幽香撲鼻
聞到一陣陣淡淡的香味。
- 異香撲鼻
不同尋常的香味撲鼻而來。
- 望風撲影
比喻做事沒有把握,沒有目標。也比喻毫無根據地盲目尋求。 知道的并不確實,而據以作無把握、無定向的尋求。同「捕風捉影」
- 顛撲不破
顛:跌;撲:敲。無論怎樣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論學說完全正確,不會被駁倒推翻。 怎么摔打都不會破。比喻理論正確,不能推翻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顛撲不破。——《朱子全書.性理》
- 顛撲不碎
顛:跌到;撲:拍打。無論怎樣摔打都破碎不了。比喻理論、學說完全正確,無可辯駁。
- 餓虎撲羊
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飛蛾撲火
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 蛾撲燈蕊
飛蛾投火,自取滅亡。
- 撅天撲地
形容盡量搜括。
- 閭閻撲地
閭閻:指里巷的門或房屋。里巷遍地。形容房屋眾多,市集繁華。
- 猛虎撲食
老虎撲向食物。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撲朔迷離
指難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以辨別清楚。 撲朔:猶言撲騰,亂動的意思。迷離:眼睛瞇起。《樂府詩集.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原指分辨不出雌雄。后用以形容事情錯綜復雜,不易識別
- 撲滿之敗
撲滿:儲蓄用的瓦器;敗:失敗。指因聚錢財而招致的敗落。
- 撲心撲肝
盡心竭力。 盡心竭力爹撲心撲肝還不是為了俺們好
- 撲滿招尤
撲滿:儲蓄用的瓦器。指因聚錢財而招致的敗落。
- 撲殺此獠
撲殺:打死;獠:古時罵人的話。打死這個壞家伙。形容對某人憎恨之極。
- 撲作教刑
撲:戒尺;教刑:上古刑法的一種。原意為以戒尺責打不遵守教令的人。后多用以戲稱責打。
- 撲擊遏奪
撲擊:打擊。指攔路打劫。
- 掀天撲地
可以撼動天地。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也形容本領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