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造詞
「得」字的造詞
- 得到
1.能到,可到。 2.獲得。 獲得得到他父親的允許而使用汽車
- 得逞
實現;達到目的(現多用於貶義):陰謀得逞。
- 得病
患病,生病。 害病,患病,罹患疾病一只明顯地受了傷或得了病的蜂鳥
- 得非
猶得無,莫非是。
- 得過
1.猶得罪;獲罪。 2.得以通過,得以度過。 3.謳助活﹑工作等過得去。參見「得過且過」。
- 得道肥
謂堅守道義而心安理得。語本《韓非子.喻老》:「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
- 得當
①停當;完畢:交付得當|布置得當。②合適;適當:言辭得當|措施得當。
- 得寵
受到寵愛。 受到寵愛、偏袒某些一時頗得寵的電影明星
- 得空
有空,有閑暇。 有空閑時間得空我一定去
- 得策
謂謀略得當。
- 得采
1.亦作「得彩」。 2.發利市;幸而得成。 3.謂賭博得利;中彩。 賭博得利;生意中獲得好利潤
- 得計
1.契合心意。 2.計策得當。 3.謂計謀得以實現。 計謀獲得成功奪取對政府的控制權的陰謀得計
- 得力
①能幹;有幹才:得力部下|得力幹將。②堅強有力:措施得力|指揮得力|得力幫助。③受益;得其助力:得力於豐富的知識。
- 得其所
見「得其所哉」。
- 得分
1.游戲﹑比賽或考試時得到分數。 2.指游戲﹑比賽或考試所得的分數。 在游戲或比賽中得一分或記一分在第七局中得分
- 得臉
得寵;露臉。
- 得不得
猶言巴不得。
- 得人意
謂討人喜歡。
- 得間
1.亦作「得閑」。 2.有隙可乘;得到機會。 得到機會;找到漏洞障塞不審,不過八日,而外賊得間。——《管子.幼官》得間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 得法
采用正確方法;找到竅門:管理得法|經營得法|教育得法。
- 得出
1.獲得;達到。如:他得出這個結論是多次考慮的結果。2.算出。如:計算了這道題得出答案為46。
- 得了
1.得以明白。 2.了結。 3.猶言了得。用在驚訝﹑反詰或責備等語氣的句子末尾,表示情況嚴重,沒法收拾。
- 得來
覓得,求得。
- 得勁
1.順當。 2.中意;舒坦。
- 得人心
謂得到眾人的感戴或擁護。 因符合多數人的意志,而得到多數人的好感和擁護
- 得年
1.享有高年。 2.敬稱死去的人活的歲數。
- 得人
1.謂得到德才兼備的人。亦謂用人得當。 2.謂得人心。 用人得當
- 得主
獲得者。如:金牌得主。如:諾貝爾獎金得主。
- 得閑
亦作「得間」、「得閒」。有閑暇,得空。 有空閑時間
- 得手
1.猶言得心應手。 2.指事情辦得順利或達到目的。 3.特指貪官覓得錢多。 順利達到目的;取得成功做這筆買賣得手
- 得中
1.得居中位。 2.適當,適宜。 合適;正好衣服肥瘦得中
- 得勝褂
馬褂的一種。清代服飾。
- 得益
得到好處﹑益處。
- 得體歌
唐俚曲名。詳「得寶歌」。
- 得體
恰當;恰到好處:舉止得體|服裝剪裁得體。
- 得時
1.獲得時機。 2.順應天時;適合時令。 3.遇合機緣;行時走運。
- 得心
猶遂心。
- 得悉
得知;獲知:得悉詳情。
- 得意
①領會意旨:得意而忘言。②滿意;稱心:得意門生|十分得意。③驕傲自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自鳴得意。④得志:少年得意,一帆風順。
- 得罪
①獲罪:得罪於天子。②冒犯;觸怒:得罪了人。③客套語。猶言對不起:得罪之處,尚祈海涵。
- 得失
1.得與失。猶成敗。 2.得與失。指利弊。 3.得與失。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 4.得與失。特指贏利與虧本。 5.得與失。指是非曲直;正確與錯誤。 6.得與失。指好壞,優劣。 7.偏指失,過失。
- 得天
1.得天道。謂遵守永恒的運行規律。 2.謂得四時之正。 3.謂得天助。 4.指具有的自然條件。
- 得勝
1.獲勝。 2.環名。 取得勝利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得死
1.謂得人效死相助。 2.謂得善終。
- 得宜
得其所宜;適當。 得當,適宜
- 得途
仕途得志。
- 得勢
1.取得權勢。 2.謂占有優勢。 3.猶得意。 獲得權柄或指揮權利或特權
- 得勝令
曲牌口。亦名德勝令。屬北曲雙調。字數定格據《九宮大成譜》正格是五﹑五﹑五﹑五﹑二﹑五﹑二﹑五(八句)。一般接在雙調《雁兒落》曲牌之后,兩曲連用或作小令,或用在雙調套曲內。
- 得一元寶
即得壹元寶。
- 得勿
得無。猶言莫非,豈不是。
- 得失相當
- 得之我辛
得到是我的幸運。
- 得之坦然
獲得東西要正大光明,不愧對他人,不損人利己。
- 得之我幸
得到了是我的幸運。
- 得兒
東北大部分地區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傻和做事不地道的意思。
- 得人兒
得人心。
- 得空兒
有空閑時間。
- 得力幹將
幹將:古代寶劍名。 指有實力的能獨當一面勇於任事的人。
- 得戚
得意忘形。
- 得瑟妞
形容那些以某種事情或者事由,而自己倍感驕傲或者自豪的具有小女人情節的小女子們。
- 得來不易
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財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 得無所得
自己想擁有或者是爭取的東西沒有得到,反而獲得了別的「物理」或者「記憶」上的東西。
- 得見青天
- 得而不惜
終於得到了卻不知道珍惜。
- 自得
自以為得意:洋洋自得|悠閑自得。 自覺得意、開心意氣揚揚,甚為自得悠然自得。——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 值得
認為有價值;合算:值得重視|代價太大,不值得。
- 應得
猶應當;應該。
- 有得
1.有所得;有所領悟。 2.表示程度深或持續時間長。
- 要得
1.若要。 2.方言。猶言好﹐可以。多表示同意或贊美。
- 行不得
1.不可做。 2.行不到。 3.謂行路艱難。
- 心得
指工作或學習中的體驗和領悟到的東西:凡人讀書,各有心得|學習心得。
- 曉不得
猶言不理解。
- 消不得
1.亦作「消不的」。 2.受用不得。 3.少不得。 4.抵不上。
- 鐵不得
即吐蕃。
- 算得
料想。
- 少不得
1.亦作「少不的」。 2.免不掉;少不了。
- 博得
換來;取得。
- 不得
1.不能得到;得不到。 2.不能;不可。 用在動詞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 打不得
1.懲罰不得。如:他是王子打不得。2.不能打。如:他身體弱得打不得。
- 當不得
1.亦作「當不的」。 2.禁不住;拗不過。 3.猶言不得了。
- 購得
1.懸賞求得。 2.獲取。 3.買到。 花錢或等價品而獲得的某物得意地顯示她所購得的東西
- 茍得
不當得而得。
- 見得
看出來;能確定(只用於否定式或疑問式):怎么見得他來不了?參看〖不見得〗。
- 見不得
①不能遇見(遇見就有問題):雪見不得太陽。②不能讓人看見或知道:不做見不得人的事。③〈方〉看不慣;不愿看見:我見不得懶漢。
- 禁不得
承受不起。
- 看不得
1.不能看。如:這個樣子我看不得。2.不值得看。如:太差勁,看不得。
- 離不得
1.猶言免不了。 2.不能離開﹐不能走。
- 樂得
某種情況或安排恰合自己心意,因而順其自然:主席讓他等一會兒再發言,他也樂得先聽聽別人的意見。
- 了不得
①大大超過尋常;很突出:高興得了不得ㄧ多得了不得ㄧ山溝里通了火車,在當地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②表示情況嚴重,沒法收拾:可了不得,他昏過去了!
- 偏得
猶獨得。謂得之最多。
- 取得
1.召喚到。 2.得到。
- 一舉三得
意為做一件事情得到三方面的好處。
- 説不得
1.猶言說不出,難以用言語表達。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多病的情懷,孤眠況味,説不得苦懨懨。」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右壁箇佳人舉止輕盈,臉兒説不得的搶,把蓋頭兒揭起,不甚梳粧,自然異常。」
- 求索不得
想要索取,卻得不到。
- 初心易得
當初的美好理想、遠大目標是容易樹立的。
- 圍棋五得
日本棋院中掛有一個條幅,寫著「圍棋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訓,得心悟,得天壽」。提倡圍棋極有功績的郝克強先生很喜歡談這「五得」,著名作家嚴文井先生也特別稱贊,認為很有意思。
- 冇得
沒有。
- 從容自得
不慌不忙,鎮靜、沉著,自以為得意。
- 以弗得
指猶太教中擔任祭司這一職位的人所穿著的特殊服飾。
- 謀必得
出自《晏子春秋:景公問謀必得事必成何術晏子對以度義因民第十二》,意為但凡謀劃過的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形容謀士神機妙算令人折服。景公問謀必得事必成何術晏子對以度義因民第十二景公問晏子日:「謀必得,事必成,有術乎?」晏子對日:「有」。
- 安得
1.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
- 錄得
達到、創***記錄、被記錄為。
- 習得
通過學習獲得:語言~。
- 可得
能獲眾望,成就大業。
- 乾落得
枉然。元 秦簡夫《東堂老》楔子:「久以后成人不成人,是在於他,父母怎管的他到底。老兄這般焦心苦思,也是乾落得的。」
- 哥吧得
的「很好,很棒,很不錯的意思"。
- 加行得
指經由聞、思、修等三慧所證得者。
- 暇滿難得
意指具備能修學佛法的八有暇、十圓滿等條件,極為難得。
- 靜觀自得
世上萬般事物,只要靜下心來觀察皆都能自得其樂。
- 輕松自得
形容不感到有負擔,不緊張而自得其樂,滿足的樣子。
- 閑然自得
閑然:閑適、閑暇、空閑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自由清閑,心情舒暢。
- 巴幸不得
迫切希望,巴不得。
- 觸手可得
比喻很容易就得到了。
- 深造自得
更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 信得過
可以相信。
- 下得手
1.亦作「下的手」。 2.謂忍心下毒手。
- 不得死
見「不得其死」。
- 不得志
謂志愿不能實現或欲望不能滿足。 謂志愿不能實現或欲望不能滿足老五認為教民辦學校是自己不得志
- 不得意
不如意;不得志;不稱心。
- 不得已
無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無可奈何;不能不如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 不得臉
不被看重,沒有地位。
- 不當得利
沒有合法的根據而取得非法的利益的行為。如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等。法律要求將取得的非法利益返還給受害人。
- 不得不
1.不得已,表示無可奈何。 2.不能不,必須。
- 不得勁
1.不順手;使不上勁。 2.不舒適。 3.方言。不好意思。
- 不得了
1.表示程度很深。 2.表示情況很嚴重,沒法收拾。 非常嚴重的,會導致很嚴重的結果或后果的成績不夸跑不了,缺點不找不得了
- 不得及
來不及。
- 一人得道
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現在也含有貶義的意思,暗指裙帶關系。
- 問一得三
形容求少得多。
- 不得勁兒
不是滋味。
- 不計得失
不計較得到的和失去的,是一種精神。
- 適得其所
適:正好。所:地方。該人物處在適合的職位上,物品使用在適合的場所。
- 何幸得遇
遇到你這么好的人,我多么幸運啊。
- 大方得體
恰到好處而不會顯得俗氣。
- 耐得住
「耐」就是「承受」的意思。「耐得住」的意思就是「承受得住」。
- 沉得住氣
指一個人面對困難表現得淡然,面對誤解表現和漠然,不會浮躁。
- 安得促席
促席:彼此坐得很近。 促:迫近。席:坐席。能夠與你坐在一起,聊天。
- 修身得道
是人經過清心修身,激發自身繼承女媧力量后升華的標志。
- 值得紀念
應該紀念,有紀念的必要和意義。
- 值得反省
值得去思考總結,成為后事之師。
- 若得若失
好像得到了又好像失去了什么。
- 獲得感
「獲得感」本表示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滿足感。
- 好得很
比喻很好,多用於鼓勵。
- 弄得好
暫無解釋。
- 土得來
「土得來」源自吳語,特別是來自音韻殊妙、內涵宛妙、意境神妙的江浙滬方言,您可能還記得鄧麗君甜美圓潤、溫婉動人的《你怎么說》糯得來舉國上下的文學青年茶飯不香,您也可能時而聞到「好是好得來」、「甜食甜得來」、「大是大得來」「清爽是清爽得來」等江南語調,她在程度上要比「蠻」字要深得多了,上海人用一種獨一無二的、軟糯婉轉的語調說出「土是土得來」來形容特別正宗、道地——勿要忒好聽。
- 掉得大
「大大的吃虧」,「不劃算」等含義。
- 焉得虎子
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
- 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樣的事,就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 屢屢得魁
一次又一次得第一。
- 聲塵得道
佛學術語,意指依音聲而得道。
- 長得清秀
長得清異秀出;美好不俗。
- 難得一見
1、很難見到,不容易碰見的意思。 2、覺得某人一天忙到人影都看不見,意指瞎忙。3、感慨吧,很難得見一面。
- 拔得頭籌
取得了第一個出場比賽資格。
- 暗自得意
心里高興但不表現出來。
- 長得清純
清水出芙蓉,不用任何粉飾,就已經很美了。
- 一朝得志
一旦實現自己的愿望。
- 因應得宜
順應形勢,得其所宜。
- 閑得蛋疼
閑得蛋疼基本意思就是閑得很無聊,這樣說顯得很強調無聊的感覺。
- 種瓜得瓜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 年少得志
年紀輕輕就很有成就。
- 擬西得龍
→ 克里斯·西得的模仿者。
- 浪得虛名
làng dé xū míng;解 釋:雖然名氣很好,很響亮,但實際不具備這些的名聲與能力,所以只得個虛名氣而沒有實力。
- 罪有應得
應:應該。按罪惡或錯誤的性質,理應得到這樣的懲罰。 受到的懲罰完全應該。形容罰當其罪
- 鉆火得冰
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 佐雍得嘗
比喻助人為善,自己也分享光榮。
- 自得其樂
自己能從中得到樂趣。
- 自鳴得意
鳴:表示,以為。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自我顯示、炫耀自得滿意之處,唯恐他人不知 她認為自己正當青春而自鳴得意
- 自業自得
業:造作;得:獲得,取得。佛家語,指自作自受。
- 有一得一
不加也不減,有多少是多少。 有多少算多少,應該是幾就是幾
- 漁翁得利
漁翁: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比喻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
- 猶魚得水
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 意氣相得
形容志趣極其相合。
- 因禍得福
變壞事為好事。 因遭災禍,反倒獲得了好處此乃是個義夫節婦一片心腸,感動天地,所以毒而不毒,死而不死,因禍得福,破泣為笑。——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 怡然自得
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 悠然自得
悠然: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悠閑而舒適。
- 一得之愚
指自己對某件事的一點看法。 謙辭,指自己的見解
- 揚揚自得
十分得意的樣子。
- 一得之功
一得:一點心得,一點收獲;功:成績。一點微小的成績。 一點點微小的成績
- 一舉兩得
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 洋洋自得
猶言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時神氣十足的姿態。 形容神氣十足,非常得意
- 咬得菜根
舊指安貧守道。現也形容安於艱苦的生活。
- 揚揚得意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形容稱心自意,一付滿足的樣子
- 啞子得夢
比喻滿腹心事,無處傾訴。
- 一索得男
舊時指頭胎生子。
- 軒軒甚得
軒軒:洋洋自得的樣子。形容非常得意。
- 一無所得
什么也沒有得到。形容毫無收獲。
-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 小己得失
小己:個人。指個人的得失。
- 心安理得
得:適合。自以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自信做的事情有理,心里坦然到后來忘卻了真,相信了謊,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來。——魯迅《病后雜談》
- 小人得志
小人:指道德低下或行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人取得了權勢。
- 先得我心
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
- 相得益彰
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本作「相得益章」。互相配合和補充更能顯出長處、發揮作用是編采擇宏富,區別精審,真兩賢相得益彰也。——清. 孫士毅《事物異名錄序》
- 相得甚歡
得:投合。形容雙方相處融洽,非常快樂。
- 相得無間
間:隔閡。形容相互之間相處得很融洽,沒有一點隔閡。
- 亡羊得牛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 詳略得當
詳略:詳細和簡略;得當:適當,恰當。指應當詳細和應當簡略的地方都處理得很妥當。
-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
- 無得無喪
沒有得也沒有失。
- 恬然自得
恬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 唾手而得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極容易得到的東西。
- 唾手可得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
- 陶陶自得
自己覺得快意。同「陶然自得」。
- 泰然自得
謳豬體感到不尋常的舒適的滿足。 常用來謳豬體感到不尋常的舒適的滿足點燃一支煙并把腿伸直,顯得泰然自得
- 貪得無厭
厭:滿足。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不知足
- 探手可得
探:向前伸出。一伸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不費力氣。
- 探驪得珠
驪:古指黑龍。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比喻做文章扣緊主題、抓住要領(驪:黑龍)
- 貪多務得
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 指求多而志在必得貪得務得,細大不捐。——韓愈《進學解》
- 死得其所
所:處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適的地方。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人死得有意義、有價值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毛澤東《為人民服務》
- 蜀得其龍
龍:杰出人物。蜀國得到諸葛亮。
- 是非得失
正確與錯誤,所得與所失。
- 適得其反
適:正,恰好。恰恰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 適:恰恰。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
- 十不得一
十件事中,沒有一件是成功的。比喻費很大力氣也沒有收獲。
- 勢不得已
由於形勢所迫而不得不如此。
- 詩成得袍
奪錦:相傳武則天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賞錦袍。指科舉及第或競賽優勝者。也用以稱贊文才出眾或被寵賜。
- 神色自得
臉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 神領意得
形容領悟透徹。
- 伸手可得
一伸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
- 遨翔自得
指自由自在的樣子。
-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實現。形容因實現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 百不得一
一百個里面也得不到一個。形容人或物的難得或所得極少。
- 班師得勝
班:還。軍隊出征,得勝而歸。
-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擁護;得不到眾人的好評。 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擁護;得不到眾人的好評
- 不得善終
善終: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惡人應有的壞下場。
- 不得要領
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抓不住要領或關鍵。 指沒有掌握事物的關鍵,沒抓住主要矛盾
- 不得其所
原指未得善終,后指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也指不能達到目的。
- 不得違誤
公文用語,不得違反命令,耽誤公事。
- 不可多得
形容非常稀少,很難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 形容非常稀少,難得
-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 不得不爾
爾:如此。不得不這樣。表示為環境所迫或有難言之隱而無可奈何。
- 不得而知
得:能夠。沒有辦法知道。 無從知道
- 成敗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與失敗,得到的與丟掉的。 成事與敗事,獲得與失去,形容權衡、考慮各種因素
- 春風得意
得意:揚揚自得的樣子。舊時形容考中進士后的興奮心情。后形容職位升遷順利。 原指考取進士,現在形容心情歡暢,洋洋自得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 打得火熱
形容關系十分親密。 形容關系極度密切(多指男女關系)吳二浪子現同按 察司街南胡同張家里士娼叫 小銀子的打得火熱。——《老殘游記》
- 吹彈得破
好像吹一吹、彈一彈就會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膚非常細嫩。
- 穿井得人
穿井:打井。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個勞力,卻傳說成打井時挖得一個人。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 寸利必得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須得到,不能放棄。形容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 出手得盧
盧:古時樗蒲戲一擲五子皆黑,為最勝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勝利。
- 楚弓楚得
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楚國人失去弓,又被楚國人撿得。比喻雖有得失,而無外溢。亦比喻度量狹小
- 除狼得虎
比喻除去一害又來一害。
- 得道多助
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謂有正義,就能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 得寸進尺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 得而復失
復:又,再。剛得到又失去了。
- 得尺得寸
得:取得,獲得。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 得不償失
償: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企圖開墾一塊得不償失的坡地
- 得寸思尺
得:取得,獲得。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
- 得過且過
且:暫且。只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 只要勉強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沒有長遠打算;敷衍地過日子,放任自流;也比喻工作不負責任,馬馬虎虎
- 得步進步
已進了一步,還要向前進一步。比喻野心大,貪心永不滿足。
- 得寸則寸
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 得財買放
舊指官府的衙役捕人時,收到被捕人的錢財,便私自將人放掉。
- 得君行道
舊指有才識的人得到開明君主的信任,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計劃。
- 得馬折足
指因福而得禍。
- 得窺門徑
窺: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著看;徑:路。得以找到門路。比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 得隴望蜀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既占領了隴地,又想進占蜀地。比喻貪得無厭人若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后漢書.岑彭傳》
- 得人為梟
梟:一種猛禽,引申為勝利者。以得到人才為勝利。
- 得其三昧
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 得馬失馬
指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 得人死力
死力:拚死之力。指能得到他人不顧性命地為之盡忠竭力。形容非常得人心。
- 得江山助
得到江河山川的幫助才能寫出好的詩文。比喻好的詩文是不能脫離現實的。
- 得其所哉
所:處所,環境。找到了適合於他的地方或得到理想的安置。也形容因某事而稱心快意的情緒。
- 得馬生災
指因福而得禍。
- 得意忘象
指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 得意門生
得意:稱心如意;門生: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后泛指學生。最滿意的弟子或學生。
- 得失參半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 得兔忘蹄
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
- 得勝回朝
朝:朝廷。舊指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去報功。現泛指勝利歸來。 原指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報功,后泛指勝利歸來
- 得魚忘筌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筌是用來捕魚的器具。得到了魚,就忘掉筌。比喻達到目的以后就忘了賴以成功的東西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莊子.外物》
- 得天獨厚
天:天然,自然;厚:優厚。具備的條件特別優越,所處環境特別好。 獨具特殊的優越條件,也指所處的環境特別好
- 得意洋洋
洋洋:得意的樣子。形容稱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樣子。
- 得意之作
指自己認為非常滿意的作品。
- 得休便休
休:停止。能停止就停止,適可而止,留有余地。
- 得未曾有
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 得意忘言
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說。
- 得失榮枯
指人生的獲得與喪失、興盛與衰敗。
- 得勝頭回
頭回:前回。宋、元說書人的術語。在開講前,先說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謂之「得勝頭回」,取其吉利之意。
- 得月較先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 得婿如龍
形容得到稱心如意的佳婿。
-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於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 得新忘舊
得到新的,遺忘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
- 得心應手
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 獨得之見
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的見解。
- 得意忘形
形:形態。形容高興得失去了常態。 因心意得到滿足而高興得失去常態
- 得售其奸
售:推銷,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計。
- 動輒得咎
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摘或責難。 輒:就,總是。咎:罪過。一有舉動就常常得罪或受到責備跋前躓后,動輒得咎。——唐. 韓愈《進學解》
- 反行兩得
行:行事。從反面著手行事,收到正面和反面兩種效果。
- 讀書得間
間:間隙。比喻竅門。讀書得了竅門。形容讀書能尋究竅門,心領神會。
- 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個都得適當的安排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辭》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內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漢書.東方朔傳》車開了,經過短暫的紊亂后,人們又各得其所的在自己位置上坐定下來
- 各得其宜
指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 佹得佹失
佹:出於偶然的。指得失出於偶然。也指有得有失。
- 旱苗得雨
將要枯死的禾苗得到地場好雨。比喻在危難中得到援助。
- 涸魚得水
涸轍之魚得到水。比喻絕處逢生,有所憑借。
- 患得患失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憂慮爵位的得失。后引申為一味擔心得失,斤斤計較個人的利害故患得患失,無所不為。——宋. 胡宏《好惡》
- 雞蟲得失
象雞啄蟲,人縛雞那樣的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無關緊要。
- 既得利益
指人們或集團已經獲得的,法定的某種特別權益。
- 疾足先得
比喻行動迅速的人首先達到目的。 行動快捷就能首先獲得或占有。亦作「捷足先得」
- 蛟龍得水
傳說蛟龍得水后就能興云作雨飛騰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脫困境。
- 解人難得
解人:原指通達言語或文辭意趣的人,借指知己;難得:不易得到。比喻知己難得。
- 蛟龍得雨
傳說蛟龍得水后就能興云作雨飛騰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脫困境。
- 寬嚴得體
得體:合乎分寸。寬厚和嚴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 開卷有得
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得:得益。讀書總有好處。
- 哭笑不得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尷尬。 形容既令人難受又令人發笑 看這種節目,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 利害得失
好處和壞處,得益和損失。
- 鹍鵬得志
鹍鵬:傳說中的極大的魚和鳥。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機會。
- 兩得其便
指對雙方都有好處。
- 臨財茍得
臨:面對;茍:茍且,隨便。面對錢財隨便求取,見利忘義。
- 兩得其中
中:適中。按不同的要求認為兩種相反的表現都各有道理,也都是合適的。
- 兩得其所
指對雙方都有好處。
- 買王得羊
①指想買王獻之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意為差強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畫雖然逼真而終差一等。
- 螻蟻得志
螻蟻:螻蛄和螞蟻。比喻小人得勢。
- 馬上得之
舊時比喻以武力奪取天下。
- 難得糊涂
指人在該裝糊涂的時候難得糊涂。
- 盲者得鏡
形容事物不能發揮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沒人才。
- 名不虛得
指盛名非憑空取得。
- 旁得香氣
在一旁的人也能嗅到香味。喻指無關的人,由於條件便利,同樣得到好處。
- 妙手偶得
技術高超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也用來形容文學素養很深的人,出於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作。 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語出陸游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情趣相得
情趣:性情志趣。彼此間的性情志趣投合。
- 迫不得已
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這樣。 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這樣做留在牛津,這是迫不得已的
- 七開八得
形容反反復復,十分周備。
- 青云得路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乞漿得酒
漿:淡酒,一種比酒質量差的飲料。討杯漿水喝,卻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過所要求的。
- 如魚得水
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適的環境。也比喻有所依靠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三國演義》
- 旗開得勝
剛一打開旗幟進入戰斗,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戰旗一展開就取勝,比喻一舉成功或事情一開始就取得成果人人奮勇,個個英雄,端的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關漢卿《五侯宴》
-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 語本《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德就得到仁德。喻指如愿以償 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 求死不得
形容處境險惡,痛苦之極。
- 求生不得
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千慮一得
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慮中也總會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來表示自謙。
- 求之不得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 榮辱得失
榮耀和恥辱,得到和失去。
- 情非得已
指情況出於不得已。
- 人才難得
有都能的人不容易得到。多指要愛惜人才。
- 愚者一得
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 悠悠自得
形容從容不迫,心滿意足的樣子。
- 杳不可得
沒有一點消息。
- 說得輕巧
說起來很簡單容易。
- 逐兔先得
逐:追逐。指眾人追野兔,誰先得到就歸誰所有。
- 志在必得
立志一定要獲得。形容想要得到的決心很大。
- 心得意會
會:領悟,理解。指對方沒有明說,心里已經領會。
- 一得兩便
指一種適當的舉動會帶來兩方面的好處或便當。
- 義不得辭
義:道義;得:得到;辭:推托。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 相得恨晚
認識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 得意自鳴
鳴:表達。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得意忘筌
「得」字的造詞
- 得地里
特地。
- 得卜
謂得到吉祥的卜兆。
- 得功夫
見「得工夫」。
- 得璣
德幾,德惠。
- 得第
科舉考試取中須評定等第,因稱中式為得第。
- 得度
1.合乎法度。 2.佛教語。謂得以渡過生死之海而進入涅盤境界。 3.指得到引度,披剃出家。 4.道教語。謂得道﹑成仙。
- 得負
猶得失。指優劣。
- 得解
1.獲釋。 2.猶言解悟,領會。 3.德行和才能。得,通「德」。
- 得國
1.謂獲得國家政權。 2.指執政。
- 得案
見「得按」。
- 得令
1.猶言遵命。 2.謂得勢。
- 得工夫
猶言得空兒。
- 得氣
1.謂得以逞其志氣。 2.謂適合節氣﹑時令。 3.中醫學名詞。即針感。指針刺穴位后,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
- 得巧
1.謂得其巧妙。 2.古時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月光下以五彩絲縷穿七孔針或九尾針,先成者謂之得巧。唐祖詠《七夕》詩:「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看看。」又,婦女以小蜘蛛安置盒內,次日看它結網之狀,若網絲密而圓正,亦謂之得巧。參閱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蛛絲卜巧》﹑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參見「乞巧」。
- 得籌
1.指博局中獲得籌碼。籌碼,計勝負之具。 2.金朝監稅官倍增稅課之稱。
- 得獲
獲取;捕獲。
- 得極
得中,得其宜。
- 得故子
借故,故意。
- 得彩
見「得采」。
- 得路
1.指仕途得志。 2.當道,當權。
- 得佛
成佛。
- 得果
1.佛教語。謂學佛而得到證悟。果,正果。 2.收獲果實。
- 得君
謂得到君主的信任重用。
- 得得
1.任情自得貌。語本《莊子.駢拇》:「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2.頻頻;頻仍。 3.特特,特地。 4.應諾之詞。猶言好好。 5.的確,確實。 6.恰好。 7.猶答答。作詞或詞組的后綴。 8.象聲詞。多形容馬蹄聲。
- 得寶歌
1.唐樂曲名。唐開元末,陜縣縣尉崔成甫翻俚歌《得體歌》而成。 2.唐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曲。
- 得朋
獲得同類或同道者。
- 得儁
1.俘獲敵方的猛將勇士。謂得勝。 2.謂及第。 3.謂喜獲大魚。 4.謂含意雋永。
- 得色
得意的神色。
- 得鹿
1.《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之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涂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后遂以「得鹿」指虛幻的人世富貴。 2.《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文選.班彪》「至比天下於逐鹿」李善注引《六韜》:「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
- 得喪
1.猶得失。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 2.偏指失。指喪失名利。
- 得能
這樣,如許。
- 得實
謂審案﹑察訪等得其實情。語出《史記.五帝本紀》:「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
- 得要
得其要領;抓住要點。
- 得職
1.謂獲得官職。 2.猶得所。
- 得霜鷹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蘇味道才學識度,物望攸歸;王方慶體質鄙陋,言詞魯鈍,智不逾俗,才不出凡。俱為鳳閣侍郎。或問張元一曰:‘蘇王孰賢?’答曰:‘蘇九月得霜鷹,王十月被凍蠅。’或問其故,答曰:‘得霜鷹俊絶,被凍蠅頑怯。’時人謂能體物也。」后因以「得霜鷹」比喻才俊捷悟的人。
- 得旨
1.得到圣旨。 2.得其主旨。
- 得壹元寶
古錢名。唐幹元二年史思明據洛陽時所鑄。形制略似開元通寶。亦省稱「得壹錢」﹑「得壹」。
- 得士
1.謂使士人投奔﹑歸附。亦謂得士人的心。 2.泛指獲得賢士。
- 得言
1.猶當言。 2.獲得講話的機會。
- 得輿
《易.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王弼注:「君子居之,則為民覆蔭,小人用之,則剝下所庇也。」孔穎達疏:「君子得輿者,若君子而居此位,能覆蔭於下,使得全安。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后人遂以「得輿」喻得獲庇蔭。
- 得適
猶得宜。
- 得行
謂德行流播。得,通「德」。
- 得壹
見「得壹元寶」。
- 得歲
1.謂受到歲星的照臨。古人以歲星為祥星,得歲者有福。 2.猶有年,豐收。 3.謂收成。 4.謂增長年歲。
- 得辠
見「得罪」。
- 得使
1.謂受教。 2.得用,使喚。
- 得辛
1.猶得歲。 2.猶成熟。
- 得脫
1.謂得以脫身。 2.佛教語。謂得以脫去生死之苦。
- 得位
1.謂居應有之位置。 2.謂居要職。 3.指得帝位。
- 得仙
1.成仙。 2.用作去世的婉詞。
- 得所
1.謂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適的位置。語出《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2.適當;適宜。
- 得著
猶得到。
- 得幸
1.得以親近。 2.得到皇上或權貴的寵幸。
- 得毋
見「得無」。
- 得正
謂得正道。
- 得雄
1.生男孩。 2.謂獲雄雉,傳說中以此為瑞征。
- 得姓
獲得姓氏。
- 得贏
獲利。
- 作得
猶言能做。
- 縱得
縱令,即使。
- 致得
1.致使。 2.招到。
- 知得
1.知所獲取。 2.謂彼此投契。 3.曉得。
- 中得
切合。
- 爭得
怎得。 經過努力而獲得正在設法從政府那里爭得一份養老金
- 怎見得
1.猶言怎么知道,怎么看得出。 2.猶言且看如何。
- 怎當得
同「怎當」。
- 欲得
1.貪得。 2.想要;愿意得到。 3.須要。
- 怨不得
1.猶怪不得。不能責備。 2.猶怪不得。表示明白了原因,對某種行為感到理解。
- 由得
任憑。
- 依得
1.依允,依從。 2.依照。
- 嬴得
1.落得;剩得。 2.猶博得。
- 眼看得
見「眼見得」。
- 一得
1.一點可取之處;一點長處。《晏子春秋.雜下十八》:「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后用以謙稱自己的意見或心得。 2.盡得,全得。 3.得到一件或一個。 4.一旦得以,一旦能夠。 一點收獲。得,收獲、心得,名詞。《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慮,思考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清.劉開《問說》
- 牙得
謂榫卯吻合。
- 也得
1.也可以。表示許可。 2.也可以。表示足夠。
- 休得
不得;不要。
- 曉得
明白;知道。 知曉;了解天曉得!
- 消得
1.亦作「消的」。 2.需要;須得。 3.值得;配得。 4.禁得起。 5.享受;享用。
- 顯得
表現出某種情形。
- 喜得
猶幸虧,幸喜。
- 聞得
1.聽說。 2.嗅到。
- 相得
1.相配;相稱。 2.彼此投合。 3.互相聯絡。 4.會合。 互相投合,相處得很好與公甚相得。——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 下得
1.亦作「下的」。 2.舍得;忍心。
- 天曉得
表示難以理解或無法說明。 感嘆用語,或者表示對於某些事情難以理解,或者表示有很大的委屈而分辯不清
- 說得
1.說﹔可以說。 2.說到。
- 收得
1.捕獲。 2.取得。
- 是得
猶言是好。
- 生得
生獲,活捉。
- 使得
1.行,可以。亦常用為表示同意他人意見或應答他人之詞。 2.可以使用。 3.致使。
- 舍不得
很愛惜,不忍放棄﹑離開﹑或不愿意使用﹑處置。
- 巴不得
迫切希望:巴不得明天早晨就到北京。
- 巴得
猶盼望。
- 不由得
1.亦作「不由的」。 2.不禁。 3.不容。
- 不會得
猶言不應,不可能。得,語助詞。
- 不到得
不見得。
- 不消得
用不著。
- 不道得
見「不道的」。
- 策得
猶得計。計謀得以實現。
- 不舍得
不愿意割舍;不忍心。
- 不省得
不明白。 不明白
- 到得
1.等到;到了。 2.亦作「到的」。與「不」連用,猶言至於。 3.亦作「到的」。猶言及得,算得。 4.猶倒是。
- 誕得
不正當的所得。
- 等得
能等待;等到。
- 待得
等到。
- 當得
1.應該;理所當然。 2.承受。
- 滴得
象聲詞。
- 懂得
知道(意義、做法等):懂得規矩 ㄧ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嗎?
- 調得
調和得當。
- 多得
1.謂得到的多;容易得到。 2.猶多虧。
- 惡得
見「惡垛」。
- 怪不得
表示明白了原因,對某種情況就不覺得奇怪:天氣預報說今晚有雨,怪不得這么悶熱。
- 分得
分到手。
-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詩題,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的試帖詩,因試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有「賦得」二字。亦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后遂將「賦得」視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也往往以「賦得」為題。
- 幹落得
枉然。
- 割舍得
1.舍棄。 2.拚著,豁出去。
- 甘得
貪得。
- 佹得
幾得,差不多得到。
- 荷得
承蒙;虧得。
- 恨不得
急切希望(實現某事);巴不得:他恨不得長出翅膀來一下子飛到北京去。也說恨不能。
- 檢得
查到。
- 禁得
1.亦作「禁的」。 2.猶言禁得住,禁得起。謂承受得住。
- 禁銷得
猶言能消受。
- 凈得
作為利潤掙得。如:經營餐館一年凈得八千美元。
- 虧得
①多虧:虧得廠里幫助我,才度過了難關。②反說,表示譏諷:這么長時間才借給我,虧得你還記得。
- 覺得
①產生某種感覺:游興很濃,一點也不覺得疲倦。②認為(語氣較不肯定):我覺得應該先跟他商量一下。
- 賴得
幸虧,好在。
- 闌得
拾到;撿到。
- 來不得
不能有;不應有: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
- 利得
利益。
- 料得
預測到;估計到。
- 鱳得
古縣名。
- 滅弗得
見「滅不過」。
- 落得
1.亦作「落的」。 2.得到某種結果(指壞的)。 3.樂得;甘愿去做。 結果是;總計為落得一場空
- 沒可得
猶言不能夠。
- 免不得
免不了。見「免不了」
- 免得
1.亦作「免的」。 2.以免;省得。 3.猶免除。 免去,省得多問幾句,免得走錯路
- 莫得
1.不得;休要。 2.沒有。
- 那得
怎得;怎會;怎能。
- 膩得得
形容物體給人以粘糊的感覺。
- 去得
1.猶可以。 2.可以去。
- 認得
1.能夠確定某一人或事物是這個人或事物而不是別的。 2.記得。
- 舍得
愿意付出,不吝惜。
- 不曉得
不懂、不明白,不知道,不清楚。
- 求不得
云南方言,不想看見你。不待見的意思。
- 動彈不得
一點都動不了了,不能動。
- 褻慢不得
輕慢,不莊重。
- 冒得
屬於方言,是指沒有。
- 不稀得
北方方言,指不屑,懶得,不值得,不稀罕,用不著。
- 愛而不得
兩個人彼此互相愛慕,卻是出於各種原因,不得不放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方做別人的新娘/新郎。
- 個人所得
個人從各種所得獲得的收入總合。
- 違法所得
違法所得,是指行政相對人從事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活動,即實施了國家法律、法規禁止的行為,或未履行法定義務的所獲得的利益。
- 信得及
能夠相信。
- 說得響
謂做某一件事有充分理由。
- 說得過去
大體上合乎情理﹔還能令人滿意。
- 說得起
謂值得談﹐有出息。
- 說得嘴
話說得響。
- 說得攏
能談到一塊。
- 數得著
比較突出或夠得上標準。
- 瘆得慌
形容恐怖、可怕的狀態。形容恐怖、可怕的狀態
- 奧得河
歐洲中部重要國際河流。源於捷克東部的奧得山,經波蘭等國,注入波羅的海。長903千米。流域面積12.5萬平方千米。冬季偶有冰凍。幹流通航里程在700千米以上。有運河同維斯瓦河和易北河相通。
- 保得定
擔保,肯定。
- 保得住
可繼續維持。如:只有不斷采用先進技術,才能保得住領先地位。
- 撐得住
身體強壯支持得了。 身體強壯支持得了
- 撐得慌
肚子吃得太飽了有些吃不消。 肚子吃得太飽了有些吃不消
- 吃得開
行得通;受歡迎。
- 吃得準
猜得透,估計得準。
- 吃得來
能吃;吃得慣。 能吃;吃得慣
- 吃得住
1.控制得住。 2.禁受得起;承受得住。 經受得住,能支持再重的卡車,這座橋也能吃得住
- 吃得上
1.能付得起錢吃某食物。2.即時吃飯。
- 吃得消
支持得住;受得了。 能經受得住再幹一個夜班,我也完全吃得消
- 吃得下
能吃下去。 能吃下去
- 戳得住
指處事堅定穩重,經得住考驗。如:要戳得住艱難困苦。 指處事堅定穩重,經得住考驗要戳得住艱難困苦
- 犯得著
值得(多用於反問):為這么點小事犯得著再去麻煩人嗎?
- 兜得轉
1.方言。謂有周轉回旋的余地。 2.方言。謂熟人多,行事方便。
- 對得住
對得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請問:如今那些地方官又那個真對得住綱姓?」《官場現形記》第三八回:「我替他檢了一個做官的女婿,又是年輕,又是有錢,亦總算對得住他的了。」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閉眼想想歷史上我們祖宗流血成河、伏尸蔽野的光景,我們祖宗很對得住子孫。」
- 對得起
對人無愧;不辜負:只有學好功課,才對得起老師。也說對得住。
- 趕得上
①追得上;跟得上:你先去吧,我走得快,趕得上你◇你的功課趕得上他嗎?②來得及:車還沒開,你現在去,還趕得上跟他們告別。③遇得著(所希望的事物):趕得上好天氣,去郊游吧。
- 擱得住
禁受得住:再結實的東西,擱得住你這么使嗎?
- 合得著
〈方〉上算;值得。
- 合得來
性情相合,能夠相處。 情投意合,容易相處
- 過得去
①無阻礙,通得過:這條胡同兒很寬:汽車過得去。②(生活)不很困難。③說得過去:準備一些茶點招待客人,也就過得去了。④過意得去(多用於反問):看把您累成那個樣子,叫我心里怎么過得去呢?
- 架得住
〈方〉禁得住;受得住:有的小學給學生留的家庭作業太多,孩子怎能架得住?
- 禁得起
承受得住(多用於人):青年人要禁得起艱苦環境的考驗。
- 禁得住
承受得住(用於人或物):河上的冰已經禁得住人走了。
- 靠得住
可靠;可以相信:這個消息靠得住嗎?
- 來得及
還有時間,能夠顧到或趕上:電影是七點開演,現在剛六點半,你馬上去還來得及。
- 來得早
到來的時間比即將發生、開始或結束的事物約定、固定或通常的時刻或小時早。如:今年的春天來得早。
- 買得起
有能力購買。如:按他的收入,他是買得起一輛新車的。
- 磨得開
1.臉上下得來。如:你當面挖苦人,人家臉上磨得開嗎?。2.好意思。如:她請客你不去,你磨得開嗎?。3. ∶想得通;行得通。如:這個理我磨得開,您就放心吧。
- 拿得起
能夠勝任。
- 抹得開
不顧情面,拉得下臉。
- 瞧得起
看得上;看重。如:大家很瞧得起他。
- 熱得快
液體電加熱器的俗稱。可以煮熬簡單食品。 液體電加熱器的俗稱。可以煮熬簡單食品
- 認得破
方言。看得開。
- 不得手
沒有空的意思,抽不出時間。
- 不得臥
不寐癥。
- 不得前后
大小廣失常,或耳邊不同,或遺失不禁,皆為重癥之候。
- 不得糾正
bu de jiu zheng,做錯事情然后連糾正的機會都沒有。
- 正當得體
通常指人的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經濟、政治、法律等領域中,正當指一個人的行為、要求、愿望等符合社會的政策和行為規范的要求,或者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道德上的正當指行為符合最起碼的、最低的道德要求,并不體現行為的道德價值的大小和行為者道德境界的高低。
- 贅壻得牛
隋 大業 中,張允濟 為 武陽 令,鄰縣 元城 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八九年,牛孳產至十馀頭,及將異居,妻家不與,訟累年不決。其人質於 允濟,允濟 令縛牛主,以衫蒙其頭,將詣妻家村中,云捕盜牛賊,召村中牛悉集,各問牛所從來,妻家懼被連及,指其所訴牛曰:「此是女壻家牛,非我所知。」允濟 遂發蒙曰:「此即女壻,可以牛歸之。」妻家叩頭伏罪。見《舊唐書·良吏傳·張允濟》。后以「贅壻得牛」為斷獄明決之典。宋 黃庭堅《送徐隱父宰馀幹》詩:「贅壻得牛庭少訟,長官齋馬吏爭廉。」
- 喜得龍子
非常高興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龍子'一詞一般是對長輩,富貴人家得子的尊稱。
- 玩兒得轉
有辦法;應付得了:幾十人的飯菜,你一人~嗎?
- 喜得貴子
舊時用於賀人生子。
- 優劣得所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 失而復得
指失去而后又得到。 失去而又得到
- 多勞多得
多勞動多受益,不勞動不得食。 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多勞動多受益,不勞動不得食
- 紅得發紫
形容一個人走紅,受重視到了過分的程度。 形容一個人走紅,受重視到了過分的程度,有諷刺意她仗著出身好,業務好,紅得發紫。——靳凡《公開的情書》
- 虎穴得子
比喻詩文貼切中肯。
- 夢尸得官
舊時迷信說法,夢見死尸是得官的預兆。
- 不得命
未獲允許,即推辭不掉。
「得」字的造詞
- 得虧
幸虧。 〈方〉∶幸好;虧著今天得虧沒下雨,否則我就回不了家
- 總得
必須。謂有其必要。 表示在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 必得
必須;一定要:捎信兒不行,必得你親自去一趟。
- 非得
表示必須(一般跟‘不’呼應):棉花長了蚜蟲,非得打藥(不成)ㄧ幹這活兒非得膽子大(不行)。
- 勢在必得
形容人一定要得到某事物堅定不移的氣勢。
- 下得去
猶言過得去。
- 夠得上
達到 。如:夠得上勞動模范。
- 必得其壽
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與之相應的社會地位,必然得到豐厚的俸祿,必然得到美好的名譽,必然得到長久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