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造詞


「寺」字的造詞


  • 寺字在開頭的詞語
  1. 寺卿
      九寺大卿的簡稱。漢稱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的長官為九寺大卿,以后各朝名稱略有不同。亦以泛指顯宦。
  2. 寺署
      官署。
  3. 寺人
      古代宮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閹人充任。
  4. 寺洼文化
      中國原始社會晩期的一種文化。最初發現於甘肅臨洮寺洼山,故名。主要分布在甘肅臨洮以南至會川之間洮河兩岸一帶。以馬鞍形侈口平底的陶器為基本特征,已出現銅器。年代約當於中原的周代,可能是氐﹑羌族的原始文化。
  5. 寺主
      1.主管佛寺事務的僧人。東漢時立白馬寺,有知事之名,東晉以后始稱寺主。 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稱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為名。
  6. 寺宇
      寺院。
  7. 寺院
      1.佛寺的總稱。 2.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神學院等。 指供奉神佛的廟宇,有時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
  8. 寺舍
      1.官舍。 2.僧舍。
  9. 寺監
      古時太常寺﹑光祿寺﹑將作監﹑都水監等寺﹑監兩級官署的并稱。
  10. 寺戶
      即佛圖戶。北魏時為佛寺服役的民戶。
  11. 寺觀
      佛寺和道觀。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觀。 寺和觀的統稱
  12. 寺寢
      祠廟的后殿。
  13. 寺廟
      1.佛寺的通稱。 2.指其他宗教教徒禮拜﹑講經的處所。 供奉神佛或圣賢的處所
  14. 寺丞
      官署中的佐吏。
  15. 寺壁
      寺廟壁畫。
  16. 寺臣
      宦官的別稱。
  17. 寺曹
      九卿官署。
  18. 寺庵
      僧或尼所居的寺廟。
  19. 寺印
      寺院印章。
  • 寺字在結尾的詞語
  1. 祖寺
      佛教語。指曾為祖師所居的佛寺。
  2. 騶寺
      騎從侍役。
  3. 竹寺
      竹林中的寺院。
  4. 知寺
      寺院中職事僧的一種職稱。
  5. 住寺
      漢時禁衛軍中,疲弱而不勝任軍事者留駐官署,稱為「住寺」。寺為古代官署名。
  6. 云寺
      指高山上的寺院。
  7. 云巖寺
      寺名。在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又稱虎丘山寺。今尚存五代所建云巖寺塔﹐又名虎丘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尹寺
      指宦官。
  9. 遺寺
      廢舊的佛寺。
  10. 野寺
      野外廟宇。
  11. 煙寺
      煙霧繚繞的寺廟。
  12. 瑤光寺
      北魏世宗(宣武帝)在洛陽所建的尼寺。房舍五百余間,妃嬪貴媛,多出家於此。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秀容部落首領尒朱兆攻入洛陽,縱兵大掠,時有騎兵數十入寺淫穢。此后頗有譏訕,語曰:「洛陽男兒急作髻,瑤光寺尼奪作婿。」參閱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瑤光寺》。
  13. 懸空寺
      在山西省渾源縣南恒山唐峪口西峭壁上。始建於北魏。有大小殿閣三十余座,凌空建在峭壁之上,用數十根木柱支撐,遠望如半空懸吊,故名。最高的三教殿有釋迦牟尼、阿難神像、鐵鑄韋陀及浮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興教寺
      在陜西省長安縣杜曲鎮南少陵原上﹐寺內有唐高僧玄奘葬塔。塔高五層﹐作正方形﹐底層有玄奘塑像。唐睿宗題寺額「興教」﹐故名。附近山水秀麗﹐為游覽勝地。
  15. 蕭寺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后因稱佛寺為蕭寺。
  16. 蕭帝寺
      蕭寺。
  17. 香積寺
      中國著名佛教古剎。
  18. 閹寺
      指宦官。 指宦官思逸雖身在閹寺,而性頗豪率。——《魏書.劉思逸傳》正是未到宮墻沾圣化,先從閹寺乞私恩。——《梼杌閑評——明珠緣》
  19. 仙峰寺
      寺名。在四川省峨眉縣峨眉山。古名慈延寺,一名仙峰禪院。創建於明萬歷間,清代曾重修。背負危巖,面華嚴峰,林木蔥蘢,遠離塵寰,深邃幽寂,盛夏如秋,有九老洞﹑三皇臺等名勝。
  20. 香山寺
      寺名。
  21. 鄉寺
      1.鄉村寺廟。 2.指鄉學。
  22. 霞嶼寺
      寺名。在浙江省鄞縣。
  23. 仙游寺
      寺名。在今陜西省周至縣南。隋代稱仙游宮,為隋文帝避暑行宮。唐宣宗時改建為寺。以黑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寺。南寺稱仙游寺,北寺稱中興寺。兩寺之間有仙游潭,也叫五龍潭,為唐代詩人聚游之所。
  24. 相國寺
      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內。本名建國寺,北齊天保六年建。唐睿宗時改名相國寺。
  25. 臥佛寺
      寺院名。在北京市海淀區西山北部的壽安山南麓。建於唐貞觀年間﹐初名兜率寺﹐先后更名昭孝﹑洪慶﹑壽安﹑永安等。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覺寺。因殿內有元代銅臥佛﹐俗稱臥佛寺。臥佛鑄造渾樸精致﹐體現了鑄造技術和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解放后為北京重點保護古建文物之一。參閱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臥佛寺》﹑清孫承澤《春明夢馀錄》卷六六。
  26. 詳刑寺
      官署名。即大理寺。唐龍朔二年改稱。
  27. 天童寺
      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屬禪宗。在浙江省寧波市東天童山上。東晉時建。為浙東佛教名寺。寺宇建筑規模宏偉﹐附近峰巒峻拔﹐有瀑布飛泉﹐風景清幽。
  28. 同文寺
      唐官署名。掌管諸蕃使者朝見﹑獻納等事宜。
  29. 亭寺
      驛站。寺,辦公的官署。
  30. 同泰寺
      寺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為南朝梁所建,梁武帝曾數度舍身於此。
  31. 塔爾寺
      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東北。塔爾藏語意為「十萬佛像」。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著名寺院之一。1560年於宗喀巴誕生地興建。清康熙、嘉慶時擴建成現在規模。包括大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經堂等建筑。主殿大金瓦寺,三檐宮殿式,鎏金銅瓦頂,金碧輝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2. 水寺
      臨水寺廟。
  33. 圣友寺
      中國沿海伊斯蘭教三大古寺之一。在福建泉州。據現存阿拉伯文石刻記載﹐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初年。該寺包括寺院﹑望月臺﹑祝圣亭﹑大門﹑奉天壇(禮拜堂)等石結構建筑和木塔。也稱清凈寺﹑麒麟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僧寺
      佛教寺院。
  35. 剎寺
      佛寺。
  36. 百塔寺
      寺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
  37. 白馬寺
      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建於公元68年。相傳蔡愔、秦景等在大月氏國求得佛法,并邀天竺(今印度)僧人同行,用白馬馱經迎歸洛陽,并建寺院,以白馬命名。占地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大雄殿內三尊主佛和十八羅漢像聞名於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8. 保國寺
      在浙江寧波市洪塘北面的靈山山岙。建筑依山而起,隱現於層巒迭嶂之間。寺內大雄寶殿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雖經歷代重修,未失宋時原貌,為江南罕見的木構建筑遺物。保國寺四周澗流環繞,滿山松竹參差掩映,風景秀麗,是江南名勝之一。
  39. 保圣寺
      在江蘇吳縣甪直鎮。寺創建於梁天監二年,唐至清均修建。寺內天王殿為宋代遺物,木構雖大部分為明代遺物,但還保存宋代建筑傳統的制作手法。寺內原有十八尊羅漢塑像,相傳為唐楊惠之所作,1927年寺遭大火,現僅存九尊。羅漢形態逼真,形體比例適度,刀法渾厚有力,能顯示出不同的性格特點,為我國較有代表性的塑像之一。
  40. 報恩寺
      古寺名。舊址在今蘇州市。相傳本為三國吳孫權母吳夫人所建之通玄寺。唐開元中改名開元寺。唐末毀於兵燹。后周顯德中,吳越重建寺,移唐報恩山(支硎山)之報恩寺匾額於此,遂襲其名。寺有寶塔十一級,遭火后,南宋紹興間重建,即現存之北寺塔。參閱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寺院》。
  41. 村寺
      鄉村寺廟。
  42. 城寺
      官舍。
  43. 崇圣寺
      寺名。在云南省大理西北點蒼山東麓。寺東有千尋塔,方形,中空,密檐式建筑,十六層,高69.13米,建於南詔保和時期;南﹑北各有一小塔,均八角形,實心,十層,高42.19米,建於五代。故寺亦稱「三塔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4. 大理寺
      官署名。中央司法機構。北齊定制,歷代沿置,掌司獄定刑,長官為大理寺卿。
  45. 大林寺
      廬山寺廟名。如:白樂天游大林寺詩云。——宋.沈括《夢溪筆談》。
  46. 慈恩寺
      唐代寺院名。舊寺在陜西長安東南曲江北,宋時已毀,僅存雁塔(大雁塔)。今寺為近代新建,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為太子時,就隋無漏寺舊址為母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唐玄奘自印度學佛歸國,曾住此從事佛經翻譯工作達八年之久,并倡議在寺旁建雁塔,用以收藏從印度帶回的經像。寺在全盛時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神龍始,進士登科,皇帝均賜宴曲江上,題名雁塔。雁塔今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參閱宋王溥《唐會要.寺》。
  47. 祠寺
      祠堂,寺廟。
  48. 大昭寺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公元647年始建,歷代屢有修建。面積2.15萬平方米。包括主殿、經堂、佛殿、噶廈等建筑。主殿高四層,上覆金頂,具有唐代建筑風格。大殿供文成公主由長安(今西安)帶來的釋迦牟尼鍍金銅像,配殿供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等塑像。寺前有唐蕃會盟碑等古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9. 大秦寺
      唐代所建景教寺﹐通稱大秦寺。
  50. 邸寺
      邸舍與寺院。
  51. 大相國寺
      在今河南開封市。本北齊大建國寺﹐天保六年建﹐后廢。唐為歙州司馬鄭審宅﹐旋施僧重建寺。唐睿宗以舊封相王﹐賜額改名相國寺。宋至道二年重建﹐題名大相國寺。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每月開放五次﹐為買賣貨物之大市場。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時相繼重修。明末為河沙淤沒。清順治重建﹐乾隆重修﹐題名古汴名藍。參閱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相國寺內萬姓交易》﹑宋高承《事物紀原.真壇凈社.相國寺》﹑明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十。
  52. 東林寺
      寺名。在今江西廬山。晉太元中,慧遠法師在江州刺史桓伊資助下建成。唐會昌三年寺廢,大中三年復修。宋改名太平興國寺。解放以來,經過修葺,已成為廬山古跡之一。參閱《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東林寺碑序》。
  53. 東寺
      古代東宮官署率更寺的別稱。掌宗族﹑禮樂﹑刑罰及漏刻。
  54. 貂寺
      太監的別稱。因太監的帽子以貂尾為飾,故稱。寺,寺人。
  55. 都寺
      1.太常寺的別稱。 2.寺院中統管總務的執事僧。
  56. 獨樂寺
      中國現存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在天津市薊縣城西部。相傳始建於唐代,公元984年重建。歷代屢經重修。其主要建筑有山門和觀音閣。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廡殿頂。觀音閣在山門之北,為現存最古的木構樓閣。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外觀兩層,內部連同平坐夾層共三層,歇山頂。閣中央是一直通三層的空井,置有高16米的十一面觀音塑像,造型精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7. 法門寺
      佛寺名。在陜西省扶風縣北。相傳建於東漢末年。唐代諸帝多次前往寺內迎取佛骨,至大內供養。1987年5月,在寺內寶塔的地宮中發現4枚佛謳軸利及大量珍貴文物。 古佛寺名,在今陜西省扶風縣北,建於南北朝以前,唐、宋、金、明、清歷代都進行過修整,唐代諸帝多次迎取佛骨於寺內。1987年5月,在重修磚塔時發現寶塔地宮所藏的4枚佛謳軸利及大量珍貴文物,轟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宗教界。現已正式對外開放
  58. 番寺
      喇嘛教的寺廟。
  59. 法源寺
      著名古剎之一。在今北京市宣武區。創建於唐貞觀十九年,時名憫忠寺。明正統二年重修,改稱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賜額「法源寺」。參閱《嘉慶一統志.順天府四.寺觀》。
  60. 墳寺
      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
  61. 法寺
      大理寺的別稱。泛指掌管刑獄的官署。
  62. 宮寺
      皇宮和官署。
  63. 佛光寺
      著名古建筑。在山西省五臺縣豆村的西向山坡上。現存建筑有祖師塔、大殿和文殊殿三座。其中大殿建於公元857年。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廡殿頂。殿內尚存唐代的塑像和題字。大殿是現存唐代殿堂型構架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規模最宏大的一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臺縣佛光山。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大殿於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於金天會15年。大殿、配殿還有唐幢、唐塑、壁畫、墨跡題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間的瑰寶
  64. 府寺
      1.古代公卿的官舍。 2.泛指高級官員的府邸或官署。
  65. 婦寺
      1.宮中的婦女近侍。 2.指宦官。
  66. 佛寺
      佛教的廟宇。 佛門的寺院
  67. 甘露寺
      1.寺名。在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上。相傳三國吳甘露年間建。唐李德裕加以增辟。唐盧肇有《題甘露寺》詩。 2.在陜西省華縣東南少華峰之西。唐鄭谷有《少華山甘露寺》詩。
  68. 孤寺
      孤立無鄰的寺廟。
  69. 孤山寺
      古代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寺院。
  70. 觀寺
      寺觀。
  71. 鴻臚寺
      官署名。
  72. 寒山寺
      寺名。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楓橋鎮。相傳唐詩僧寒山子曾居於此,故名。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宋嘉佑中曾改名普明禪院。
  73. 寒寺
      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74. 鶴林寺
      寺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南郊。始建於晉代,南朝宋武帝劉裕微時曾游於此。唐綦毋潛有《題鶴林寺》詩﹐宋蘇軾有《游鶴林招隱》詩。
  75. 槐宮棘寺
      三公九卿的官署。
  76. 護國寺
      北京舊寺廟名。
  77. 黃門北寺
      「黃門北寺獄」的省稱。
  78. 棘寺
      1.泛指九卿官署。 2.大理寺的別稱。古代聽訟於棘木之下,大理寺為掌刑獄的官署,故稱。
  79. 講寺
      1.佛教語。指講經說法的寺院。 2.特指區別於禪寺和律寺的「教寺」。
  80. 金山寺
      在江蘇省鎮江市西北金山上。東晉時創建。為國內佛教禪宗名寺。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金山寺即指此。
  81. 禁寺
      猶省寺。公卿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太常寺﹑鴻臚寺等。
  82. 靜安寺
      在上海市內。原名「滬瀆重玄寺」。相傳三國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始建﹐在吳淞江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靜安寺﹐嘉定九年(1216年)移今址。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
  83. 冏寺
      指太仆寺。古代官署名。掌輿馬及馬政。
  84. 九寺
      指九卿的官署。
  85. 禮拜寺
      清真寺。
  86. 隆興寺
      寺名。俗稱正定大佛寺。在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創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宋時重建后改龍興寺。清康熙年間改今名。寺內大悲閣高33米。閣中高達22米的銅制大悲菩薩像鑄於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為中國古代鑄銅藝術的杰作。寺內保存的隋代《龍藏寺碑》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7. 隆福寺
      在北京市東城區,過去每十天有四天廟會。 在北京市東城區,過去每十天有四天廟會
  88. 靈隱寺
      在杭州西湖西北之北高峰下。晉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創建﹐慧理以為「佛在世日﹐多為仙靈之所隱」,因建寺名「靈隱」。唐會昌年間曾毀﹐五代時吳越國王錢俶命高僧王延壽主持擴建﹐規模宏大﹐盛極一時。元至正十九年毀於兵事。后歷經明清六次毀﹑建﹐清康熙時曾改名云林寺﹐現存大殿是清代遺物。解放后又經兩次大修。該寺為我國禪宗十剎之一。寺前有飛來峰﹑冷泉亭等勝景﹐為西湖游覽勝地。
  89. 靈巖寺
      1.在江蘇省吳縣靈巖山。寺址原為春秋時吳王夫差館娃宮遺址。為中國佛教凈土宗著名道場之一。 2.在浙江樂清雁蕩山靈巖峰。宋太平興國中建。
  90. 龍興寺
      寺名。原名「皇覺寺」。在安徽省鳳陽縣城東北。為明太袓朱元璋削發為僧處。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今名。寺內有第一山亭等勝跡。
  91. 龍華寺
      寺名。在今上海市龍華鎮。唐嗣圣四年(公元704年)興建,后歷經興廢,現寺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龍華塔。
  92. 龍藏寺
      1.寺名。
  93. 龍門寺
      寺名。后魏熙平元年建。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為游覽勝地。
  94. 龍井寺
      寺廟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山地中。歷史悠久。寺內有井,稱為龍井,寺因以得名。
  95. 南禪寺
      在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李家莊西側。寺坐北向南,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大佛殿內無柱,只用兩根通長的四椽栿承載著上部屋架。創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我國現存已知最古的木構建筑物。殿中十七尊塑像﹑佛座以及石塔﹑石獅等都是我國唐塑中的佳作。1974年進行了維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6. 南山寺
      1.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開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內大雄寶殿巍峨莊嚴。東殿凈業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筍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彌陀佛。寺內還有一只大銅鐘,系元朝延佑年間鑄造。又有來自印度的《貝葉經》和頒自清廷的《全藏經》等珍貴文物。 2.在廣西貴縣南山公園內。建於北宋。宋太宗賜御書,宋仁宗題:「景佑禪寺」額匾。元文宗即位削壁,雜樹間生,傳南山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覽貴縣全城風光。 3.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山西省東北部五臺山臺懷鎮南三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
  97. 南普陀寺
      在福建廈門市五老山下。始建於唐代,初名普照寺,清康熙年間,靖海將軍施瑯重建,改名南普陀,自是成為閩南佛教勝地。
  98. 內寺
      1.設在宮中的寺院。 2.指宦官。
  99. 尼寺
      1.尼姑所住的寺院。 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
  100. 破山寺
      佛寺名。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后禪院》詩。
  101. 清真寺
      阿拉伯文masjid的意譯,音譯「麥斯吉德」,意為「禮拜的場所」,亦稱「禮拜寺」。伊斯蘭教舉行宗教儀式、傳授宗教知識的寺院的統稱。早期清真寺(7-10世紀)是一個祈禱用的周圍有廊的露天大院。后各國清真寺結合地方建筑傳統各有特色。主要建筑有禮拜殿、沐浴室、講堂、阿訇和學生的生活用房,以及邦克樓、望月樓等。祭壇設於禮拜殿內背向麥加的墻上,以示跪拜朝向。
  102. 青龍寺
      古寺名。是中國唐代密宗的根本道場﹐日本真實宗的發源地。初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本名靈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龍寺。遺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郊鐵爐廟村北高地上。
  103. 三巖寺
      在麗水,有兩個三巖寺。
  104. 東竹林寺
      噶丹東竹林寺,坐落在德欽縣奔子欄鄉書松村南永幹頂東坡上,距中甸縣城約105km,距鄉駐地奔子欄23km,滇藏公路從寺后橫穿山腰而過,汽車可直達寺內,且常年四季通行無雪阻。
  105. 興國寺
      位於河南省浚縣,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年間。
  106. 云悟寺
      云悟寺建於紫巖山之主峰,海拔1500米,因其高峰插天,云霧常繞,因而以云霧寺名之。寺前有白沙溝,后枕風嶺,玉屏纏繞;寺左有棋盤石、望鄉臺、玉香屏:右有月亮石、老虎寺;寺周古柏老杉,翠竹叢林,清秀密藏,寂靜幽深,時有密云環繞,恍如身在云霄。晴日遠眺綿竹平原,沃野千里。
  107. 仁江寺
      青山寺之意,坐落在木里與永寧的交接處的仁江山間,今天的屋腳鄉境內。
  108. 寶華寺
      修覺寺上行二百米,便是建於明代萬歷年間的寶華寺,與大佛巖頭的紀勝亭相望。
  109. 韓英寺
      在東鄉聚居區到處可以看到高高聳立的清真寺,它遍布各個山莊。
  110. 科榮寺
      科榮寺位於暹粒西南方向約12公里處,在洞里薩湖的北端。
  111. 圓通禪寺
      福建龍巖圓通禪寺,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東北部天宮山。
  112. 道場寺
      道場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東晉時期,與廬山東林寺共為中國南方佛教的中心。
  113. 庵寺
    1. 破瓦寺
        破瓦寺坐落於西藏甘孜地區海拔四千三百米處地深山里,長年冰雪封山,道路崎嶇不平,種植幾乎不能,采購特別不易。
    2. 天皇寺
        位於四川彭山縣謝家鎮天廟村東南,西出眉山市彭山縣縣城約8公里。
    3. 茂松寺
        新佛教被廣泛推廣的鐮倉時代,在西宮市有凈土宗的凈橋寺、凈土真宗的教行寺。
    4. 禪智寺
        禪智寺又叫上方禪智寺、上方寺,又名竹西寺,故址在揚州東門外月明橋北。
    5. 云霧寺
        云霧寺位於勉縣東北角、漢中的西北角,距漢中約57公里。
    6. 魯倉寺
        藏語稱「魯倉講修興善洲」,又因系尼爾倉活佛所建寺院,亦稱「尼爾講修興善洲」。
    7. 木門寺
        木門寺位於廣元市之東90公里的旺蒼縣木門鎮,地處旺蒼、南江、巴中、蒼溪四縣交界處,古時是利州通往巴州的必經要道。
    8. 海潮寺
        海潮寺在今貴陽海關處,祭祀貴州巡撫王三善。
    9. 西明寺
        西明寺原為唐長安城隋權臣楊素宅,占延康坊四分之一,面積12.2公頃。
    10. 雁峰寺
        該寺開山祖師為宏宣法師,著名方丈有紹康和尚。
    11. 壬生寺
        壬生寺位於日本京都市中京區壬生梛宮町。
    12. 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今市區丹鳳南路尹公橋東北側。
    13. 順心寺
        佛教寺院。
    14. 拉布寺
        藏語稱「嘎登郭囊謝舟派吉楞」,意為「具喜顯密講修興旺洲」。
    15. 獨阜寺
        距離安徽省太湖縣新城約50里的小池鎮紅旗村境內有一座名山,叫獨阜山。
    16. 觀山寺
        觀山寺群位於高州市之西的觀山上,觀山東臨鑒江,南對南宮嶺,山清水秀,風景迷人。
    17. 拉稍寺
        拉稍寺位於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又名大佛崖。
    18. 鷲峯寺
        鷲峯寺寺名。
    19. 須彌寺
        在我國廣柔的大地上,凡名山必建有佛寺禪院。
    20. 杓哇寺
        「杓哇賢哲洲」,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21. 文昌寺
        位於四川省覆岳縣周禮鎮,座東向西,距縣城四十五公里,距內江四十公里,初名文昌宮,供奉文昌帝君,為學子祈禱膜拜之所。
    22. 鐵爐寺
        鐵爐寺位於湖南省長沙縣撈刀河鎮漢回村,距離長沙市十五華里,始建年代不詳。
    23. 津良寺
        「津良寺」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郊區。史料記載:田野材料:長子境內有河曰「嵐河」,濁漳支流也。《水經注·漳水》、《魏書·地形志》、馬端臨《文獻通考》均有記載。
    24. 稍麻寺
        禮拜小寺的通稱。
    25. 弘恩寺
        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竇店鎮望楚村西。
    26. 虎窟禪寺
        道光九年老東阿縣志載,原名虎窟寺。
    27. 中天竺寺
        在浙江杭州西湖西面,在天竺山和靈隱寺之間,有三座天竺寺。
    • 寺字在中間的詞語
    1. 佑國寺塔
        北宋時建筑。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塔底直徑10.24米,高57.34米,全部用磚砌成,壁內外用鐵色琉璃磚包砌,故又稱鐵塔,是現存最早的琉璃塔。
    2. 修定寺塔
        修定寺在安陽縣城西北清涼山南麓。修定寺創建於北魏,后屢有興廢,今僅存唐建方塔。塔之四壁由模制浮雕磚鑲嵌而成,上部為垂幛瓔珞,其余部分為菱形方格,內有青龍﹑白虎﹑真人﹑武士﹑金剛﹑力士﹑寶象﹑侍女﹑胡人﹑童子﹑天馬﹑猛獅等各種圖案。制作精細,玲瓏剔透,形象生動逼真,是少見的藝術珍品。
    3. 北寺塔
        原名報恩寺塔。在江蘇蘇州市舊城北部北寺內,為蘇州名勝。相傳為三國孫權之母吳夫人建造,現存建筑是南宋紹興年間所重修。八面九層,可供登臨。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樓閣式磚木結構古塔。
    4. 北寺獄
        東漢黃門署屬下的監獄。主鞫禁將相大臣。因署在宮省貢﹐故名。
    5. 化度寺碑
        全稱「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伯藥撰,歐陽詢書,貞觀五年刻。原石宋已斷缺,敦煌石室曾發現宋以前拓本。此碑書法醇古,豐腴悅澤,筆力雄渾,法度嚴整。清翁方綱對此碑評價極高,認為《化度寺碑》勝於《九成宮碑》,為歐陽詢著名的代表作品。
    6. 金陵寺崗
        因此處古建有金陵寺而得名。
    7. 許明寺鎮
        許明寺鎮位於長江北岸,與墊江、忠縣接壤,距縣城64公里,有豐都「北大門」之稱,是豐都目前踞重慶最近的鄉鎮。
    8. 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於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城南門內西側,始建於北魏,后存為遼代重建物。
    • 包含寺字的成語
    1. 古寺青燈
        古寺:年代久遠的寺廟;青燈:以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其光發青。形容虔誠修行者生活的凄苦與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