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造詞
「伎」字的造詞
- 伎數
方伎數術。
- 伎樂
1.音樂舞蹈。 2.指歌舞女藝人。
- 伎伎
行步舒展貌。《詩.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毛傳:「伎伎,舒貌。謂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鄭玄箋:「鹿之奔走,其勢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說「伎伎」為速行之貌。參閱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十。
- 伎家
指以歌舞或出賣色相為職業的女子。
- 伎術官
指醫官﹑太史官等有某種技藝或術數的官吏。
- 伎懩
見「伎癢」。
- 伎女
古代指女歌舞藝人。
- 伎人
指女歌舞藝人。
- 伎兒
指歌舞藝人。
- 伎荷
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
- 伎力
技能與勇力。
- 伎曲
謂以己之才智曲從無道之君。
- 伎能
技能。
- 伎坊
教坊。
- 伎作
指手藝人。
- 伎苛
謂治事煩苛。
- 伎癢
1.亦作「伎懩」。 2.謂有所擅長,遇機會即欲表現,如癢難忍。 3.泛指欲望強烈。
- 伎藝
1.技藝,指手藝或藝術表演等。 2.指有技藝的人。
- 伎船
以歌舞色相為業的游船。
- 坐部伎
唐玄宗時宮廷燕樂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稱坐部伎。
- 奏伎
見「奏技」。
- 雜伎
見「雜技」。
- 作伎
1.亦作「作妓」。 2.謂表演歌舞或演奏音樂。
- 緣竿伎
見「緣竿」。
- 鬻伎
見「鬻技」。
- 游伎
指出游的歌妓。
- 營伎
見「營妓」。
- 淫伎
無益的技藝。指制造奢華物品的技藝。
- 音伎
見「音技」。
- 效伎
1.亦作「效技」。亦作「効伎」。 2.猶獻技。
- 仙伎
謂非凡的技能﹑本領。
- 椀珠伎
古雜技。猶今舞碟弄碗之戲。
- 吞劍伎
我國傳統雜技之一。
- 繩伎
1.亦作「繩技」。亦作「繩妓」。 2.雜技之一種。俗稱走索。 3.指繩技藝人。
- 神伎
見「神技」。
- 聲伎
1.亦作「聲妓」。舊時宮廷及貴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2.亦作「聲技」。指歌舞等技藝。
- 三部伎
唐玄宗分宮廷樂伎為三部:堂下立奏為立部伎,堂上坐奏為坐部伎,又選坐部伎教於梨園為法曲部,故後世有「三部伎」之稱。
- 辟邪伎
古代裝扮成辟邪獸形的舞伎。
- 倡伎
1.古稱以歌舞雜戲娛人的男女藝人。 2.娼妓。
- 薄伎
薄技。
- 才伎
見「才技」。
- 材伎
見「材技」。
- 逞伎
見「逞技」。
- 蹴瓶伎
1.亦作「蹵瓶伎」。 2.古代雜技名。
- 擔幢伎
表演擔幢雜技的人。
- 燈伎
以燈彩為道具的舞蹈。
- 倒舞伎
表演倒立雜技的藝人。
- 都盧伎
古代爬竿雜技。
- 方伎
見「方技」。
- 高絙伎
1.亦作「高縆伎」。 2.指雜技中走索的藝人。
- 鼓舞伎
舞樂名。
- 歌舞伎
日本戲劇的一種,表演時演員不歌唱,只有動作和說白,另由伴奏音樂的人配合演員的動作在後面歌唱。
- 高縆伎
見「高絙伎」。
- 故伎
1.亦作「故技」。 2.舊伎倆;老花招。 曾玩過的花招、手法故伎重演
- 國伎
猶國樂。
- 邯鄲伎
邯鄲郭公(北齊後主高緯)的伎倆。
- 賤伎
1.卑微的技藝。亦指從事卑微技藝的人。 2.特指妓女。
- 進伎
進獻歌舞。
- 立部伎
唐代宮廷燕樂之一。與坐部伎相對。
- 馬伎
馬戲,人騎在馬上所做的各種表演。雜技的一種。
- 女伎
見「女妓」。
- 末伎
1.古指工商業。 2.不足道的技藝。
- 婆猴伎
1.亦作「婆侯伎」。 2.雜技名。相傳周成王時南方有扶婁國,其人善機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變幻。後世樂府皆傳其技,俗謂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婁」之音變。參閱晉王嘉《拾遺記.周》。
- 婆侯伎
見「婆猴伎」。
- 奇伎
見「奇技」。
- 清商伎
隋時清樂名。
- 曲伎
1.亦作「曲技」。 2.小技。
- 橦末之伎
古代表演爬竿的雜技。
- 角伎
色藝雙全的妓女。 色藝雙全的妓女前面角妓是誰家?——《水滸傳》
- 龜茲伎
1.樂舞名。
- 遢伎兒
儇薄子。
- 聲伎兒
見「聲兒」。
- 重施故伎
重新施用過去的伎倆。 重新施用過去的伎倆(手法、欺騙、詭計、卑鄙狡猾的計策或計謀)
- 以售其伎
售:銷售。用來推行他的奸計。
- 根孤伎薄
勢力孤單,才智淺薄。
- 故伎重演
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同「故技重演」。 舊時的一套伎倆重新施展出來 故伎重演,老調重彈,沒有什么新貨色
- 鬼蜮伎倆
鬼蜮:陰險害人之物;伎倆:花招,手段。比喻用心險惡,暗中傷人的卑劣手段。 蜮是一種名叫短狐的蟲。指鬼蜮能害人。比喻作惡之人以陰險的手腕陷害他人今天,群眾的覺悟提高了,已經識破了他們這種鬼蜮伎倆,因此,盡管他們花言巧語,蒙混視聽,還是無濟於事
- 奇伎淫巧
淫巧:過於奇巧而無益的。指過於奇巧而無益的技藝與制品。