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造詞


「傳」字的造詞


  • 傳字在開頭的詞語
  1. 傳燈
      1.亦作「傳鐙」。 2.佛家指傳法。佛法猶如明燈,能破除迷暗,故稱。 3.指佛像前或人將死時腳后的長明燈。
  2. 傳車
      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
  3. 傳承
      更替繼承。
  4. 傳鈔
      見「傳抄」。
  5. 傳唱
      1.猶言高聲傳講。 2.傳布歌唱。
  6. 傳代
      1.亦作「傳袋」。舊時婚俗,新婦進入大門的儀式。新婦輿轎臨門,男家以袋鋪地,新婦踏在上面進門,取傳宗接代的吉兆。亦有用褥或席鋪地的,故又稱「傳席」﹑「轉席」。 2.代代相傳。 傳世
  7. 傳乘
      轉乘他車。
  8. 傳抄
      1.亦作「傳鈔」。 2.輾轉抄寫。 3.特指依原本抄寫。 傳遞抄寫
  9. 傳鐙
      見「傳燈」。
  10. 傳達
      ①轉達;把一方的意思轉告給另一方:傳達會議精神。②指在機關、學校、工廠的門口管理登記和引導來賓的工作:傳達室。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人:他是我們學校的老傳達。
  11. 傳道
      1.轉述;傳說。 2.指傳說之事。 3.儒家謂傳授圣賢之道。 4.指宗教家宣傳教旨。
  12. 傳遞
      1.傳送;輾轉遞送。 2.特指考試時以紙片等私遞作弊。
  13. 傳禪
      轉讓帝位。
  14. 傳喚
      公安、司法機關通知訴訟當事人或其他特定人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到案的措施。須出示有關的證明文件。
  15. 傳經
      1.傳授經學。 2.今喻指傳授經驗。 3.中醫稱傷寒病的變化過程。
  16. 傳見
      召見。
  17. 傳令
      傳達命令。 下達文件通知和命令傳令嘉獎
  18. 傳槽病
      馬的傳染病。多用為詈詞。
  19. 傳雞
      俗謂雞生傳染病后,蔓延開來。
  20. 傳警
      1.古代禮儀,帝王車駕啟行時,左右侍者傳聲,以示警清道,叫作傳警。 2.傳遞警報。
  21. 傳播
      ①散布開去:傳播技藝|借助現代化通訊設備,信息得以及時地廣泛地傳播。②人與人或群體之間借助於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直接或間接地傳遞信息、情報、意見、感情等的過程。是與人類同時產生的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傳播工具和方式。
  22. 傳梆
      古官衙中敲擊梆子,用以傳報或集散人役。
  23. 傳缽袋
      猶傳衣缽。謂繼承祖業。
  24. 傳拜
      唐宋風俗,謂因人在遠方或深閨中,使人代拜見,以示敬意。
  25. 傳名
      傳播而聞名。 名聲遠揚,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26. 傳馬
      驛站所用的馬。
  27. 傳話
      把一方的話傳到另一方。 把某人的話轉告給其他人
  28. 傳紀
      正史記述人物的兩種體裁「紀」和「傳」的合稱。亦泛指史傳。
  29. 傳令兵
      舊時服侍上級軍官傳送他的命令的士兵;亦指勤務兵,衛生兵,照看病房或做其他協助工作的士兵。 舊時服侍上級軍官傳送他的命令的士兵;亦指勤務兵,衛生兵,照看病房或做其他協助工作的士兵
  30. 傳案
      猶傳訊。
  31. 傳集
      傳命召集。
  32. 傳布
      傳播。 傳揚;散布傳布好消息,和平的好消息
  33. 傳本
      流傳於世間的版本。
  34. 傳流
      1.流傳。 2.指傳說。
  35. 傳報
      通報。
  36. 傳杯
      謂宴飲中傳遞酒杯勸酒。
  37. 傳媒
      傳播媒介(指廣播、電視、報刊等)。 傳播媒介(指廣播、電視、報刊等)
  38. 傳命
      傳達命令。
  39. 傳板
      敲擊懸板等以傳報或發號令。
  40. 傳箋
      謂《詩經》的注解。《詩經》注有漢毛公傳與鄭玄箋。清馬瑞辰有《毛詩傳箋通釋》。
  41. 傳話筒
      見「傳聲筒」。
  42. 傳遽
      1.傳車驛馬。亦指乘傳車驛馬的使者。 2.猶言供役使,奔走。
  43. 傳敏
      機敏。
  44. 傳留
      留傳,存留。
  45. 傳看
      傳遞著觀看。
  46. 傳筆夢
      南朝梁紀少瑜曾夢見陸倕把一束青鏤管筆送給他,從此,文章大進。又南朝梁江淹晩年夢郭璞索還五色筆,自后為詩絕無美句。俱見《南史》本傳。后人因以「傳筆夢」為文思精進之典。
  47. 傳餐
      1.傳送食物。 2.泛指開飯。
  48. 傳棒
      即接力棒。接力賽跑時用的短棒,用木料或金屬等制成。
  49. 傳令鐘
      又稱「車鐘」。分設於駕駛臺或機艙內的一種裝置。船上駕駛人員用以向機艙傳達主機運轉命令和機艙人員回報該命令執行情況。有機械和電力等傳動方式。
  50. 傳湌
      見「傳飧」。
  51. 傳化
      1.中醫謂病邪轉移變化。 2.輸送轉化。
  52. 傳箭
      1.傳遞令箭。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起兵令眾,以傳箭為號。 2.引申為傳令。 3.報時。古用銅壺滴漏計時,看水平面箭上的刻度,即知時刻。
  53. 傳票
      1.傳喚與案件有關人員到案的憑證。 2.會計工作中據以登記賬目的憑單。 出庭的預先通知;法院特定程序及訴訟開始時發出的書面通知;會計工作中據以登記賬目的憑單
  54. 傳戒
      佛教謂向信徒傳授戒律,舉行受戒儀式。參見「五戒」﹑「八戒」﹑「十戒」。
  55. 傳授
      教給別人(知識、技藝等):傳授經驗。
  56. 傳空
      猶舉白。謂飲酒盡,以空杯示人。
  57. 傳繼
      繼承。
  58. 傳吏
      傳舍的官吏。
  59. 傳漏
      報時。古以壺漏計時,故稱。
  60. 傳真電報
      利用光電效應,通過有線電或無線電裝置把照片﹑圖表﹑書信﹑文件等的真跡快速傳送到遠方的一種通訊方式。亦省稱「傳真」。
  61. 傳聞異詞
      見「傳聞異辭」。
  62. 傳鑼
      打鑼通告或召集人眾。
  63. 傳摹
      摹拓;傳寫臨摹。
  64. 傳形
      1.畫像。 2.依原形仿制。
  65. 傳癖
      晉杜預喜愛《左傳》,著有《春秋左傳集解》等。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嘗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預對曰:「臣有《左傳》癖。」事見《晉書.杜預傳》。
  66. 傳疏
      指詮釋經義的文字。傳以釋經,疏以推演傳義。
  67. 傳檄
      傳遞征召、曉喻、聲討的文書。
  68. 傳人
      能繼承學業或道德并傳於后世的人:一代傳人。
  69. 傳粉
      又稱「授粉」。成熟的花粉從雄蕊花藥中散出后,傳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有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兩種方式。多數植物是異花傳粉,因傳粉媒介不同,又可分風媒、蟲媒和水媒等。
  70. 傳信
      1.謂把確信的事實傳告於人。 2.傳遞消息。
  71. 傳番
      命令。
  72. 傳心
      1.佛教禪宗指傳法。初祖達摩來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謂法即是心,故以心傳心,心心相印。見唐希運《傳心法要》。 2.指儒家的道統傳授。
  73. 傳聲筒
      1.亦稱「傳話筒」。 2.用以提高音量的圓錐形話筒。 3.喻指只會傳達別人的話,自己卻毫無主見的人。 4.猶言小廣播,謂私下傳播不該傳播的或不可靠的消息。
  74. 傳書鴿
      即信鴿。經馴養可以傳遞書信的鴿子。
  75. 傳衣
      謂傳授師法或繼承師業。
  76. 傳譯
      轉譯,翻譯。
  77. 傳嚷
      猶聲張。
  78. 傳首
      傳送首級;被殺頭。
  79. 傳錫
      謂佛門師徒相傳授。錫,指錫杖。
  80. 傳法
      1.佛教謂師徒以佛法相傳授。 2.泛指以學問﹑方法相傳授。
  81. 傳染病學
      研究傳染病在人體內發生、發展、轉歸的原因和規律,以及傳染病的早期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從而促使病人恢復健康,進而控制傳染病在人群中傳播的科學。
  82. 傳舍
      1.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 2.借指今旅館﹑飯店。
  83. 傳送帶
      1.工廠﹑礦山﹑建筑等部門輸送材料﹑機件﹑成品的裝置。有固定式和可移式之分。 2.特指裝置上的輸送皮帶。
  84. 傳聲器
      俗稱話筒﹑麥克風,舊稱微音器。一種把聲音轉換為相應的電信號的器件,廣泛用於電話﹑廣播﹑錄音和擴音設備中。
  85. 傳襲
      傳授承襲。
  86. 傳掌
      繼承掌管。
  87. 傳說
      民間文學的一種。是對民間長期流傳的人和事的敘述。內容有的以特定的歷史人物、事件為基礎,有的純屬幻想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
  88. 傳食
      輾轉受人供養。《孟子.滕文公下》:「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西京雜記》卷二:「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歡心,競致奇膳。」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羅隱》:「自以當得大用,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萬年傳》:「暮楚朝秦,傳食中土,以剽掠為生。」章炳麟《箴新黨論》:「藩鎮日強,自帝其部,非傳食幕府,則不足以釣名。」一說傳讀zhuàn,為客舍之意。傳食,謂止息於諸侯客館而受其飲食。參閱清焦循《孟子正義》。
  89. 傳呼
      1.傳聲呼喊。 2.謂口語相傳。 3.傳喚。 通知受話人去接電話傳呼電話
  90. 傳動帶
      機器上傳動的環形帶,套在兩個皮帶輪上,多用牛皮或線蕊橡膠制成,通稱皮帶。
  91. 傳夜
      猶巡夜。
  92. 傳志
      文體名。即傳記。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或書籍。
  93. 傳貂
      謂因父輩功績受蔭為官。貂,貂尾,為古代顯官的冠飾。
  94. 傳動
      把動力從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傳動方式有機械傳動﹑液壓傳動﹑電力傳動等。
  95. 傳芳
      流傳美名。
  96. 傳問
      1.輾轉打聽。 2.傳訊。
  97. 傳染期
      感染傳染病的人或動物能將該病傳染給別的人或動物的時期。
  98. 傳惹
      傳染。
  99. 傳訛
      傳聞非實。
  100. 傳著
      謂將明顯確實之事傳示於人。
  101. 傳政
      1.傳授政權。 2.指傳揚於后世的政績。
  102. 傳鼓
      擊鼓通報。
  103. 傳房
      即傳達室。亦指傳達室的工作人員。
  104. 傳統邏輯
      亦稱「普通邏輯」。不同於數理邏輯的形式邏輯。它創立於古代,不斷豐富發展而沿用迄今,故稱。
  105. 傳玩
      傳遞觀賞。
  106. 傳世古
      指未曾埋入地下而流傳人間的古銅器。
  107. 傳奉
      明代不由吏部銓選,而由太監視進呈珍異的多寡,以諭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
  108. 傳館
      驛站客舍。
  109. 傳衍
      繼承延續。
  110. 傳訊
      命令與案件有關的人到案受訊問。 將與案件有關的人員傳告到法庭或公安局詢問、審訊
  111. 傳讀
      傳授句讀。
  112. 傳殺
      棒、壘球運動術語。指防守隊員把球傳到壘上,將跑壘員殺出局。
  113. 傳賢
      謂將帝王之位傳給賢能的人。古史傳說夏禹以前帝王都是舉賢以自代。儒家以傳賢與傳子為統治者傳移王位的兩種方式。
  114. 傳真
      一種傳送文字、圖表、照片等圖像的電報通信方式。發送時將原件放在傳真發送機上,通過機械或光電掃描方法,將畫面上黑白深淺不同的圖像變換為強弱不同的電信號送至對方。對方的傳真接收機收到圖像電信號,通過電光逆變換過程復制出原件的副本。分傳真電報、真跡電報和相片電報等數種。
  115. 傳奉官
      指因傳奉而獲任命的官吏。
  116. 傳告
      傳達;轉告。 傳語、轉告以使他人知道互相傳告奔走傳告傳告喜訊
  117. 傳信牌
      古代軍中傳遞文件所用的牌,簡稱信牌。
  118. 傳言
      1.出言;發言。《儀禮.士相見禮》:「凡言非對也,妥而后傳言。」鄭玄注:「傳言,猶出言也。」一說等人說完接續而言。 2.傳令;傳話。 3.流言;流傳的話。 4.指諺語。
  119. 傳歌
      1.傳送歌聲。 2.傳授歌曲。
  120. 傳飯
      傳命開飯。
  121. 傳致膠
      阿膠的別名。
  122. 傳發
      1.傳令出發。 2.傳遞發付。
  123. 傳觴
      宴飲中傳遞酒杯勸酒。
  124. 傳意
      傳達思想內容或情意。
  125. 傳影
      畫像。
  126. 傳法院
      宋代翻譯佛經的機構。太平興國五年於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建譯經院,八年改為傳法院。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庫務職局》﹑《宋會要輯稿.道釋.傳法院》。
  127. 傳素
      高潔的情操傳誦於眾。
  128. 傳序
      謂父死子繼,世代相傳。
  129. 傳簽
      謂傳令,發令。簽,舊時官府的簽票。
  130. 傳嘴
      傳話。
  131. 傳繕
      抄寫。
  132. 傳世
      1.留傳於后世。 2.子孫世代相繼。
  133. 傳誦
      1.流傳誦讀。 2.謂輾轉流傳稱道。 傳揚稱頌傳誦一時
  134. 傳胤
      謂傳受統嗣;繼承帝位。
  135. 傳聞
      非親見親聞,而出自他人的轉述。亦指所傳聞的事。
  136. 傳運
      傳遞運輸。
  137. 傳賞
      1.謂給予賞賜。 2.流傳欣賞。
  138. 傳庚
      舊時謂訂婚時交換年庚帖。
  139. 傳示
      1.留傳示知;傳達告知。 2.口信;書信。
  140. 傳甘
      見「傳柑」。
  141. 傳符
      通行的符信。
  142. 傳矢
      即傳箭。
  143. 傳種
      1.猶傳染。 2.繁殖后代。 動植物繁衍后代養馬要選擇優良的品種來傳種
  144. 傳揚
      傳播,宣揚。 傳播開去
  145. 傳嬗
      遞相授受。
  146. 傳受
      1.傳述與承受。謂教與學兩方。 2.謂向他人學習。 3.指教授他人。
  147. 傳燭
      即傳火。
  148. 傳行
      1.頒行。 2.流傳通行。
  149. 傳寫
      1.傳抄,轉抄。 2.臨摹。 輾轉抄寫;傳抄競相傳寫
  150. 傳業
      傳承家業或傳授學業。
  151. 傳統集郵
      集郵的一個類別。收集某一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發行的郵票。主要研究郵票本身的各種特征,如郵票的發行歷史及其版別、齒孔、紙張、水印、背膠、刷色和所蓋郵戳等。一般以收集新票、舊票、實寄封、變體票、郵票印刷樣張等為內容。
  152. 傳坐
      見「傳座」。
  153. 傳敘
      人物的傳記。
  154. 傳頌
      1.指被傳揚稱頌之事。 2.傳揚歌頌。 傳播頌揚全村人傳頌著他英勇救人的事跡
  155. 傳重
      古謂以喪祭及宗廟之重責傳之於孫。古代宗法嚴嫡庶之別,若嫡子殘疾死亡,或子庶而孫嫡,即以孫繼祖。由祖言之,謂之傳重,由孫言之,謂之承重。
  156. 傳詁
      解釋經籍的文字。
  157. 傳觀
      傳遞著觀看。
  158. 傳宰
      管理驛站的小官。
  159. 傳湯
      猶燒灼。
  160. 傳統詞類
      傳統的按詞所表示的意義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而區分的詞的類別。 傳統的按詞所表示的意義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而區分的詞的類別
  161. 傳帖
      1.指下達的文書。 2.指下達文書。
  162. 傳戰
      轉戰。
  163. 傳詔童
      小太監。
  164. 傳詔
      1.傳達詔命。 2.傳達詔命的官員。
  165. 傳習
      接受師傳并進行溫習訓練。語出《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傳授與學習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166. 傳卮
      傳杯。
  167. 傳聲
      1.傳播聲音。 2.謂傳播聲威。 3.傳達語言。 用傳聲器傳送聲音
  168. 傳座
      1.亦作「傳坐」。 2.古人在年后相邀鄰里飲宴稱傳座。
  169. 傳衣缽
      謂傳授佛法。衣,袈裟;缽,食具。佛教禪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缽相傳,作為傳法的信證,六祖以后不再傳。后亦泛稱師徒傳授繼承。
  170. 傳謠
      傳布謠言。 傳布謠言
  171. 傳遺
      留傳。
  172. 傳置
      1.驛站。 2.指驛站轉運。
  173. 傳烽
      點燃烽火,逐站相傳,以報敵情。
  174. 傳統文化
      在一個民族中綿延流傳下來的文化。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體現在有形的物質文化中,也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性、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
  175. 傳疑
      謂將自己認為有疑義的問題如實告人。亦謂傳授有疑義的問題。
  176. 傳拓
      流傳和模拓。
  177. 傳鬻
      轉賣。
  178. 傳國寶
      即傳國璽。
  179. 傳香
      1.佛教語。傳戒。 2.佛教語。行香。謂行法事時持香繞行道場。
  180. 傳語
      傳話。
  181. 傳風
      見「傳諷」。
  182. 傳送
      傳遞解送;傳遞輸送。
  183. 傳飧
      1.亦作「傳湌」。 2.傳送食物。
  184. 傳祚
      1.謂流傳后世。 2.帝位相傳。
  185. 傳質
      謂致送禮品。
  186. 傳婿硯
      一傳世古硯名。
  187. 傳感
      非感覺器官的一種正常感覺活動,臆測為從一段距離外接受到與感覺印象相似的一種印象。 非感覺器官的一種正常感覺活動,臆測為從一段距離外接受到與感覺印象相似的一種印象
  188. 傳世之寶
      流傳於后世,可子孫后代相繼。
  189. 傳承人
      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沿襲的個人或群體(團體)。
  190. 傳家之寶
      就是家族里面具有經濟價值或者紀念價值的東西。
  191. 傳統農學
      傳統農學起源於公元五六千年前,是指封建時期以農為主、以畜牧業為輔的農學體系。
  192. 傳出神經
      把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傳到各個器官或外圍部分的神經。也叫運動神經。
  193. 傳藝
      傳授技藝:收徒~。
  194. 傳變
      中醫學中病邪或病變的傳移、演變。
  195. 傳續
      繼承;延續(多用於抽象事物):~學術精神。
  196. 傳度
      道教儀范名詞,指奉道者正式入道的儀范。
  197. 傳錄
      chuán lùㄔㄨㄢˊ ㄌㄨˋ轉抄,傳抄。
  198. 傳福音
      指:1、基督教指耶穌的話及其門徒傳布的教義。 2、指有益於眾人的好消息。
  199. 傳家寶
      家庭里世代相傳的寶貴物品。 艱苦樸素的作風是勞動人民的~。
  200. 傳真機
      利用傳真技術傳送和接收照片、圖表、書信、文件等真跡的設備。
  201. 傳衣鉢
      謂傳授佛法。衣,袈裟;缽,食具。佛教禪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缽相傳,作為傳法的信證,六祖以后不再傳。后亦泛稱師徒傳授繼承。《宋史·范質傳》:「﹝ 質 ﹞舉進士時,和凝 以翰林學士典貢部,覽 質 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鉢’。」宋 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引 馮當世《贈彭器資詩》:「當時已自傳衣鉢,羞媿猶為食肉僧。」
  202. 傳輸線
      傳送電能和電信號等的導線。 如傳送電力的輸電線、有線通信的電纜和無線電發射機與天線的連線。
  203. 傳壻硯
      一傳世古硯名。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二:「 元獻 有古硯一,奇甚, 王氏 舊物也。諸女相授,號傳壻硯。」
  204. 傳尸穴
      經外奇穴名。
  205. 傳神格
      傳題里神,不拘字意。
  206. 傳食律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中的三條。
  207. 傳真紙
      傳真紙全部在國內分卷包裝,沒有一卷原裝進口的成品,正規的企業用自己的注冊商標,致力於創名牌,樹立公司形象,反之,套用國外名牌,沒有注冊商標,隱匿產地廠名的,其產品的優劣,人們自然明白。
  208. 傳貰權
      韓國民法中特有的法律制度。「貰」字,在漢語裏即為「出租、出借」的意思。
  209. 傳尸灸穴
      經外奇穴名。
  210. 傳統觀念
      指依據以往的經驗或知識而形成的一種觀念。
  211. 傳奇色彩
      指帶有傳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精彩故事,講述人或團體的歷史或傳說(或兩者都有的)。
  212. 傳入神經
      傳入神經形容結構間相對的連結,亦稱為感覺神經元;將神經刺激由受體或感覺器官傳送到中樞神經系統。
  213. 傳世佳作
      世世代代傳送的作品,多指對別人文章或者書籍的夸贊。
  214. 傳經布道
      最早是說孔子之類的士傳授知識的,現在多形容老師。
  215. 傳熱系數
      傳熱系數以往稱總傳熱系數。
  216. 傳媒英語
      性報道 invasion of privacy 侵犯隱私 inverted pyramid 倒金字塔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調查性報道 journalism n.新聞業;新聞學 Journalism is literature in a hurry 新聞是急就文學. journalist n.新聞記者 kill vt.退棄;槍斃。
  • 傳字在結尾的詞語
  1. 左傳
      書名。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著。紀事起於公元前722年,終於前464年,資料豐富,敘事詳明,文筆優美。
  2. 祖傳
      1.祖師所傳授。 2.祖宗所傳留。 祖上留傳下來的 祖傳秘方
  3. 梓傳
      印行,刻印傳播。
  4. 宗傳
      猶嫡傳。
  5. 周傳
      遍傳。
  6. 征傳
      遠行人所乘的驛車。
  7. 真傳
      猶嫡傳。
  8. 雜傳
      1.古代史籍紀傳之一種。因名目眾多﹐且時雜虛妄之說﹐故別為一類﹐以區別於正史之紀傳。 2.紀傳體正史中列傳的一小類。如《新五代史》卷三十九至卷五十七均為雜傳。
  9. 郵傳
      1.傳舍,驛館。 2.借指驛丞﹑驛吏等人員。 驛傳,傳遞文書的驛站郵傳冗費。——《明史》
  10. 驛傳
      傳舍;驛站。為我國歷代封建政府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用的交通機構,又為封建制度下對平民的一種徭役。清末舉辦郵局后始廢除。
  11. 謡傳
      1.傳播的謠言。 2.無事實根據地傳播。 3.指傳播。
  12. 軺傳
      馬車。使者所乘之車。
  13. 謠傳
      1.廣為流傳而無明確基礎或來源的信息。如:純屬謠傳。2.謠言傳播。如:據謠傳。
  14. 言傳
      1.用言語表達或傳授。 2.說話。 3.方言。捎話。
  15. 遙傳
      公眾議論或通過公眾議論而散布的說法;被隨意重復的而且普遍相信的故事或說法。 公眾議論或通過公眾議論而散布的說法;被隨意重復的而且普遍相信的故事或說法
  16. 訓傳
      對詞語﹑文句的解說。
  17. 虛傳
      空傳其名;不實的傳說。
  18. 序傳
      文體名。作者自敘的傳記。以記述家世﹑生平為主,兼及編纂旨趣﹑體例等。序,亦寫作「敘」。《史記》有《太史公自序》,《漢書》沿用其體,始稱「敘傳」。參閱唐劉知幾《史通.序傳》。
  19. 心傳
      佛教語。猶言以心傳心。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經卷,唯以師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遞相授受。見唐希運《傳心法要》卷上。宋儒為宣揚道統,借指圣人以心性精義相傳,謂《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為堯舜禹遞相傳授之心法,稱「十六字心傳」。后泛謂精義相傳。
  20. 邪傳
      怪異的傳聞。
  21. 香傳
      香譜;花譜。
  22. 敘傳
      文體名。作者自敘的傳記。以記述家世﹑生平為主,兼及編纂旨趣﹑體例等。《漢書》有「敘傳」一篇﹐分上下兩卷。參閱唐劉知幾《史通.序傳》。
  23. 喧傳
      猶哄傳;盛傳。
  24. 遐傳
      傳之久遠;綿延不絕地流傳下去。
  25. 襲傳
      謂世代相傳。
  26. 誤傳
      錯誤地傳授或傳播。 作失真的、不完整的、使人誤解的描述
  27. 習傳
      學習和傳承。
  28. 相傳
      1.遞相傳授。 2.長期以來互相傳說。
  29. 宣傳
      ①告訴傳達:宣傳軍事,指授諸將。②向群眾說明講解:宣傳黨的政策|宣傳隊員。
  30. 象傳
      《周易》大傳(即《十翼》)中的上下兩篇,共450條。其中解釋64卦卦名卦義的有64條,稱為「大象」;解釋386爻爻辭的有386條,稱為「小象」。解釋卦名﹑卦義的都以卦象為根據,解釋爻辭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為根據,因此題其篇曰「象」。也稱象辭。
  31. 托傳
      指為假設的人物所作的傳記。
  32. 無傳
      沒有留傳;沒有傳播。
  33. 五傳
      謂傳授至第五代弟子。
  34. 投傳
      投棄符信。借指棄官,辭職。
  35. 偽傳
      見「偽孔傳」。
  36. 偽孔傳
      《古文尚書》東漢時已亡佚,至東晉元帝時,梅賾(一作「梅頤」﹑「枚頤」)獻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五十九篇。唐孔穎達作《尚書注疏》即以此為底本。自宋吳棫朱熹以來已懷疑其為偽造,至清閻若璩惠棟更詳予考訂,遂成定論。后即稱此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為「偽孔傳」,以明非真出於孔安國之手。亦省稱「偽孔」﹑「偽傳」。
  37. 彖傳
      《易傳》之一。分《上彖》﹑《下彖》兩篇,內容為論斷六十四卦卦名﹑卦辭的意義。本自成篇,列於經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於六十四卦,凡卦內「《彖》曰」即是。與《象》﹑《文言》﹑《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統稱為《易》之十翼。舊說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謂非一人所作。參閱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38. 添傳
      增加傳訊與案件有關的人到場提供情況。
  39. 送傳
      押送遞解。
  40. 宿傳
      往昔的傳說。
  41. 私傳
      私人的傳記。
  42. 詩傳
      1.《詩經》的注解。 2.《詩經》的注本。 3.指《詩經》和《春秋三傳》。 4.詩的總集。清王昶有《湖海詩傳》四十六卷。
  43. 世傳
      1.世代相傳;世代相傳下來的。 2.猶世系。 3.世上傳說。 世代相傳;祖傳
  44. 失傳
      終止流傳:此書早已失傳|許多地方戲曲已經失傳。
  45. 盛傳
      廣泛傳播。 廣泛流傳這地區盛傳著他的英雄事跡考試院部員張以寬,盛傳前日為學生架去重傷。——《「友邦驚詫」論》
  46. 神傳
      1.謂精神往下傳。 2.由心意傳遞。
  47. 觴傳
      行觴,傳杯。
  48. 使傳
      指經使者傳達的皇帝詔書。
  49. 并傳
      一同流傳。
  50. 寶傳
      珍藏流傳。
  51. 播傳
      傳播。
  52. 不傳
      不移動。
  53. 宸傳
      帝位的承傳。
  54. 馳傳
      1.駕馭驛站車馬疾行。 2.古代驛站的一種馬車。駕四匹中等馬。
  55. 廚傳
      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
  56. 詞傳
      傳說﹔傳奇。
  57. 次傳
      編撰傳記。
  58. 大傳
      1.《周易》中解釋經(卦辭﹑爻辭)的傳﹐凡七種﹐即《彖》﹑《象》﹑《文言》﹑《系辭》﹑《說卦》﹑《序卦》和《雜卦》。也稱大傳。 2.漢初伏勝所著《尚書大傳》的簡稱。
  59. 單傳
      1.一師所傳,不雜別派。 2.唯有一子傳代。 3.佛教禪宗傳法,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謂之單傳。
  60. 二傳
      指《春秋》三傳中的《公羊傳》《谷梁傳》。《后漢書.賈逵傳》:「帝善逵說,使發出《左氏傳》大義長於二傳者。」晉杜預《春秋左傳序》:「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亦指其中的《左傳》和《谷梁傳》。
  61. 遞傳
      1.謂禪讓。 2.依次繼承。
  62. 短傳
      指球類運動中的短距離拋扔或傳遞。 指球類運動中的短距離拋扔或傳遞
  63. 電傳
      用均勻編碼電報機的一種通信方式。發報時用與打字機類同的字符鍵盤并完成編碼的發報機,每按下字符鍵,即發出相應電碼;收報時借助於譯碼裝置和與打字機類同的印字機構,根據收到電碼即打印出來文。電傳機具有收、發功能。電傳可作有依據文件。
  64. 訛傳
      錯誤的傳說:純系訛傳,切勿輕信。
  65. 發傳
      謂以準許通行的符信示之。
  66. 符傳
      1.古代符信之一。用於出入門關。 2.指兵符。
  67. 分傳
      1.謂分別撰寫傳記。 2.指單個人的傳記,與「合傳」相對而言。
  68. 封傳
      古時官府所發的出境及乘坐傳車投宿驛站的憑證。傳﹐憑證。古以木為之﹐書符信於上。
  69. 風傳
      ①輾轉流傳:村里風傳,說他要辦工廠。②輾轉流傳的事情:這是風傳,不一定可靠。
  70. 沸傳
      猶盛傳。
  71. 諷傳
      謂背誦記取。
  72. 共傳
      謂大家都傳誦或稱說。
  73. 廣成傳
      秦的客館名。
  74. 給傳
      謂朝廷給予驛站車馬。
  75. 孤傳
      單傳。
  76. 河傳
      詞牌名。《河傳》之名始於隋代,傳為煬帝去江都時所作,今已不傳。今所見者以唐溫庭筠之作為最早。《花間集》所收各詞,雙調自五十一字至五十五字不等,句式頗不一致,葉韻亦有參差:其上下闋均仄韻轉平韻共四換韻者,如溫庭筠的《湖上》詞等;其上闋仄韻﹑下闋仄韻平韻者﹐如孫光憲的《風飐》詞等;其上下闋皆仄韻者,如張泌的《渺莽》詞。
  77. 合傳
      傳記文的一種。紀傳體史書中數人合列於一傳,稱為合傳。如《史記.管晏列傳》,即為春秋時齊國賢相管仲、晏嬰的合傳。
  78. 轟傳
      盛傳,紛紛傳說。
  79. 哄傳
      紛紛傳說:四處哄傳丨這消息很快就哄傳開了。
  80. 火傳
      《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王先謙集解:「形雖往而神常存,養生之究竟,薪有窮火無盡。」此喻養生者隨變任化與物俱遷,形體雖有生滅,而精神如火種綿延不絕。后因以「火傳」指品質﹑道理或事業代代流傳。
  81. 赍傳
      1.亦作「賷傳」。 2.奉旨傳宣。
  82. 紀傳
      1.紀傳體史書中的本紀與列傳。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紀傳為式,編年綴事。」唐 劉知幾《史通·六家》:「當 漢 代史書以 遷 固 為主,而紀傳互出,表志相重,於文為煩,頗難周覽。」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五節:「只有紀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
  83. 記傳
      歷史傳記。
  84. 家傳
      記載父兄及先祖事跡的傳記。
  85. 講傳
      講授。
  86. 解傳
      猶解舍。
  87. 驚傳
      驚嘆傳播。
  88. 久傳
      長久流傳。
  89. 口傳
      口頭傳授:口傳心授ㄧ民間藝人大都用口傳的方法來教徒弟。
  90. 遽傳
      指驛車和傳舍。
  91. 拘傳
      法院、檢察機關或公安機關對傳喚不到案的被告人,簽發拘票,強制到案。 司法機關強制傳喚有關人到案
  92. 禮傳
      1.指《禮記》。《后漢書.祭祀志下》「古者師行平有載社主,不載稷也」南朝梁劉昭注:「《周禮》為禮之經,而《禮記》為禮之傳。」 2.指禮書。
  93. 可傳
      1.可以傳后;可以傳授。 2.可以流傳。
  94. 浪傳
      1.空傳;妄傳。 2.隨便傳布;任意流傳。 3.無節制地傳送。
  95. 六傳
      傳車六乘。《漢書.文帝紀》:「代王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驂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傳車六乘也。」后因以「六傳」指皇子入為天子。
  96. 留傳
      1.謂從前的事物留下來傳給后世。 2.流布;傳開。留,通「流」。 遺留下來傳給后世
  97. 流傳
      傳下來或傳播開: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ㄧ消息很快就流傳開了。
  98. 臚傳
      1.對下傳告。 2.專指傳告皇帝詔旨。 3.猶臚唱。
  99. 略傳
      簡略的傳記。
  100. 模傳
      謂模拓而傳播。
  101. 繆傳
      誤傳。
  102. 謬傳
      妄傳﹔誤傳。
  103. 騎傳
      猶騎置。
  104. 丘傳
      指《左傳》。
  105. 三傳
      傳了三次。
  106. 上傳
      將數據、信息等從某臺計算機上傳遞到其他計算機或某些電子裝置上(跟「下載」相對)。也叫上載。
  107. 三代單傳
      連續三輩都是獨生子。
  108. 唐順之傳
      唐順之,字應德,武進人。
  109. 廣為流傳
      一樣東西流傳的很廣每個人都知道。
  110. 續美勇傳
      續美勇傳為Hello!Project旗下洗牌組合,分別由李純,道重沙由美,菅谷梨沙子三人組合而成,由制作人淳君取名,意為將美勇傳的精神延續的意思。
  111. 前傳
      原故事發生之前所發生的故事。
  112. 五代單傳
      連續五代人都是只有一個男孩。 每一代都只有一個男孩。
  113. 難以言傳
      言語無法表達。
  114. 初傳
      指城市的官員或國王的代表隆重宣告某件事的行為。
  115. 一傳
      排球運動技術名詞。
  116. 同傳
      就是同聲傳譯,是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演講的情況下,不停地將其講話內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
  117. 絕傳
      失傳。
  118. 諞傳
      「諞傳」piánchuán 是西北地區的常見方言,一般是聊天、閑聊的意思。
  119. 親傳
      親身傳授:~弟子。得名家~。
  120. 透傳
      透明傳送,即傳送網絡無論傳輸業務如何,只負責將需要傳送的業務傳送到目的節點,同時保證傳輸的質量即可,而不對傳輸的業務進行處理。
  121. 王珪傳
      王珪,字叔玠。
  122. 不言傳
      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
  123. 田豫傳
      即田豫(171年-252年)的傳記。
  124. 僞孔傳
      《古文尚書》東漢 時已亡佚,至 東晉 元帝 時,梅賾(一作「梅頤」、「枚頤」)獻 孔安國 作傳的《古文尚書》五十九篇。 唐 孔穎達 作《尚書注疏》即以此為底本。自 宋 吳棫 朱熹 以來已懷疑其為偽造,至 清 閻若璩 惠棟 更詳予考訂,遂成定論。后即稱此偽造的 孔安國《尚書傳》為「偽 孔 傳」,以明非真出於 孔安國 之手。亦省稱「偽孔」、「偽傳」。清 陳澧《東塾讀書記·尚書》:「鄭 義與偽 孔 不同,有偽 孔 勝於 鄭 者。」清 皮錫瑞《經學歷史》七:「《書》主偽 孔,亦多空談。孔 傳 河 北不行,正義專取
  125. 耳口相傳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126. 衆口相傳
      見「眾口交傳」。
  127. 古籍流傳
      古籍流傳指古籍在傳播過程中的流布遞變,總數量達10萬種以上。
  128. 星火相傳
      古時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后用以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
  129. 衣鉢相傳
      1.中國 禪宗初祖至五祖師徒間傳授道法,常付衣缽為信,故稱。《舊唐書·方伎傳·神秀》:「昔 后魏 末,有僧 達摩 者,本 天竺 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 釋迦 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130. 衆口交傳
      眾人輾轉述說。清 陳天華《警世鐘》:「就是不幸受傷身死,眾口交傳,全國哀痛,還要鑄幾個銅像,立幾個石碑,萬古流芳,永垂不朽。」亦作「眾口相傳」。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禮部的調查毫無結果,於是只能回奏:當時眾口相傳,首先訛傳者無法查明。」
  131. 薪火相傳
      古時候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后人用來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
  132. 千古流傳
      某個人或某個人的事跡被后人所知曉,而且流傳很久。
  • 傳字在中間的詞語
  1. 郵傳部
      清末官署名。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設。管理交通﹑郵政,民國改為交通部。
  2. 異花傳粉
      花粉從一朵花的花藥傳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如玉蜀黍、大麻等就是異花傳粉的植物。也叫「異花授粉」。
  3. 遺傳學
      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主要研究遺傳物質的本質、傳遞和遺傳信息的實現。對選擇和培育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優良品種,以及醫學、優生學的實踐有重要意義。 研究生物體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
  4. 遺傳工程
      一種遺傳學技術。借助生物化學的手段,將一種生物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取出來,在體外進行切割和重新組合,然后引入另一種生物的活細胞內,以改變另一種生物的遺傳性狀或創造新的生物品種。也叫基因工程。
  5. 伊洛傳芳
      牡丹的別稱。
  6. 遺傳型
      又稱「基因型」。生物體全部基因或遺傳因子的總稱。實際上指所研究性狀的有關基因。肉眼看不到,通過雜交試驗才能鑒定。
  7. 遺傳病
      1.指由上代遺傳給后代的疾病。 2.借指古代或舊時遺傳下來的社會弊病。
  8. 宣傳品
      作宣傳鼓動用的物品。如傳單﹑招貼畫等。 有利於傳揚的部分;尤指混在一般材料中的關於人或產品的廣告
  9. 宣傳畫
      也叫「招貼畫」。以宣傳鼓動、制造輿論為目的,常帶有號召性的醒目文字的繪畫。多大量復制,張貼於公共場所。有政治性的,也有文化性的或商業性的。一般有造型簡明、色彩鮮艷等特點。 亦稱「招貼畫」。帶有號召性標題的進行宣傳、鼓動的畫
  10. 五傳弟子
      謂第五代弟子。
  11. 圖文傳真
      以復制形式傳送和接收文字、圖表、照片、圖像的一種通信方式。利用光電掃描方式,將原件黑白深淺不同的圖像變換為電信號發送。接收機收到后,在同步掃描基礎上,用電光、電熱等方法即時復制出與原件相同的副本。傳真機同時具有發送和接收的功能。
  12. 藏傳佛教
      俗稱「喇嘛教」。中國佛教的一支。由7世紀印度傳入的大乘密教與西藏地區原始宗教「本教」相結合而成。13世紀傳入蒙古族地區。主要教派有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等。傳播於中國藏、蒙古、土、裕固族地區,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國等地也有傳播。
  13. 塵埃傳染
      疾病的一種傳染方式。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落到地面上,幹燥后隨塵土飛揚。人吸入后,引起發病。肺結核﹑天花等病就是這樣傳染的。
  14. 齒輪傳動
      利用兩齒輪的輪齒相互嚙合傳遞動力和運動的機械傳動。按齒輪軸線的相對位置分平行軸圓柱齒輪傳動、相交軸圓錐齒輪傳動和交錯軸螺旋齒輪傳動。具有結構緊湊、效率高、壽命長等特點。
  15. 大眾傳播
      指傳播者通過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媒介,利用語言、文字、圖像等視聽符號,向廣大公眾提供消息、知識、見解、廣告等內容的信息溝通過程。
  16. 二傳手
      排球運動中擔任接應接發球一傳后第二次傳球的運動員。二傳手是組織進攻的核心人物。
  17. 飛沫傳染
      疾病的一種傳染方式。病原體從患者或帶菌者的呼吸道中,隨著咳嗽﹑噴嚏或說話時噴出的唾沫星傳給健康人。猩紅熱﹑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就是這樣傳染的。
  18. 擊鼓傳花
      見「擊鼓催花」。
  19. 賈袖傳香
      指晉賈充女與韓壽私通,偷武帝賜充異香贈韓事。
  20. 家傳學
      家中世代相傳的學業。
  21. 柳毅傳書
      全名《洞庭湖柳毅傳書》。雜劇劇咕。元代尚仲賢作。取材於唐人傳奇《柳毅傳》。
  22. 陸凱傳情
      《太平御覽》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花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后因以「陸凱傳情」為詠梅之典。
  23. 人際傳播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以面對面的方式直接傳播信息。既可以通過語言交流、演講、手勢等方式來傳播,也可以借助電話、電報、書信等方式來傳播。基本特點是傳播者知道受方是誰,并能得到信息反饋。
  24. 青箱傳學
      謂以史學為家學世代相傳。
  25. 鵲夜傳枝
      謂鵲鳥在夜間因受驚等因而轉移所棲息的樹枝。
  26. 熱傳導
      傳熱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由於大量分子、原子等的互相碰撞,使能量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至低溫部分或從高溫物體傳至低溫物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物質并不發生遷移。熱傳導性能好的材料稱為熱的良導體,反之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27. 流傳千古
      永遠流傳於后世。
  28. 乘傳歸
      乘坐驛車告老還鄉,是皇上對臣子的殊榮。
  29. 銘傳鄉
      銘傳鄉區位優勢明顯,距省城合肥市政務新區約42公里,距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45公里,距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50公里,距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23公里,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約35公里。
  30. 鴻鵠傳書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鴻雁:《漢書.蘇武傳》載有大雁傳書事,后因以之喻書信。 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向高遠的人。
  31. 家傳之殤
      殤同傷,哀傷遺憾。指一個家庭中發生的悲傷之事。
  32. 豬兔傳奇
      源於英國,是生活在英國德文郡巴克法斯特利市彭尼維爾農場的小豬威廉和巨兔查爾斯之間的故事。
  33. 流傳於世
      在社會上流傳,并保留下來。
  34. 亞瑟傳說
      《魔獸世界》中的地圖。
  35. 宣傳部
      暫無解釋。
  36. 印傳單
      通知單;印成單張散發的宣傳品等。
  37. 以詐傳詐
      本來理解錯的東西,卻因為某種原因傳播出去了,慢慢地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結果原本正確的概念反而被人們忽略了。
  38. 宣傳員
      暫無解釋。
  39. 盜傳盜
      daochuandao,盜即偷盜,傳即傳遞,盜即治盜。
  40. 電傳機
      電傳機,現代電傳機已采用計算機輸入,通過打字機系統記錄傳真圖像,使電傳技術發生了極大變化。
  41. 紅葉傳情
    1. 耕讀傳家
        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2. 言傳身帶
        一面講解傳授,一面親身示范。 指言語行動起榜樣作用。
    3. 金殿傳臚
        「金殿傳臚」對於讀書人來講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當時,人們把中進士比作「鯉魚跳龍門」。一旦「黃榜」題名,便身價百倍,高官厚祿接踵而來。統治者就是這樣用功名利祿來籠絡讀書人。
    4. 千古傳頌
        古代的有杰出貢獻的人的功德非常大,以后的人就歌頌,贊美他。
    5. 空谷傳音
        在空曠的山谷里叫喊一聲,立刻聽到回聲。 比喻反應極快。
    6. 強制傳喚
        強制傳喚,是公安機關在辦理行政案件時,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傳喚或者逃避傳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違法嫌疑人,使用強制方法將其帶至公安機關或指定地點接受詢問的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
    7. 拋眉傳情
        指眉來眼去的的意思。
    8. 千古傳誦
        某種行為,品德,或者某些文藝作品,甚至某人的事跡,符合社會的積極方面的準則,被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9. 數字傳播
        數字傳播又叫網絡傳播,網絡傳播是指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的能提供多種網絡傳播方式來處理包括捕捉、操作、編輯、貯存、交換、放映、打印等多種功能的信息傳播活動。
    10. 遺傳基因
        也稱為遺傳因子,是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
    11. 豕虎傳譌
        同「豕亥魚魯」。清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序》:「而世之考古者,拾 班 范 之一言,擿 沉 蕭 之數簡,兼有竹素爛脫,豕虎傳譌,易斗分作升分,更予琳為惠琳,乃出校書之陋,本非作者之諐。」
    12. 自我傳播
        也稱內向傳播,指個人不以交際為目的的內部信息處理的活動。
    13. 空谷傳響
        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
    14. 學傳三篋
        形容學識廣博。
    15. 收族傳重
        重大權利的把持與使用。
    16. 同步傳輸
        一種以數據塊為傳輸單位的數據傳輸方式,該方式下數據塊與數據塊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固定的,必須嚴格地規定它們的時間關系。
    17. 日食傳說
        作為自然界最壯觀的1之一,日全食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好奇、恐懼甚至是膜拜的對象。
    18. 鴻雁傳書
        通信。
    19. 明文傳輸
        於明文對立的是密文。
    • 包含傳字的成語
    1. 祖傳秘方
        指祖先遺傳下來的秘密配方。
    2. 私相傳授
        私:私下里;相:互相。私下時傳授本領。
    3. 輾轉相傳
        輾轉:多次轉移。指多次轉移傳布。
    4. 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5. 異聞傳說
        不同尋常的奇異的消息。
    6. 以訛傳訛
        以:拿,把;訛:謬誤。指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越傳越錯。 把不正確的消息錯誤地傳播出去,越傳越錯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紅樓夢》
    7. 衣缽相傳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8. 言傳身教
        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范。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范。指行動起模范作用。 在口頭上傳授講解,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從言行兩方面進行教育
    9. 以心傳心
        佛教禪宗用語。指離開語文文字而以慧心相傳授。
    10. 循誦習傳
        ①指習慣於讀死書、傳舊聞。②指誦習。
    11. 薪盡火傳
        薪:柴。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父傳業於弟子,一代代地傳下去。 柴雖燃盡,火種仍能留傳。比喻思想體系、學問或技藝代代相傳 薪盡火傳,工匠市廛都有韻。——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
    12. 停傳常滿
        停傳:館舍。館舍里經常住滿客人。形容交游廣泛,應接不暇。
    13. 豕虎傳訛
        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同「豕亥魚魯」。
    14. 十世單傳
        連續十代獨子相傳。形容極其寶貴。
    15. 詩禮傳家
        指世代皆讀書習禮。
    16. 傳道受業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17. 傳柄移籍
        柄:權力;籍:通「阼」,皇位。權勢地位轉移。
    18. 傳杯弄斝
        傳:傳遞,傳送;弄:酒宴中戲弄;斝:古代青銅制的圓口三足酒器。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19. 傳杯送盞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同「傳杯弄盞」。
    20. 傳杯弄盞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21. 傳爵襲紫
        指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22. 傳經送寶
        經:經典,經驗。把成功的經驗和辦法傳送給別人。
    23. 傳誦一時
        誦:稱誦、傳述。在某一個時期內,人們到處傳述。
    24. 傳為美談
        美談:人們津津樂道的好事。指傳揚開去,成為人們贊美、稱頌的事情。
    25. 傳宗接代
        宗:宗教,家族。代:后代。傳延宗教,接續后代。舊謳助了獨生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傳下去。 讓子孫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
    26. 傳風扇火
        猶扇風點火。比喻鼓動別人做某種事。多用於貶義。
    27. 傳圭襲組
        指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組,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轉指官印。
    28. 傳聞失實
        傳聞:輾轉傳述聽到的。由於輾轉相傳,已不符合起初的情況。
    29. 傳為佳話
        指傳揚開去,成為人們贊美、稱頌的事情。
    30. 傳神阿堵
        傳神:指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形容用圖畫或文字描寫人物,能得其精神。
    31. 傳三過四
        傳閑話,說是非。 傳閑話,說是非就是有那些不識好歹的人說幾句閑言雜語,你在大爹面前,也該遮蓋遮蓋,怎么傳三過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氣!——石靈《捕蝗者》
    32. 傳聞異辭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后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后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33. 傳之不朽
        朽:磨滅。使之永遠流傳,不至泯沒。
    34. 傳檄而定
        檄:討敵文書;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35. 傳為笑談
        笑談:笑話;笑料。流傳開去成為人們談笑的資料。
    36. 大肆宣傳
        極力宣傳使大家知道。
    37. 代代相傳
        一代接一代地相繼傳下去。
    38. 道路傳聞
        在道路上傳播聽到的消息。謳晝會上廣為流傳的消息。
    39. 單傳心印
        佛教禪宗,不依經綸、語言、文字傳教,以心傳心,觸機而發,故稱其單傳心印。泛指單線秘傳,口授心記。
    40. 非人不傳
        不是適當的人就不傳授。
    41. 二仙傳道
        兩位神仙一起傳授道法。比喻兩從秘密地配合做成某件事。
    42. 飛眼傳情
        借眼睛來傳遞感情。
    43. 話不虛傳
        虛:假。流傳的話不是假的。
    44. 黃耳傳書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45. 寄雁傳書
        指傳遞書信。
    46. 家傳之學
        學:學業。家中世代相傳的學業或知識。
    47. 捷報頻傳
        捷報:勝利的消息;頻:屢次。勝利的消息不斷地傳來。 勝利的喜報頻繁傳送而來。比喻事業有成,進展順利
    48. 口傳心授
        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49. 空谷傳聲
        在山谷里叫喊一聲,立刻聽到回聲。比喻反應極快。
    50. 克傳弓冶
        猶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父祖的事業。
    51. 口授心傳
        通過口頭講授和心領神會來傳授。
    52. 口耳相傳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指口頭傳授
    53. 眉目傳情
        用眼色傳遞情意。多用於男女之間。
    54. 妙處不傳
        指精微奧妙的地方不是言語和筆墨所能表達的。
    55. 謬種流傳
        泛指荒謬的東西一代代地傳下去。
    56. 名不虛傳
        虛:假。傳出的名聲不是虛假的。指實在很好,不是空有虛名。 流傳的名聲和實際相符合 一位名不虛傳的詩人
    57. 青鳥傳信
        青鳥:傳說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鳥,后借指傳遞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傳遞信息。
    58. 清蹕傳道
        清蹕: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通行。指帝王或大官出巡時護衛傳呼清道,禁止行人通過。
    59. 治譜家傳
        譜:治理的方案。管理方案只傳給子孫。后形容父子兄弟作官都有政績。
    60. 薪燼火傳
        薪:木材。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生傳授,學問一代代地流傳下去。
    61. 永傳不朽
        傳:留傳;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62. 邪書僻傳
        淫邪不正的書籍,冷僻怪異的傳記。指內容荒誕不經的書籍。
    63. 雁足傳書
        雁:大雁;書:書信。大雁能傳遞書信。
    64. 青鳥傳音
        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鳥。指使者傳遞信息。
    65. 衣缽之傳
        原指佛教徒師父把袈裟和食缽傳授給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學問、技能的傳授和繼承。

    「傳」字的造詞

    • 傳字在開頭的詞語
    1. 傳芻
        驛站和草料。亦泛指車馬糧草。
    2. 傳略
        比較簡略的傳記。
    • 傳字在結尾的詞語
    1. 自傳
        傳記文的一種。主要敘述自己的生平事跡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稱,也有用第三人稱的。古人著書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屬自傳。如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傳性質;王充的《論衡.自紀篇》、江淹的《自序論》,均為自傳。
    2. 正傳
        正統的傳授。 長篇小說的正文部分,說書中的主要故事情節閑言不表,書歸正傳
    3. 英雄傳
        英雄人物的傳記。亦泛指歌頌英雄人物﹑報道光輝事跡的文藝作品。
    4. 英烈傳
        又名《皇明開運英武傳》、《云合奇蹤》。明代長篇小說。作者待考。八十回。敘述朱元璋等人起兵反元,統一中國建立明王朝的故事。因作者過於受史實的束縛,缺乏藝術想像與虛構,故藝術成就不高,但對后世的戲曲和曲藝有較大的影響。
    5. 鶯鶯傳
        一名《會真記》。傳奇小說。唐代元稹作。貞元中有張生游蒲州,遇崔氏女鶯鶯,見其絕色而傾心,經婢女紅娘撮合定情。后張生赴長安應試變心,并以美色為人間妖孽之托詞,掩飾其背盟毀約之行徑。后不斷被人用作小說、詩歌、說唱、戲劇的題材。最著者為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6. 易傳
        《周易》的組成部分。對《經》而言,故曰《傳》。亦稱《十翼》。包括《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系辭》上下篇﹑《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史記》稱《易大傳》。是儒家學者對古代占筮用書《周易》所作的各種解釋。舊傳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間的作品。
    7. 小傳
        傳記文的一種。簡略記敘人物的生平事跡、著述等。有記敘一人生平事跡的,如唐代李商隱所作《李賀小傳》等。也有采輯、匯總眾人生平事跡的,如明代江盈科所作《明十六種小傳》等。匯印詩文總集時,在書的前后或作者的姓名下,簡略記敘作者字、號、籍貫、經歷及其著作等,通常也稱「小傳」。
    8. 仙傳
        記述神仙故事的書。
    9. 賢傳
        能正確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
    10. 外傳
        1.古代經學家稱廣引事語﹑推演本義的書為「外傳」,與專主解釋經義的「內傳」相對。如《春秋左傳》為內傳,《國語》為外傳;《詩》有《韓詩外傳》,《春秋》又有《谷梁外傳》﹑《公羊外傳》等。 2.傳記文的一種。為史書所不載的人物立傳;或於正史外另為作傳,記其遺聞逸事,都叫外傳。如《漢武外傳》﹑《飛燕外傳》等。
    11. 飛傳
        指傳驛的車馬。
    12. 二人傳
        見「二人轉」。
    13. 芙奴傳
        川劇劇目。原名《苦節傳》。取材於清初傳奇《琥珀匙》。1955年改編并改現名。敘杭州知府蘇冉欲霸占才女陶芙奴為妾,遭拒絕后竟誣陶父為盜入獄,又逼死陶母,罰芙奴為官妓。盲藝人賈連將陶家遭遇寫成唱本出售,太湖英雄陳剛見唱本后殺死蘇冉,救出芙奴。
    14. 后傳
        繼前傳所作的傳。
    15. 濟公傳
        全稱《濟公活佛傳》。一名《評演濟公傳》。長篇小說。清代郭小亭作。三集二十八卷二百八十一回。據民間傳說及評書改編而成。敘述南宋時濟顛和尚濟世度人、扶危救困、除妖降怪的故事。主人公濟公和尚慈悲為懷,似癲非癲,詼諧風趣,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傳奇式人物。
    16. 巨人傳
        長篇小說。法國拉伯雷作於1532-1562年。以民間故事為藍本,描寫烏托邦王子卡岡都亞從母親的左耳里生下,身軀高大。初受經院教育,越學越蠢,后接受人文主義教育才變得聰明。其子龐大固埃也是個巨人,從小在巴黎讀書。迪普奈德國侵犯邊境,他回國參戰,征服迪普奈德國。后推行人文主義理想政治。
    17. 列傳
        中國紀傳體史書的體裁之一。司馬遷撰《史記》時首創,后為歷代紀傳體史書所沿用。主要記載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跡。班固撰《漢書》時,取消「世家」一類而并入列傳,為后世史官所沿襲。也有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傳》、《外國.日本列傳》等。
    18. 列女傳
        西漢劉向編著,講古代一些有名婦女的故事。現在流行的本子共八卷(第八卷《續列女傳》是后人續的)。劉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漢朝沛縣(現在江蘇省沛縣)人。漢高祖劉邦的后代。曾任光祿大夫、中壘校尉等。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西漢劉向編著,講古代一些有名婦女的故事。現在流行的本子共八卷(第八卷《續列女傳》是后人續的)。劉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漢朝沛縣(現在江蘇省沛縣)人。漢高祖劉邦的后代。曾任光祿大夫、中壘校尉
    19. 毛傳
        《毛詩故訓傳》(一作《毛詩詁訓傳》)的簡稱。為漢人訓釋《詩經》之作。《漢書.藝文志》著錄三十卷﹐但言毛公作﹐未著其名。東漢鄭玄《詩譜》稱「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至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始言大毛公為漢魯國人毛亨﹐小毛公為漢趙國人毛萇。后世因以《故訓傳》為毛亨作﹐亦有以為乃毛萇作或毛亨作而萇有所增益者。其詁訓大抵本先秦學者的意見﹐保存了許多古義﹐雖有錯誤﹐但仍為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通行的《十三經注疏》即采用《毛傳》。東漢鄭玄《毛詩傳箋》及唐孔穎達《毛詩
    20. 內傳
        1.古代經學家稱專主解釋經義的書為內傳,與廣引事例﹑推演本義的外傳相對。如《漢書.藝文志》有《韓內傳》四卷,為漢韓嬰解《詩》之作,今佚。又《左傳》被稱為《春秋》的內傳。 2.傳記的一種。以傳主遺聞逸事的記述為主。如《隋書.經籍志二》有《漢武內傳》﹑《關令內傳》﹑《南岳夫人內傳》等。
    21. 評傳
        帶有評論的傳記。 帶有評論的傳記
    22. 阿正傳
      1. 名不經傳
          經傳:指被古人尊崇為典方法范的著作。 經傳上沒有記載。后常指人沒有名聲或論述沒有根據。
      • 傳字在中間的詞語
      1. 小傳臚
          科舉時代﹐殿試后宣讀皇帝詔書和登第進士名次﹐叫傳臚。清制﹐四月二十一日殿試﹐二十五日傳臚。殿試后﹐閱卷大臣列甲第名次﹐進呈欽定,於二十四日先拆前十卷﹐按名引見﹐叫小傳臚。參閱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傳臚》。
      2. 紀傳體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主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當時的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的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創始於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3. 伶官傳序
          散文篇名。北宋歐陽修作。是《新五代史.伶官傳》前的序。伶官,即宮廷中的樂工、藝人。文章根據后唐莊宗李存勖寵信伶官以致國亂身死的史實,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著名論點。
      • 包含傳字的成語
      1. 言歸正傳
          正傳:正題或本題。指話頭轉回到正題上來。舊小說中常用的套語。 開始談或討論正題。在評話和舊小說中用作套話和尚一看不對頭,趕緊言歸正傳,預備說完了好告辭。——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2. 投傳而去
          傳:符信。指棄官而去。
      3. 樹碑立傳
          樹:樹立;傳:傳記。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跡刻在石碑上或寫成傳記,使他的名聲世代流傳下去。現比喻樹立個人威信,抬高個人聲望。
      4. 圣經賢傳
          舊稱儒家的代表性著作為圣經賢傳(圣經:傳說經圣人手訂的著作。賢傳:賢人闡釋經書的著作)。
      5. 不見經傳
          經傳:指被古人尊崇為典范的著作。經傳上沒有記載。后常指人沒有名聲或論述沒有根據。
      6. 據經引傳
          據:依據;引:援引。引用經典書籍作為論證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