傖造詞
「傖」字的造詞
- 傖輩
晉南北朝時,南人譏北人粗鄙,蔑稱傖輩。《南史.文學傳.丘靈鞠》:「靈鞠不樂武位﹐謂人曰:‘我應還東掘顧榮冢。江南地方數千里﹐士子風流皆出此中。顧榮忽引諸傖輩度﹐妨我輩涂轍﹐死有余罪。’」後用以泛指粗鄙淺陋的人。
- 傖鄙
粗俗。
- 傖才
平庸鄙俗之輩。
- 傖楚
1.魏晉南北朝時,吳人以上國自居,鄙視楚人粗傖,謂之「傖楚」。因亦用為楚人的代稱。 2.指楚地方音。 3.北方人對南方人的蔑稱。 4.粗俗。
- 傖兒
粗蠢的童仆。
- 傖歌
指南北朝時期北地樂府民歌。
- 傖荒
晉南北朝時,南人譏北地荒遠﹑北人粗鄙,故稱。《宋書.杜驥傳》:「晚渡北人﹐朝廷常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每為清涂所隔﹐坦以此慨然。」又《劉勔傳》:「臣竊尋元嘉以來﹐傖荒遠人﹐多幹國議﹐負儋歸闕﹐皆勸討虜。」後用以泛指荒遠僻陋之地。
- 傖劣
粗劣。
- 傖陋
淺陋鄙俗。
- 傖靡
鄙俚淫靡。
- 傖儜
1.雜亂貌。2.粗野貌;粗惡貌。
- 傖奴
1.原籍為北土的奴仆。 2.指奴仆。常用作斥罵語。 3.平庸鄙俗之輩。
- 傖氣
粗魯的習氣。
- 傖攘
紊亂貌。
- 傖語
指鄙俚的文辭。
- 傖重
謳證音粗重宏亮。
- 傖子
1.晉南北朝時,南人對北人或南渡北人的蔑稱。 2.指鄙陋的庸人。
- 傖獰
雜亂的樣子和粗惡的樣子。
- 傖夫俗吏
是粗野庸俗的人和官吏,出自於錢鐘書《圍城》三。
- 寒傖
同‘寒磣’。
- 荒傖
鄙賤粗野;鄙賤粗野之人。六朝時南人常用以指北人。
- 狂傖
狂妄粗鄙。
- 老傖
1.詈詞。謂粗野之人。 2.無賴相呼之稱。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自鎮江而下,浙閩沿海之地,無賴相呼曰老傖。」
- 貧傖
1.貧賤的人。 2.貧賤。
「傖」字的造詞
- 傖夫
指貧賤的粗漢。
- 傖父
晉南北朝時,南人譏北人粗鄙,蔑稱之為「傖父」。《晉書.文苑傳.左思》:「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云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昨有一傖父來寄亭中﹐有尊貴客﹐權移之。」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南朝謂北人曰‘傖父’﹐或謂之‘虜父’。」清吳偉業《送周子俶張青雕往河南學使者幕》詩之三:「二陸來江左﹐三張入洛中……傖父休輕笑﹐吳儂雅自雄。」後用以泛指粗俗﹑鄙賤之人﹐猶言村夫。
- 傖俗
1.指北人粗鄙的習俗。 2.粗俗鄙陋。 粗俗范博文向來的議論——傖俗的布爾喬亞不懂得至高至上神圣的藝術云云,倏地又兜上了 吳蓀甫的記憶。—— 茅盾《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