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造詞
「伏」字的造詞
- 伏莽
《易.同人》:「九三,伏戎於莽。」莽,叢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軍隊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潛藏的寇盜。
- 伏局
下棋時失敗的一方表示服輸。
- 伏氣
1.屏氣,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樣子。 2.指道家的吐納修煉法。 3.服氣;認輸。
- 伏匿
隱藏;躲藏。
- 伏櫪
1.亦作「伏歷」。 2.馬伏在槽上。指受人馴養。 3.喻指養育。 4.指蓄養在廄中的馬匹。 5.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后用為壯志未酬,蟄居待時的典故。
- 伏甲
謂埋伏武士或軍隊。
- 伏獅
指船頭或船尾頂部的大橫木。
- 伏龍肝
中藥名。即灶心土。土灶底部中心黃褐色的焦土。
- 伏乞
向尊者懇求。伏,敬詞。
- 伏禮
猶言陪禮。
- 伏劍
以劍自刎。
- 伏魄
1.古代迷信,謂人始死時魂魄離體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歸體,稱為「伏魄」。伏,通「復」。 2.指死而復蘇。
- 伏石
暗礁。
- 伏念
1.謂退而自省。 2.伏,敬詞;念,念及,想到。舊時致書於尊者多用之。 3.猶俯念,下念。謂在上者體察下情。
- 伏節
猶言殉節。指為維護某種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
- 伏軍
埋伏的軍隊。
- 伏獵
1.唐戶部侍郎蕭炅曾將「伏臘」誤讀為「伏獵」。后因以「伏獵」為大臣不學無文之典實。 2.見「伏獵侍郎」。
- 伏流
1.潛藏在地下的水流,地下河流。 2.指水在地下流動。 3.比喻暗中流布。 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巖層裂縫中流動的水,潛伏地下的水流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 伏脈
1.指文章中前后照應的線索。 2.中醫學名詞。脈象之一。其脈搏隱伏,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常見於邪閉﹑厥證及劇痛。
- 伏熱
盛夏的炎熱。
- 伏靈
1.亦作「伏苓」。即茯苓。菌類植物名。寄生於山林松根,狀如塊球。中醫用以入藥。 2.彗星的一種。
- 伏牛山
河南省西部山脈,為秦嶺東段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400公里,為淮河、漢水分水嶺。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河南省西部山脈,為秦嶺東段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400公里,為淮河、漢水分水嶺。主峰老君山高2192米
- 伏魔大帝
明萬歷四十二年敕封三國蜀大將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
- 伏苓
見「伏靈」。
- 伏苓芝
唐代書法家李邕偽托的刻工名字。
- 伏弩
1.埋伏弓箭手。 2.隱蔽著的用機械發射的弓箭。 3.泛指暗箭。
- 伏生
漢時濟南人,名勝,或云字子賤。原秦博士,治《尚書》。始皇焚書,伏生以書藏壁中。漢興后,求其書已散佚,僅得二十九篇,以教於齊魯間。文帝即位,聞其能治《尚書》,欲召之。然伏生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西漢《尚書》學者,皆出其門下。相傳所撰有《尚書.大傳》三卷,疑為后學雜錄所聞而成。參閱清陳壽祺《尚書大傳序錄》。
- 伏寇
暗藏的仇敵。
- 伏愆
認罪。
- 伏老
1.自認年老精力衰退。 2.舊傳蝙蝠老后化為魁蛤,名伏老。
- 伏泉
從地下流出的水。
- 伏鸞
三國魏鄧艾的別號。
- 伏龍觀
古建筑名。在四川省灌縣城西都江堰離堆北端。相傳戰國秦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龍,鎖於離堆下伏龍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為伏龍觀。現有殿宇三重,為清代重修。大殿內有李冰石像,造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
- 伏尸
1.謂殺人致死。 2.尸體倒地。猶言死亡。 3.倒在地上的尸體。指死者。 4.伏在尸體上。
- 伏臈
見「伏臘」。
- 伏筆
文章里前段為后段埋伏的線索。 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 伏膺
1.服膺。伏,通「服」。謂傾心,欽慕。 2.服膺。伏,通「服」。指信服;歸心。 3.服膺。伏,通「服」。謂從學,師事。
- 伏案
上身靠在桌子上(讀書、寫字):伏案寫作。 趴在桌子上(讀書,寫字)
- 伏箱
駕車。伏,通「服」。語本《詩.小雅.大東》:「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朱熹注:「服,駕也。箱,車也。」
- 伏丑
謂隱伏的寇盜。
- 伏手
稱手,順手。
- 伏枕
1.伏臥在枕上。《詩.陳風.澤陂》:「寤寐無為﹐輾轉伏枕。」后多指因病弱﹑年老而長久臥床。 2.指臥病在床的人。
- 伏天兒
蟬的別名。
- 伏誅
〈書〉伏法。 被處死刑
- 伏候
俯伏等候。下對上的敬詞。
- 伏俟城
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大業五年於此置西海郡。
- 伏貼
①緊貼在上面:壁紙糊得很伏貼。②同‘伏帖’①。
- 伏雨
指連綿不斷的雨。
- 伏虎
①制服猛虎,比喻戰勝惡勢力。②伏著的老虎。③也稱「滾輪」。一種體育器械。由兩個直徑214厘米的圓輪構成。兩輪間距65厘米,由六根橫杠連接,并有踏板和把手環。可單人或雙人做向前和側向滾動練習。 降服猛虎,比喻戰勝邪惡勢力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
- 伏謁
謁見尊者,伏地通姓名。
- 伏羲氏
也稱「犧皇」、「包犧」。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人類。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人類開始漁獵畜牧生活的情況。又傳說他還制作八卦。
- 伏槽水
黃河每年農歷十月發生的河水暴漲稱「伏槽水」。
- 伏暑
炎熱的伏天。
- 伏祠
秦時伏日祭祀名。
- 伏隱
藏匿;隱居。
- 伏法
(犯人)被執行死刑:罪犯已於昨天伏法。
- 伏地扣子
謂圈套。
- 伏息
隱匿形跡。
- 伏事
1.隱秘的事情。 2.指在朝廷或官員屬下任職。 3.指侍候,服侍。 4.指屈膝事人。 5.指用暴力對付﹑整治人。
- 伏汛
在伏天里發生的河水暴漲。
- 伏轅
1.伏在車轅上。指拉車。 2.指拉車的馬。比喻常人。
- 伏方
北方。
- 伏辯
舊時指認罪的供狀或悔過書。也作服辯。
- 伏罪
承認自己的罪過:低頭伏罪。也作服罪。
- 伏爾加河
歐洲第一大河。在俄羅斯歐洲部分。源於瓦爾代丘陵,注入里海。長3530千米。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內河航道,通過運河連接白海、波羅的海、黑海、亞速海和里海,實現五海通航。貨運量占俄羅斯內河貨運總量的大部。沿河多水庫和水電站。 歐洲最大河流。位於前蘇聯境內。長約 3690公里,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河上建有多座水利樞紐工程,有古比雪夫、伏爾加格勒水電站。經伏爾加-波羅的海運河、莫斯科運河、伏爾加-頓河通航運河,已把伏爾加河與前蘇聯歐洲地區水系相溝通,交通便捷
- 伏吟
舊時術士占卜吉兇時所得卦爻之象。
- 伏線
埋下的線索;伏筆。
- 伏讀
謂恭敬地閱讀。「伏」為表敬之詞。《孔叢子.雜訓》:「子思在魯﹐使以書如衛問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書伏讀。」后世臣下閱讀帝王詔書亦稱「伏讀」。
- 伏翼
即蝙蝠。
- 伏臥
1.趴著;臥倒。2. ∶頭伏在前爪上躺下。
- 伏辜
服罪;承擔罪責而死。語本《詩.小雅.雨無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 伏特計
測量電路中兩點間電壓的儀器。也叫電壓表或電壓計。 用以測量在電路不同點之間以伏計的電位差的儀表(如檢流計)
- 伏擊
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襲擊敵人:打伏擊ㄧ途中遭到伏擊。
- 伏道
1.暗道,隱秘的通道。 2.指利用地形埋伏軍隊以襲擊敵人的策略。
- 伏躓
趴下:伏躓就地,匍匐以進。
- 伏兔
1.亦作「伏菟」。隱伏或蹲伏著的兔子。 2.古代車上的部件,勾連車箱底板和車軸,以其形如蹲伏之兔,故名。 3.指織機上的部件。 4.經穴名。別名外勾。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大腿前外側,髕底外側端上六寸處。 5.亦作「伏菟」。草藥飛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飛廉》﹝釋名﹞。
- 伏水
1.指地下涌出的水。 2.泅水。
- 伏犧
見「伏羲」。
- 伏伏貼貼
見「伏伏帖帖」。
- 伏火
1.農歷六月黃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漸向西退伏,古謂「伏火」。 2.道家煉丹,調低爐火的溫度謂「伏火」。
- 伏戲
見「伏羲」。
- 伏軾
1.亦作「伏式」。 2.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上。《莊子.漁父》:「孔子伏軾而嘆曰:‘甚矣﹐由之難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車。
- 伏惟
1.亦作「伏維」。 2.下對上的敬詞。多用於奏疏或信函。謂念及,想到。 3.表示希望,愿望。 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對上陳述時的表敬之辭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 伏侍
同‘服侍’。
- 伏旱
伏天出現的旱情:戰勝伏旱。
- 伏波
1.漢將軍名號。西漢路博德﹑東漢馬援都受封為伏波將軍。見《漢書.武帝紀》﹑《后漢書.馬援傳》。 2.謂平息變亂。
- 伏中
指三伏期間。
- 伏怨
潛藏的怨恨。
- 伏雌
指母雞。
- 伏處
1.隱居。 2.安處,不四出活動。
- 伏引
謂服罪,認罪。
- 伏維
見「伏惟」。
- 伏伺
1.隱伏窺伺。 2.服侍。
- 伏特
電壓單位,1安培的電流通過電阻為1歐姆的導線時,導線兩端的電壓是1伏特。這個單位名稱是為紀念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Conte Alessan-dro Volta,也譯作伏打)而定的。簡稱伏。
- 伏辰
《左傳.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龍尾伏辰。」孔穎達疏:「日月聚會為辰,星宿不見為伏……丙日將旦之時,龍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本謂星宿隱伏在日月交會處。亦以指隱伏的星辰。
- 伏帖
①舒適:心里很伏帖。也作伏貼。②同‘服帖’①。
- 伏乞照察
伏乞就是向尊者懇求。伏,敬詞。照察指的是明察;照見。是用於書信的。
- 伏案疾書
上身靠在桌子上(讀書、寫字)。一般指勤奮學習或工作。
- 伏龜
傳說中俯伏在松樹下的神龜,為松樹之精所化。 《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絲;上有叢蓍,下有伏龜。」唐 李商隱《高松》詩:「上藥終相待,他年訪伏龜。」朱鶴齡 注引《嵩山記》:「嵩高山 有大松樹,或百歲,或千歲,其精變為青牛,為伏龜,採食其實得長生。」
- 伏龜山
- 伏首案前
在桌前低著頭(看書或者做其他的事)。
- 伏忍
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叫做伏忍。
- 伏下
先按下心來,等待特定的指令。
- 伏態
處於潛伏狀態。
- 伏閤
據《新五代史·李琪傳》載,唐 朝 大明宮 中的 紫宸殿 稱閤,是天子於朔望日接見群臣的便殿(一說為前殿,見 宋 王溥《唐會要·大明宮》)。 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舊唐書·崔仁師傳》:「會有伏閤上訴者,仁師 不奏,太宗 以 仁師 罔上,遂配 龔州。」宋 無名氏《儒林公議》卷上:「時 孔道輔 為御史中丞,范仲淹 居諫職,知不可以偏言奪,乃相舉牽臺諫合入,伏閤拜疏。」
- 伏首
1、靠著,依偎。2、貼近頭部,埋頭,用手放在額前輕輕趴著。深思或者周圍比較安靜的時候,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入神、發呆會出現伏首的畫面。
- 伏梁丸
中醫方劑的名稱,用於治療「伏梁」病。
- 伏每米
電量為1庫侖的電量受力1牛頓。
- 伏龍土
一種藥物,主治脾氣虛寒,攝血無力所致吐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證,每配伍行氣溫陽攝血藥。
- 伏犀貫頂
人前額至發際骨骼隆起,通達頭頂。
- 伏罌而聽
古時,為防止如果城外的敵人從地下面開鑿地道進來攻擊,於是就在城內挖一口井,埋上一個裝酒的大腹小口的壇子(容器)在地下,找一個耳朵很靈敏的人伏在地上去偵聽,就能知道敵人挖的洞穴的位置,進而才能準確地對付敵人。
- 伏案執筆
拿起筆,趴在桌子上寫文章。
- 伏爾待定
說地震發生時,在室內不要往外奔逃,找一個能保護自己的地方趴下,即使房屋倒塌了,人的生命也能得到保護。
- 安伏
猶言安慰,撫慰。
- 走伏
1.逃匿。 2.指逃匿之路。 3.謙辭。猶言趨伏﹑拜伏。
- 晝伏
白天隱蔽不動。
- 中伏
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 擿伏
揭露隱秘的壞事。
- 制伏
謂迫使屈服。 用強制手段降伏制伏罪犯
- 終伏
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末伏。 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末伏
- 蟄伏
動物冬眠,潛伏洞穴,不動不食。也比喻人隱藏不露面:蟄伏鄉間。
- 詟伏
因恐懼而不敢動彈。
- 招伏
1.招認。 2.亦作「招服」。猶招降。
- 雉伏
比喻藏身。
- 悅伏
見「悅服」。
- 誘伏
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地區。
- 傴伏
曲背俯伏。
- 郁伏
蘊藏隱伏。
- 幽伏
猶隱伏。
- 喑伏
見「喑付」。
- 隱伏
1.潛伏﹔隱藏。 2.隱瞞﹔隱諱。 3.隱遁﹔隱居。 4.指隱居的人。 5.指隱藏著的事物。 潛伏;隱藏
- 茵伏
車蓐和車軾。
- 陰伏
1.隱秘不為人知的壞事。 2.隱蔽埋伏。 3.中醫學名詞。謂熱伏於陰。
- 眙伏
驚服。
- 蟻伏
比喻降服者之多。
- 引伏
見「引服」。
- 逸伏
猶隱伏。
- 厭伏
1.傾倒伏地。 2.用權威和強力制伏。 3.折服。 4.用巫術鎮伏邪祟。
- 銷伏
消除。
- 歇伏
在伏天避暑休息。
- 消伏
消除。
- 壓伏
見「壓服」。
- 翕伏
猶收斂。
- 畏伏
敬服。伏,通「服」。
- 臥伏
趴伏隱藏。
- 下伏
三伏中的末伏。
- 踠伏
猶蜷伏。
- 罔伏
謂無所藏匿。語出《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孔傳:「善言無所伏,言必用。」
- 頭伏
初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三伏頭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三伏之一;見「初伏」
- 托伏
托身隱伏。
- 貼伏
1.緊貼著;黏附著。 2.服帖;順從。
- 惕伏
恐懼而伏於地。
- 帖伏
1.貼地而伏。 2.折服;順從不反抗。
- 嘆伏
嘆服。
- 踏伏
1.亦作「蹋伏」。亦作「蹹伏」。 2.搜索敵人的伏兵。 3.倚伏。
- 逃伏
逃亡隱匿。
- 四伏
到處潛伏著。 到處隱藏著、潛伏著危機四伏
- 縮伏
畏縮屈服。
- 瑣伏
1.亦作「瑣服」。亦作「瑣附」。 2.用鳥毛織成的衣料。
- 帥伏
猶帥服。
- 數伏
進入伏天;伏天開始。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的三伏天;也指進入伏天
- 獸伏
1.謂獸類因恐懼而俯伏。 2.指如獸之蟄伏。 3.喻人因害怕等原因而降伏,順服。
- 收伏
1.使敵人投降屈服。 2.降伏,制服。 制伏并使順從收服人心
- 首伏
猶言坦白服罪。
- 鼠伏
1.謂如鼠伏地,隱蹤躲藏。 2.比喻降服。
- 沈伏
1.亦作「沉伏」。 2.滯郁。 3.官職不顯,不受重用;埋沒。 4.指隱藏。 5.中醫謂脈搏隱伏,須重按始得。
- 設伏
布設伏兵。 預先安排埋伏設伏殲敵
- 攝伏
見「攝服」。
- 深伏
潛伏。
- 三伏
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初伏一般在7月12日至22日之間;中伏在7月23日至8月1日之間;末伏在8月8日至18日之間。初伏和中伏各固定為十天,末伏視交伏早晚,十天或二十天不等。
- 扒伏
趴伏。
- 迸伏
隱伏,逃匿。迸,通「屏」。
- 拜伏
1.跪拜俯伏。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 2.佩服的敬詞。
- 報伏
通報;稟報。
- 不伏
不服。
- 閉伏
猶隱藏。
- 扁扁伏伏
謂十分馴伏。
- 匾匾的伏
猶言服服貼貼。
- 鱉伏
鱉低頭俯伏。
- 賓伏
歸順;服從。
- 慚伏
見「慚服」。
- 稱伏
1.亦作「稱服」。 2.稱贊佩服。
- 臣伏
屈服稱臣。
- 陳伏
設置伏兵。
- 塵伏
猶蟄居。
- 赤伏
「赤伏符」的簡稱。
- 黜伏
斥退;降服。
- 出伏
出了伏天;伏天結束。 過了伏天。伏天結束
- 二伏
中伏。 見「中伏」
- 蹴伏
蹲伏貌。
- 雌伏
1.比喻屈居下位﹐無所作為。 2.比喻退藏不進。 比喻退隱,不進取,無所作為兄弟溫初為京兆郡丞,嘆曰:「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遂棄官去。——《后漢書.趙典傳》
- 搭伏
身體向前倚靠俯伏。
- 辭伏
招供伏罪。
- 蹲伏
1.踞伏。 2.停留;伏居。 低低地蹲著;埋伏或藏著蹲伏在黑暗的樹叢中
- 鼎伏
鼎隱沒不見。
- 頓伏
猶跌倒。
- 蛾伏
1.亦作「蛾服」。 2.俯身伏地﹐表示順從。
- 發伏
1.揭露隱蔽的壞人壞事。 2.突出伏兵。
- 覆伏
覆育。指鳥類孵卵。
- 扶伏
見「扶服」。
- 詭伏
奸詐而隱藏不露。
- 甘伏
1.甘心承受。 2.服氣,認輸。
- 庚伏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別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個庚日開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故三伏亦稱「庚伏」。
- 拱伏
敬服。
- 跪伏
屈膝伏地。 ∶ 臥下或跪下來休息或像休息跪伏著的野豬駱駝跪伏的奇特方式
- 歸伏
歸順降服。
- 環伏
俯臥於四周。
- 戢伏
1.隱居。 2.收斂。
- 回伏
迂回起伏。
- 晦伏
隱晦不顯。
- 火伏
謂心星(大火)隱沒。
- 蠖伏
如尺蠖之屈伏。比喻人不得志。
- 驥伏
見「驥伏櫪」。
- 稽伏
囤積。
- 奸伏
隱伏未露的壞人壞事。
- 僵伏
1.倒斃(的人)。 2.靜止不動。
- 降伏
降服;制服:望風降伏|我一定要降伏這匹野馬。
- 狡伏
狡詐地藏匿。
- 金伏
金氣伏藏。多用以指炎熱的伏天。按我國農歷﹐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此即所謂「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屬金﹐金畏火而金氣伏藏﹐故稱。
- 款伏
1.亦作「欵服」。亦作「款服」。 2.誠心歸附。 3.服罪;招認。
- 踞伏
蹲伏。
- 具伏
完全認罪。
- 客伏
使賓服。
- 克伏
制伏,戰勝。
- 窟伏
在洞中隱藏。
- 淪伏
猶隱沒。
- 弭伏
馴伏;順服。
- 埋伏
1.謂隱伏起來待機行動。多用於軍事方面。 2.指埋伏者。 3.藏匿。 4.謂安排伏筆。
- 馬伏
猶馬爬。
- 俛伏
1.彎下身子。 2.趴在地上。
- 末伏
農歷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共計十天的一段時間。也叫終伏﹑三伏。參見「伏日」。
- 泥伏
比喻安於下位。
- 匿伏
隱藏,潛伏。 隱藏;潛伏
- 佩伏
見「佩服」。
- 涅伏
拉丁語nervus(英語nerve)的音譯。神經。
- 爬伏
趴下﹐伏倒。
- 匍伏
跪伏;趴伏。
- 屏伏
1.隱退,避匿。 2.伏地。
- 平伏
1.平定;平息。 2.平整。
- 起伏
①一起一落,高低不平:山巒起伏|連綿起伏的群山|鼾聲起伏。②比喻興衰:萬古陳往還,百代勞起伏。
- 寢伏
1.臥伏。 2.息,滅。
- 擒生踏伏
生擒敵人﹐搜查伏兵。
- 愆伏
《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愆陽:冬天陽溫。伏陰:夏天陰涼)后因以「愆伏」指氣候失常,冷暖不調: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
- 潛伏
隱藏;埋伏。 隱匿;潛藏潛伏部隊
- 欽伏
敬服。
- 秋伏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末伏亦稱秋伏。
- 屈伏
同「屈服」。
- 柔伏
1.柔軟調伏。 2.柔化馴服。
- 跧伏
蜷伏。
- 廋伏
指伏兵。
- 波濤起伏
指海面風浪很大,比喻情況十分危急。
- 署伏
北方進入夏天最熱的時候。
- 讋伏
因恐懼而不敢動彈。 唐 韋應物《驪山行》:「英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讋伏兵無戰。」
- 鼈伏
鱉低頭俯伏。《埤雅·釋魚》:「世云鱉伏隨日,謂隨日光所轉,朝首東鄉,夕首西鄉也。」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一·鱉》:「《類從》云:‘鼉一鳴而鱉伏,性相制也。’」
- 彼伏
這里起來,那里落下。形容接連不斷。
- 山伏
日本修驗道行者的統稱。
- 神伏
佩服、欽佩、五體投地等。
- 讬伏
托身隱伏。
- 虎伏
滾輪的舊稱。
- 蜇伏
蜇伏應為蟄伏,本義指動物冬眠,藏起來不吃不動。也比喻人或者事物、事件隱藏不露面,比如蟄伏鄉間。
- 哀告賓伏
哀求饒恕,愿意服從。 書證:元•;佚名《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右支吾,緊慢相逐,跪在街衢,哀告賓伏。」
- 蜿蜒起伏
彎彎曲曲延伸的樣子。
- 心潮起伏
起伏:時上時下。 心情像潮水一樣起伏不定,十分激動、不能平靜。
- 山戀起伏
形容山的走勢高低不平的意思。
- 跌宕起伏
跌宕:富於變化,有頓挫波折。 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也比喻音樂音調忽高忽低和故事情節的曲折。
- 山巒起伏
山峰層層疊疊,此起彼伏,顯示其連綿不絕的樣子。 山:高度較大,坡度較陡的高地,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山巒:指相連的高山。
- 逶迤起伏
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樣子。
- 晝出夜伏
晝伏夜出意思是:白天睡眠,夜間活動。 大多形容於動物。
- 波浪起伏
海面上風浪很大。 比喻情況危急,波濤洶涌,正處於風口浪尖。
- 雄起雌伏
是此起彼伏的意思。
- 彼此起伏
這里起來,那里下去。形容接連不斷。
- 峰巒起伏
謳紙巒高高低低,起伏變化,連綿不斷。
- 俟伏斤
復姓。《魏書.官氏志》:「俟伏斤氏,后改為俟氏。」一說,后改為斤氏。參閱《通志.氏族五》。
- 鎖伏板
桅艙前面的船板。可以啟動﹐板下小艙可收藏東西。
- 不伏手
不順手,不聽使。
- 赤伏符
新莽末年讖緯家所造符箓,謂劉秀上應天命,當繼漢統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 倒心伏計
謂心甘情愿。
- 釣伏渡挽
指八股文截搭題的作法。截搭題一般分為上下兩截。從上截的上文﹐釣出下截﹔下截收處﹐仍落到上截﹐這就叫做釣。扼住上截下截﹐駕奴中間﹐然后從上截過渡到下截﹐這就叫做渡。從下截挽到上截﹐然后再落下文﹐這就叫做挽。這三種筆法﹐都是變形的伏筆﹐因此謂「釣伏渡挽」。
- 侯伏侯
復姓。北周有侯伏侯龍恩。見《周書.武帝紀上》。
- 驥伏櫪
1.亦作「驥櫪」。亦作「驥伏」。 2.猶老驥伏櫪。喻年老而有壯志。語出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駒伏轅
漢武帝時,魏其侯竇嬰與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一次宴會上,與魏其交好的灌夫沖撞了武安侯,武安侯治之重罪,魏其竭力為之開脫。武帝召群臣問是非,因兩人都是外戚,大臣不敢直言。「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并斬若屬矣。’」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后因以「駒伏轅」形容畏縮不前,無所作為。
- 陵母伏劍
王陵為漢將。項羽取陵母﹐欲以招陵。有漢使來﹐陵母見之﹐謂曰﹕愿告吾兒﹐漢王長者﹐必得天下﹐子謹事之﹐無有二志﹐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烹陵母。后陵卒從漢王定天下﹐封為安國侯。事見《漢書.王陵傳》。
- 埋伏圈
埋伏者所控制的范圍。
- 潛伏期
疾病傳染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即從病原體侵入體內開始,直到最初癥狀出現的這段時間。各種疾病潛伏期的長短不一,如細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數小時,而麻風病可長達數年。根據潛伏期的長短可確定留驗和檢疫期限,判定傳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適當的時間安排預防接種或藥物預防。
- 起伏跌宕
音調抑揚頓挫或文章富於變化。
- 三伏盛夏
指夏天最熱的時候。
- 陽中伏陰
尺中已浮滑而長。
- 雌伏雄起
比喻隱藏起來,隱忍不發。
- 官伏財下
就像愛美女的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一樣,當官的也會變成財富的奴隸,匍伏在金錢閃著金光的誘人光環里,什么事都幹得出來。
- 龍尾伏辰
1龍尾,即尾宿。尾宿是東方青龍七宿中的第六宿,所以叫做龍尾。辰,又寫作「?」,是日月交會的意思。
- 蟄伏不動
長期一動不動。
- 降妖伏魔
把魔和妖殺掉,清除。
- 起伏奔騰
就是浩浩蕩蕩,氣勢宏大的意思。
- 拱伏無違
抱拳舉到頭上,彎下身子。 表示毫無抵抗,全部順從。
- 晝伏夜出
白天潛伏,夜晚出來。
- 起伏不平
難以平靜這是指心情,指地勢不平坦。
- 日伏夜行
是說白天睡覺休息,晚上外出行動活動。動物比如老鼠,貓頭鷹等等。伏,本意趴下。意思上理解為睡覺。或者,類似於埋伏理解,意思為隱藏。現也多形容倒時差的人或上晚班的人,晚上精力旺盛。
- 阿伏至羅
姓副伏羅氏1,名阿伏至羅,高車族副伏羅部落首領。
- 蟄伏待機
潛伏起來,等待時機。 蟄伏:像蟲子一樣藏在土里(過冬);待機:等待(可以展露頭角)的機會。
- 起伏不定
跌宕起伏。
- 做小伏低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 走伏無地
比喻沒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 晝伏夜行
伏:躲藏;行:趕路。白天躲藏,夜間趕路。指為避免被敵人發現所采取的秘密活動。
- 雉伏鼠竄
指恐懼地躲藏,驚慌地逃竄。
- 淵蜎蠖伏
刻鏤之形。借指華麗的宮殿。
- 雄飛雌伏
雄飛:比喻奮發有為;雌伏:比喻隱藏,不進取。要有雄心壯志,不能無所作為。
- 膝行蒲伏
伏地爬行。
- 望塵拜伏
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同「望塵而拜」。
- 危機四伏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歲時伏臘
歲時:一年四季;伏臘:伏日和臘日。指四季時節更換之時。
- 十面埋伏
琵琶曲。表現楚漢相爭時的垓下決戰。華秋蘋及李芳園所編的琵琶譜中均有收集。
- 神藏鬼伏
比喻變化莫測。
- 思潮起伏
思想活動極頻繁。
- 不伏燒埋
伏:屈服;燒埋:燒埋銀錢,舊時官府向殺人犯追繳賠給死者家屬的埋葬費。比喻不伏罪或不聽勸解。
- 不伏水土
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同「不服水土」。
- 不甘雌伏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鳥伏在那兒不動,比喻隱藏,不進取。比喻不甘心處於無所作為的境地。
- 鴟張鼠伏
比喻時而囂張,時而隱蔽。
- 此起彼伏
這里起來,那里下去。形容接連不斷。 這里起來,那里伏倒或這邊起來,那邊伏倒。形容高潮迭起,從未止息爭取自由解放的斗爭此起彼伏
- 反吟伏吟
迷信說法,以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推算福禍和婚姻成敗。舊時用以象征婚姻難成。
- 伏鸞隱鵠
伏鸞、隱鵠分別是三國時期魏國鄧艾和陸云的別號。后泛指隱居的賢人。
- 伏節死義
伏節:堅守節操而死;死義:為正義而死。為堅守節操和正義而死。
- 伏節死誼
伏節:堅守節操而死;死誼:為情誼而死。指堅守節操,致死不相負。
- 伏尸百萬
伏在地上的尸體有一百萬。形容死傷慘重。
- 伏龍鳳雛
伏龍:(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后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 發奸擿伏
發、擿:揭發;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 發隱摘伏
發:揭發。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福倚禍伏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 伏法受誅
伏法:由於違法而受處死刑;誅:殺死。犯法被殺。
- 伏閣受讀
形容恭敬受教。
- 伏處櫪下
櫪:馬房。象老馬一樣,一輩子都困守在馬房里,見聞不廣。
- 伏地圣人
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識就逞能的人。
- 伏而咶天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
- 伏維尚饗
舊時祭文中的套語。意思是恭敬地請你來吃。后用做死亡的戲謔說法。
- 河出伏流
比喻潛在力量爆發,其勢猛不可擋。
- 鴻隱鳳伏
比喻賢才不遇。
- 縠觫伏罪
縠觫:害怕顫抖的樣子。十分害怕,渾身顫抖地表示認罪。
- 觳觫伏罪
觳觫:恐懼得發抖的樣子。指惶恐認罪。
- 狐憑鼠伏
象狐貍、老鼠那樣潛伏在里面。
- 蠖屈鼠伏
蠖:尺蠖;伏:俯伏。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討好的樣子。
- 降龍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后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比喻戰勝重大困難或強大勢力。亦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困難 我是大唐來的,我手下有降龍伏虎的徒弟,你若撞著他,性命難存也!——《西游記》
- 將飛翼伏
翼:翅膀。伏:收攏。鳥在將要飛起的時候,先收攏翅膀。比喻在大的舉動之前,總是要先潛伏收斂。
- 結纓伏劍
結纓:系好帽子上的帶子。系好帽帶,以身伏劍。比喻從容就義。
- 胯下蒲伏
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漢朝韓信年少時有胯下之辱。
- 麇駭雉伏
形容驚怕躲藏。麇,古書上指獐子。
- 連綿起伏
連綿:連續不斷的樣子;起伏:高低不平。連續不斷而且起伏不平。
- 闌風伏雨
指夏秋之際的風雨。后亦泛指風雨不已。同「闌風長雨」。
- 老驥伏櫪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烈士:有志功業的人)比喻年已老但雄心壯志不減當年
- 理冤摘伏
伸雪冤屈,揭發奸慝。
- 弭耳俯伏
弭耳:溫馴的樣子。俯首帖耳的樣子。
- 綿延起伏
形容山勢高下延伸不絕。
- 鳥伏獸窮
如飛鳥棲伏,野獸奔走無路。形容勢竭力窮,處境困難。
- 潛龍伏虎
藏在深淵中的蛟龍,伏於叢莽中的猛虎。比喻未被使用的人才。 藏在水中的蛟龍,伏在林中的猛虎。比喻未受賞識的人才
- 潛深伏隩
潛:隱匿;隩:河岸彎曲的地方。形容潛藏深處,不出頭露面。
- 伏尸流血
伏尸:橫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殺人眾多。
- 伏首帖耳
伏:俯伏;帖:帖伏,順從。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馴服的樣子。
- 妖孽伏息
妖孽:比喻邪惡的人或事;伏:制服。杜絕了壞事或制服了邪惡的人。
- 輾轉伏枕
輾轉:翻來復去;伏枕:伏臥在枕頭上。翻來復去,難以入睡。
- 夜行晝伏
伏:躲藏。白天躲藏起來,夜間出來行動。
- 鹿伏鶴行
像鹿那樣潛伏,像鶴一樣飛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樣子。
- 擒奸摘伏
擒獲暴露的壞人,揭露隱藏著的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